“官二代”现象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7:36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现象权力道德

李 霞

(巢湖学院思政部,安徽 巢湖 238000)

近年来,“官二代”事件频繁的跳入大众的视野,挑战着大众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已成为当下网络上的热门词语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官二代”现象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始于2009年河南固始县的“选举门”事件和2010年的“李刚门”事件,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让人们普遍而广泛地聚焦这一现象。在对“官二代”的说法中,网络上几乎是骂声一片,主要表达对官员后代飞扬跋扈、暴戾嚣张等不良行为的蔑视,也表达对“公共权力职位”隐性世袭的不满。网络上的争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掀起了对“官二代”现象研究的热潮。本文试图对近几年来在这一现象上所作的研究进行简要概述,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与平台。

1 研究概况

“官二代”是相对于富二代、穷二代和星二代的又一网络新词、热词,“官二代”现象在媒体上时有披露,见诸报端,其现象已经客观存在,所以必须正视并加以关注。笔者通过研读大量的相关文章和报道,以期了解“官二代”现象研究的现状,梳理出其中的脉络。通过研读分析发现,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以下五个方面。

1.1 “官二代”现象的内涵和表现

“官二代”一词,仅从字面理解,是一个没有褒贬色彩的中性词,只要人类生存繁衍,就会有二代三代,任何行业也都会有二代三代,正如我们常说的 “教育世家”、“商业世家”、“医学世家”等意思一样。但从网络搜索其内涵来看,“官二代”产生于特定时代,带着特定的问题出现的,有特定的含义,并非只是简单的指称,其寓意丰富,不仅指高官后代很容易获得权力的现象,也形容高官后代的种种不良行为。郝宇青、朱琳琳认为在当下中国,“官二代”现象主要表现在公共领域的“子承父业”型、经济领域的“以权谋私”型和社会领域的“花花公子”型,认为其背后都有强权支撑,都把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当作私人财产来挥霍和炫耀,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高莹认为“官二代”现象主要表现在招录或选任干部的方式、方法上存在“潜规则”,用不正当的方式和路径“世袭”了公共权力,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精神。张国献从“官二代”嚣张和霸道的不良行为出发,列举了一系列的“官二代”现象,如“李刚门”、“警服男”、“抓捕门”、“杀妻门”、 后来的“李双江之子打人门”、“合肥少女毁容门”等,这些轻狂、不可一世、飞扬跋扈的凶狠行为,严重摧毁了还在坚守社会道德良知的民众心理,引起民愤,造成社会危害。

1.2 “官二代”现象的原因分析

张国献从道德根源来找“官二代”道德失范的原因,归纳为社会道德迷失、学校德育错位、家庭道德异化和自身品位低下四个方面来深思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应当来说当前社会道德状况有恶化趋势,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心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生了扭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不多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玩忽职守、偷工减料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消失了,贪图享受、挥霍公款、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了;“人不为已,天诛地灭”,重利轻义、言而无信,传统美德丢失,社会公德恶化,从政道德水平下降,道德修养越来越差,这是“官二代”行为失范在道德层面的根本原因。为此,张国献提出应重建“明德尚美、遵纪守法、敬仰生命、关爱他人的德育常识”,改变目前的道德状况,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这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方可奏效。

郝宇青、朱琳琳认为“官二代”现象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与社会流动空间受到挤压、官僚系统自我封闭性日益严重有关。

薛深认为“官二代”现象产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导干部的公权滥用和新兴媒体的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认为与我国领导体制存在缺陷密不可分。

贾亚青、韩春红认为“官二代”行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土壤和因素,与传统官本位思想、官官相护、权力滥用、人才选拔制度及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相关。

陈培浩从社会机理和文化背景的角度阐述“官二代”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行政权力的逾越;二是制度安排的缺陷;三是行政伦理的扭曲;四是行政监督的缺位。

1.3 “官二代”现象带来的危害

“官二代”事件频繁出现,不断冲击着大众的道德底线,激起民众的一致愤怒。对“官二代”现象,众学者一致认为危害严重,需加强治理。归纳起来大致有三:

一是不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认为“官二代”不正当的招录或选任方式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阻塞了社会流动,同时其嚣张狂妄的言语和行为刺伤了人们脆弱的心灵,从而影响了社会安定团结与和谐。

二是不利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而掌握公权力的“官一代”利用“隐性”的特权和潜规则,帮助其子女或利益攸关的共同体达成心愿,这容易诱发对权力的崇拜,助长官本位风气,削弱人民对党的信任,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严重阻碍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和目标的实现。

三是不利于“官二代”自身的发展。“官二代”一般是8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其特点是:物质上非常富有,思想上单纯(没有接触过社会的灰暗面,体会不到“生存法则”的残忍),视野上开阔等。“官一代”要重视孩子的这些特点,帮助其成长和教育,而不能用手中的关系网和金钱来照顾,这易让“官二代”养成懒惰依赖心理,失去锐意进取精神,同时耳濡目染“处事之道”和“权谋之术”,会缺乏对权力的敬畏和价值导向错位。

除以上三点之外,笔者认为“官二代”现象还不利于塑造健全的社会人格。所谓“人格”即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诸因素从内在心理到外显行为表现的统一体。社会人格是指众多个体人格中相同的人格特质。健全的社会人格有助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反之,病态的社会人格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官二代”现象中就有“官本位情结”在其中,而官本位情结的另一种表现是领袖崇拜积淀成领袖瘾。虽然并不能说所有崇拜领袖的人都有当领袖的欲望,但领袖的示范效应确实激发了一些人当领袖的渴望。那就不难理解,为何当下社会有如此众多之人想用金钱贿赂官衔,过把“领袖瘾”的现象了。德国社会哲学家E·弗洛姆把“病态社会人格”归纳为五种表现:被动依赖型、投机钻营型、“窝里斗”型、冷漠牢骚型、攫取型。这种病态社会人格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作用。我们倡导并塑造健全的社会人格,其标准是“五因素人格模式”,即外倾向、宜人性、责任感、情绪性和开放性。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会有一种内在的自发的生产性需要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对自我、对社会都会是一种建设性力量。将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树立,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

1.4 “官二代”现象的治理

网络上曾出现“不怕‘富二代’飙车,就怕‘官二代’飙官”的帖子。很显然透露出“富二代”飙车和“官二代”飙官,这两种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有本质上的区别与不同。飙车可能只是对小群体造成伤害,但飙官不仅会导致腐败,更会给国家、社会及群众的利益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且恶劣影响更是不容低估。为此,学者们提出了治理“官二代”现象的多种思路和对策。

张国献从道德的角度提出治理方法。倡导社会、学校、家庭三管齐下、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具体可从优化社会道德环境,重视学校德育,注重家庭美德教育,加强自律,重视舆论导向,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氛围等方面着手,即内在的自律与外在的强化相结合达到遏制“官二代”现象的发生。

贾亚青、韩春红从思想文化制度的角度提出治理方案。认为去除“官二代”现象必须要从源头上消除官本位思想;加强“三观”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享乐主义、自私自利主义和权力意志主义,努力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对社会责任感;学校应建设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杜绝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现象在校园发生;家庭父母要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提升法律的威严,执法必严,加大打击力度,强化社会监督。

在刘永生看来,治理“官二代”现象需从领导干部工作作风、选人用人制度、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三方面来治理。

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从社会的道德环境、学校的育人环境、家庭的榜样环境、媒体的导向环境、制度的完善与执行环境及监督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来遏制“官二代”现象的发生。

1.5 个别学者从特定的角度来阐述 “官二代”现象

如:李洁,她从职业教育心理学视角来看“官二代”现象,认为“官二代”子承父业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因“潜规则”或不良行为危害了他人和社会利益,又演变为非合理现象,并从家庭教育学角度来分析这种非合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治理的方法。叶慧娟从权力符号的角度对“官二代”现象进行了社会解读,认为“官二代”的行为逻辑其实质是对权力符号的继承与运用,并指出“官二代”有意识地使有权力符号是源于对中国传统社会权构化的一种惯性,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现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封闭趋向正日益强化了权力符号的辐射力与影响力,这种权力符号与社会观念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互动情势构成了“官二代”演绎权力符号的人文语境。孙壮珍从我国官本位政治文化与“官二代”现象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进行了解析,认为二者之间呈现一种相互促进的异化的内在逻辑。

2 简要分析与思考

“官二代”之所以成为网络新词和媒体关注的焦点,除了折射出一种“仇官”的社会心态外,更反映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安排中,存在着种种缺陷和没有执行、没有处理好的深层次问题。

在分配制度上,我国长期存在着“重生产、轻民生”的现象。据中国社科院有关研究显示:1990至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至41.4%,同期企业所得占GDP比例从21.9%增加到29.6%。在二次分配过程中也没有从全社会的角度考虑建立覆盖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保障体系,致使社会保障待遇在不同人群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公务员分配制度仍处于孤立于社会主义市场分配体系之外的封闭系统,还没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务员工资增长制度,导致公务员的收入无法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分配实现均衡,进而出现部门权力寻租和部分公务员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共利益分配的公平原则,激起民怨和社会的仇官心理。

“官二代”现象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者们对“官二代”现象进行了许多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的今人惊喜的成果。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础性工作不扎实。在20篇有分量的文章中,属于实证研究的没有,都是从一些被暴光的个案当中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到目前,更没有这方面的专著出版。二是缺乏中西方比较研究的成果。对中国的“官二代”与西方的“官二代”之间缺少比较。虽然中西方存在着国情上的不同,但文化是相通的,特别是当前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甚至文化国际化时代,吸万家之长,方能立文化强国之林。三是开拓创新性不够,重复研究比较多。四是研究方法有着简单化倾向。

笔者以为,今后亟需在以下一些方面得到加强:

1、进一步加强对“官二代”现象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注重实证。可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实时跟踪等方法取得实证数据。通过真实有效数据来揭示“官二代”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并对症下药,及时制订出有效的治理方案。

2、对“官二代”现象研究要形成系统性、全面性。不能零零散散,小打小闹,争取有系统性的专著出现。

3、从理论深度和广度上来全面剖析 “官二代”现象。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和交叉研究,有助于对“官二代”现角的全面把握。

[1]薛深.“官二代”标签化现象的缘起及其回应[J].中国青年研究,2011,(7).

[2]张国献.“门”透视出的“官二代”道德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7).

[3]李洁.教育学视角中的“官二代”[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1).

[4]叶慧娟.权力符号:“官二代”现象的社会解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1).

[5]陈培浩.对“官二代”现象的理性审视[J].领导科学,2011,(4).

[6]高莹.“官二代”现象的表现及其危害[J].领导科学,2011,(4).

[7]高莹.“官二代”现象的危害及破解思路[J].求实,2011,(5).

[8]郝宇青,朱琳琳.中国产生“官二代”现象的原因[J].探索与争鸣,2011,(9).

[9]刘永生.“官二代”现象产生的机制弊端及治理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

[10]贾亚青,韩春红.浅析“官二代”的行为失范及其防控[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3).

[11]孙壮珍.我国官本位政治文化与“官二代”现象内在逻辑解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1,(3).

[12]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214、240、234.

猜你喜欢
现象权力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电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8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3
权力的网络
博客天下(2015年12期)2015-09-23 01:47:57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奇异现象传真
奥秘(2014年10期)2014-10-17 19: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