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素珍 倪国锋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公允价值的概念是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illiam Paton最先提出的。1946年,Paton教授在《Journalof Accountancy》发表了题为“会计中的成本和价值”的文章。Paton教授指出,“成本和价值不是相抵触和相排斥的概念。在购买日,成本和价值几乎是一样的,至少在大多数交易中如此。就支付媒介是非现金财产而言,购入资产的成本应按所转出资产的公允市场价值(Fair marketvalue)确定。事实上,成本是重要的,因为其大致等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Fair value)。”20世纪50年代起,金融活动的国际化、自由化导致金融风险不断加大,进而推动了金融衍生产品的迅速发展。相对于传统金融工具而言,衍生产品工具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价值的波动幅度也更大,由此带来了对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行业的利得交易以及始终以历史成本计量某些金融资产的价值导致了金融危机,为缓解危机诞生了公允价值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得公允价值成为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有人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计量模式。
(一)会计目标理论 会计目标的两大主流: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观的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以恰当有效的形式向所有者反映和报告资源受托者经营管理责任及履行情况。为了衡量经营者的责任履行情况,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为历史成本下的会计信息是客观、可核的。但历史成本没考虑经济市场变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企业的价值只有在经济市场中才能体现,脱离了经济市场的价值对企业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向现在的、尤其是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决策者,提供有利于其进行投资决策需要的大量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信息提供者应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为目标取向,而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市场环境紧密联系,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产生的理论基石。
(二)会计计量理论 现代财务理论认为,股票价格是由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而历史成本下会计信息受到了局限,新的计量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信息观是认为投资者是否进行买卖取决于会计信息的含量,而投资者是否买卖又影响着证券价格的变化,通过价格变化衡量公布的会计信息的有用程度。信息观在不改变历史成本计量的前提下,通过增加财务报告的信息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由于证券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及本身的特性,公布盈利或非盈利的会计信息并不是证券价格变动的全部因素,投资者所获得的非常报酬还归功于盈利变动外的其他因素。研究者逐渐发现了历史成本的缺陷,便逐渐转向了计量观。计量观认为,为了更好地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的未来经营状况,会计信息提供者在不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时,人们可引入其它计量方法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计量观主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能提供盈利变动外的其他信息,能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是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由此衡量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标主要有两个:可靠性和相关性。现实经济发展和研究表明,历史成本计量只是数据的可靠、真实、可核,未考虑经济市场变化及未来的经济利益,既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也不能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公允价值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与历史成本相比,所得出的信息能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所谓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属性。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表述也不完全一致,但都基于一种假定,即假定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打算大幅度削减其经营规模,或以不利的条件进行交易。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定义来看,公允价值的定义实际上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范畴,而不仅仅是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是其他属性成立的一个基础,即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平、允当的价格,并同时兼具可靠、相关的信息质量特征。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公允价值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提并论的一个属性,并且由于其抽象性,不适合作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属性,只能是一种理想中的、不可能达到的观念上的价值。为了符合计量属性概念的内在逻辑性,葛家澍曾经提出:“第五种计量属性可以用公允价格来表示,特指在缺乏历史成本和各种市价的场合下所适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可以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技术来近似地、公允地估计的一种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则可以被用来作为衡量所有计量属性内在统一性的质量特征,即是否公允地表达了计量对象的价值特征,而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市场价格则可以形容为基本的计量属性。如果上述设想能够被接受,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公允价值按广义和狭义进行划分。广义地讲,公允价值可以涵盖其他几个计量属性,因为从会计的本质职能来看,会计必须反映经济真实,特别是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所以公允价值可以作为企业外界相关利益者,特别是大多数的决策者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内在要求,以有利于他们针对真实的企业内在信息并根据各自不同的风险偏好进行不同的决策。狭义地讲,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市场的价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对缺乏有效市场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的价值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试图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报表截止时点上各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静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特殊性 我国于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提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会计计量属性。选用什么属性来计量所持有、控制的资产,首先要研究此项资产的用途和流动性,同时还要考虑所采用的计量属性对于意欲计量的对象是否具有相关性,能否保证计量数据的客观性。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公允价值不等于市场价格。虽然,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要求具有活跃的市场,其交易是大量而有序,报价是公开并很容易取得。对公允价值来讲,这样的市场报价还只是属于最佳的估计市场价格。但是如果缺乏活跃市场,则公允价值就丧失最重要的可靠的估计依据了。(2)公允价值不是现实交易时产生的。估价对象是假想交易,并非已发生的现实交易。其初始计量时一般是已签订了不可更改的合同即确定承诺日,如果当时已发生了交易,那只是资产的购买方负债的转移方应付给资产的销售方负债的接受方的保证金。根据规定或约定,只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继续存在,还需要进行后续计量,如到了另一个财务报告日。(3)公允价值计量不是以主体如交易双方为基础而是以市场为基础。资产或负债的货币表现始终是至少近似于市场价格,因此,到了下一个财务报告日,公允价值才需要以市场价格为最佳估计进行重新估价,这样,在下一个财务报告日,总是要调到当前的市价。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总要反映计量时的市价,公允价值计量又称为“调到市价的会计”。因此,公允价值不是静态地反映企业持有资产和负债的成本,而是动态地反映企业持有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具有预计的特性。
(三)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般认为,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信息,但却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尤其在市场程度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在缺少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的市场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估计的会计信息能够具有可靠性?需要澄清的是:公允价值确实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这是因为信息是有成本的,而且由于人们的认识、判断能力的不同,任何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绝对可靠、一致的信息,因此在现实情况下,人们只能通过不断地改进会计信息系统来满足外部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但至少在反映企业真实的价值方面,公允价值反映的信息可能还是相对可靠的,当然这是相对历史成本会计而言。虽然在缺乏有效的、可靠的市场价格下,公允价值充满了估计、判断,但公允价值会计下全面收益的可靠性还是有一定保证的:第一,公允价值会计主要对历史成本会计下的某些资产持有利得和损失进行表内确认与计量,因此并没有否定历史成本会计下初始交易所取得的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而只是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些确认、计量所依据的主要是相同资产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各要素和产品市场发达的情况下,这些市场价格还是比较可靠的。只有在缺乏可比价格的市场下,才运用各种估计、判断,但应该承认:只要评估机构从客观独立的角度出发做出各自的判断,专业判断结果是相对可靠的,因此也要认可。第二,公允价值会计还对一些涉及到未来的交易进行了预测,如金融衍生产品的未实现损益,表面上看确实不可靠,但一些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金额巨大,如果不及时地在表内反映价值变化,将会给许多外部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而且有些金融产品是随时可以交易的,如果在报表截止日不及时反映其价值,那么也会发生传统的利得交易,则在此情形下的会计信息是不相关也是不可靠的。更何况现在许多金融产品也有许多成熟的估价技术,如著名的B-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计算出的价格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所以,只要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就是会计计量的一大进步。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上的优越性是十分明显的,但公允价值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从信息观的观点来看,会计数据向投资者传递信息,信息作用的结果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估和市场定价。因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公司价值也还是相对的,与理财学中的公司价值并不完全相同。而且,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和计量技术上的原因,一些重要的资产要素,如人力资源、客户关系、自创商誉等还无法计量;全面收益的实施也只是扩大了传统的净收益概念的范围,如确认了某些利得和损失,但并不完全等价于经济收益。因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允价值计量仍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价值和财富变动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将会持续存在并且仍将影响公司治理以及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一)会计谨慎性 谨慎性原则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财产托管人为对其受托责任的解脱所采取的策略,换言之,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是不预计托管财产的增值。而对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如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确定、会计准则中估计和判断的运用等,财产受托人、审计人员、会计人员和投资者出于减轻受托责任、减轻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以及避免和减轻资本风险和进行合理决策的不同目的,都要求会计信息披露采用谨慎性原则。从经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人们的下意识里,不确定性就意味着风险和潜在的损失,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规避和厌恶也同样深深植根于人们的下意识层,就像人们从婴儿时期便对黑暗等不确定性深深厌恶一样。因此,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选择趋于谨慎的倾向是非常自然的。人们选择谨慎性的倾向或反应首先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这种反应既有理性的成分又有感性的成分,其实这种心理反应才表现为一种经济行为,“低估资产和收益而高估负债和损失……”等具体会计操作则是谨慎性原则在人们意识层存在的外在表现。所以,人们面对不确定性时倾向于谨慎的心理作用于会计领域是有其必然性的。投资者、债权人、债务人、政府、管理人员等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需要谨慎信的会计信息,因此将会计谨慎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项重要的质量标准。在会计原则体系中强调谨慎性原则,是为了在新的会计环境下保证会计目标能够得到充分实现。国际会计准则指出:“审慎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所需要的预计时,在所需要的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不压低负债或费用。”但“不抬高”并不意味可以随意“压低”;“不压低”也不意味可以任意“抬高”。谨慎是有程度的,估计须有合理性。
(二)谨慎性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谨慎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之一,其运用是有限制性或者附加条件的。与公允价值之间存在既统一又矛盾的辨证关系。两者的统一表现在,都是为了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帮助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两者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对未实现收益的确认和资产负债的计量上。谨慎性是以谨慎的态度(不是悲观)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选择,其要求对于不确定的会计事项以谨慎的态度予以披露,也就是对于可能的损益,只确认可能存在的损失,不确认可能存在的收益。而公允价值则要求根据市场变化,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市场价格变化时及时确认企业的未实现损益。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时的出发点不同,公允价值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相比较历史成本计量而言,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的经济价值,其揭示的经营成果也更接近企业的现时的经济收益。而谨慎性则是要求反映企业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费用或收入、资产等。在处理未实现收益和计量资产负债方面,两者的做法不一致,有可能产生冲突。
(三)公允价值会对会计信息谨慎性的影响 不可否认,公允价值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更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得公允价值会对会计信息谨慎性产生一定局限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1)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谨慎性。根据准则规定,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即是市场报价。但由于报价本身受市场流动性、资金供求、投资者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本身具有波动性,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剧烈波动,使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而当市场出现非理性的持续上涨或下跌时,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及调整损益也会被夸大或缩小。在非活跃、非理性市场上,由于公允价值的确认方式缺乏合理性,导致其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因强烈的波动而造成收益的不确定性,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而会计谨慎性要求企业在存在不确定性时,不高估资产和可能的收益,及时确认可能存在的亏损。因此,当外部经济环境剧烈动荡时,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很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谨慎性。(2)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与会计谨慎性不符。公允价值强调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而会根据市场价格提前确认企业未实现收益,这一做法与会计谨慎性仅确认可能损失,不确认可能收益的做法不符。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企业将受益于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使自己的净利润得到大幅的提高,但这部分收益却并非真正实现。以金融工具为例,由于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会受到经济环境及金融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市场价格必定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因此,企业其实相当于提前确认了并未实现的收益,导致公司净资产的虚增,这一做法明显不符合会计谨慎性的限制性要求。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的内涵具有科学性,其存在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被认可,公允价值就有存在的意义。深入有效地研究复杂的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极大的有利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达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有用信息。从公允价值与会计谨慎性的关系来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我国当前公允价值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相对滞后,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只是散落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这就导致了各准则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进而增加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性。因此,加快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明确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等,在具体运用中充分用之所长,避其所短。
[1]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财务与会计导刊》2009年第3期。
[2]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会计研究》2004年第6期。
[3]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5]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6]A.C.利特尔顿著,林志军、黄世忠等译:《会计理论结构》,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