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与对策

2012-08-15 00:55刘文琴张剑萍
地方治理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子女心理健康青少年

刘文琴,张剑萍

(1.南昌市阳明学校,江西南昌330007;2.江西行政学院,江西南昌330003)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与对策

刘文琴1,张剑萍2

(1.南昌市阳明学校,江西南昌330007;2.江西行政学院,江西南昌330003)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华民族明日之栋梁。然而,我国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却不容乐观。冷漠、孤独、抑郁、自卑、偏执、冲动等性格特征表现越来越突出。这些不良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教育密不可分。肩负着教育重任的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探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良方。

青少年;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对策良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与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却不容乐观。有人对城乡不同类型的数万名中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查发现,初中13.6%、高中18.79%的学生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的紊乱,人格特征常常表现为冷淡、孤独、抑郁、自卑、偏执、冲动等[1]。通过调查还发现,这些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大部分与家庭环境和教育密不可分。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帕森斯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人们常说:从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每个孩子的心理都印有家庭的烙印。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神奇作用,也是父母的性格、情感、智慧、语言和行为等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如何,与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的心理氛围、父母的教育观念以及家庭结构状况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环境氛围。

家庭环境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包括特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等。据调查,家庭的心理环境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亲子关系。如果一个青少年生长在一个充满亲情、互敬互爱的和睦家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容易保持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彼此宽容的心理状态,子女就会体会到安全、幸福,有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反之,如果一个青少年生长在单调、贫乏、毫无生气的家庭环境中,其心理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并且会抑制他们的潜能的发挥。

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家庭暴力、或者是语言粗暴、赌博成瘾、迷信庸俗等家庭环境都是摧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污染源,轻则使他们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多疑、敏感、冲突、心神不定的心理,难以和同学、老师相处,重则甚至导致心理变态或反社会行为。

2.家庭的结构和教育方法。

我国的家庭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已经发生新的变化。(1)单亲家庭逐年增加。青少年在缺少父教或缺少母爱的家庭环境中,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烦躁、恐惧和忧郁的心理。有的过分溺爱娇宠,有的视子女为累赘和包袱,有的无暇顾及,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性格畸形、性情粗暴、变化无常,引发敌视心理和行为失常,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还有的忍受不了心灵的痛苦和折磨,最终走上轻生的道路。(2)留守家庭逐年增加。这些家庭里年轻力壮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孩子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而隔代教育不管是从老人的精力方面还是教育方法上都存在不足。多数老人对待孩子要么溺爱,要么放纵。近年来,从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可以看出,那些参与吸毒、偷盗、暴力、凶杀、卖淫的少年犯大部分都是残缺家庭的子女,因此,构建一个结构完整、家庭气氛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基础。

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的教育方法又是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整个家庭教育系统的核心环节。在知识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有的家长不切实际,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付出的多,收获的少。其原因是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步入了误区。(1)严酷教育法。家长严格规范子女的行为和目标,不达目的便严加惩罚,子女在家庭中时时处于防卫和高度紧张、压抑状态,导致怯懦、被动、谨小慎微、墨守成规、自我克制、自卑自责等不良性格形成。(2)娇惯教育法。家长对子女百般呵护,处处娇惯,充当其学习和生活上的保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而养成了子女懒惰、任性、缺乏责任感、生活能力低下、性格懦弱等不良心理品质。(3)金钱教育法。家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金钱作为激励方式,比如学习进步、获奖、甚至帮做家务等,事事以钱衡量优劣,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自私、贪婪等性格。(4)独断教育法。家长漠视子女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一味按自己的意愿来培养孩子,看见社会流行什么,就要求孩子学什么,甚至盲目攀比。这样,不仅导致了子女自卑心理、孤独冷漠的性格出现,还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

3.家长的素质和示范作用。

德国教育家福录贝尔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这说明父母的心理素质、道德行为、文化修养对子女的成长和成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子女正是以父母为人生楷模,父母自身的示范作用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有些家庭,父母虽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但不能以自身良好的榜样示范,为子女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比如,有一位爱讲脏话的男同学,总是屡教不改,一次开家长会,发现该男生的父亲“出口成脏”,无怪乎“有其父必有其子。”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文明还是粗野的、正确还是错误的,都会在孩子们心中产生示范作用,留下深深的烙印,并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和习惯。总之,家庭环境和教育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只有这块基石垫正了,孩子的人生大厦才会牢固、结实,否则,轻则风雨飘摇,重则顷刻颠覆。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个人的父母是无法选择的,我们无法改变孩子们的家庭环境,家庭条件等,但是作为学校与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开办“小喇叭广播站”。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生理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时,他们需要有倾诉思想情感的对象,需要有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倾诉心声的大舞台,如,在校门口挂上一个“悄悄话”信箱,学生们的忧愁、苦闷、困惑等都可以在这里尽情地宣泄,父母间的隔阂、同学间的小纠纷;生活中的不快、成长中的烦恼;心中的小秘密、悄悄话……这些书信通过学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整理,每天上午定时由学校小喇叭广播站的播音员定时播出。小小广播站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沟通着你、我、他。

2.开展心理辅导专题课。

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流于形式,学校要以点带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比如,有些学生因成绩差而缺乏自信,开展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主题的专题课;针对毕业班许多学生面对中考的困惑,开展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为主题的专题课;为了防止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发生早恋现象,开展以“苦涩的青苹果”为主题的专题讲座,这些心理辅导课,就像春夜的喜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引导家长协同教育。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是学校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更为关键。有时学校的教育容易被家庭的负面作用抵消,往往形成“孤掌难鸣”的局面。学校应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家长协同教育。例如:成立家长学校,每学期定期授课,印发家教小手册,介绍行之有效的解决典型问题的家教方法等;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期的家长小组会,组织教育子女有经验的家长、学校领导、优秀班主任和教师介绍成功经验;也可以把学生的主题班会、例行班会与家长会相结合,由学生介绍班级情况,讲述理想、追求和苦恼等,并组织家长发言;及时家访,以尊重、信任、帮助为原则,持热情、诚恳、高度负责、积极合作的态度,抓住家校结合的最佳时机,缩短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距离,努力使家长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对他们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严有度爱得法。

[1]陈玲.心理学改变孩子的一生[J].新世界,2009,(06).

责任编辑 刘云华

G912.6-0

A

1008-6463(2012) 04-0084-02

2012-05-21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课题007号“中学语文人格教育渗透成功案例研究”(赣教规办字〔2011〕4号文)。

刘文琴(1968-),女,南昌市阳明学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张剑萍(1966-),女,江西行政学院外语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子女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