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

2012-08-15 00:55方彬赖海燕
地方治理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战略特色建设

方彬,赖海燕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江西南昌330003)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

方彬,赖海燕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江西南昌3300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制定了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纲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发展战略。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很多深刻的启示。

文化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文化发展战略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开展文化建设的纲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各阶段的总体布局,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制定了不同的文化发展战略。梳理和研究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发展战略的探索,深入揭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的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发展战略是战略主体关于文化本身的一种长远的整体性谋划、要求和政策安排,是“如何发展文化”、关于文化建设应然性的规划。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把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确定下来。针对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方针。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初步探索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P641)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2](P246)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党对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初步表述。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该决议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正确说明了党的最高理想同广大群众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关系,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强调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明确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等等,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体系。该决议也因此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精神文明与经济富强和政治民主并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全面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基本内容、战略地位、主要任务、指导方针以及方法原则等问题的科学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纲领的文化发展战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早在1991年7月1日,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就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崭新概念,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3](P1643)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化发展战略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间党的纲领性文件对文化及文化建设的理论有新的概括和创新。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18)这个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基本纲领的阐述,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全新的内涵,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本质特征。

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了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5](P559)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6](P158)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作用,体现了文化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发展站略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完全适应,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为此,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这是我党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标志着我党在文化认识上的崭新飞跃,反映了我党在文化建设上宏远的战略眼光。

历经九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升了人们对于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可贵探索。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这一文化发展战略的确定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丰富和深化,鲜明地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道路和目标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还算不上是文化强国。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不相适应的,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也不匹配。要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制定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以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实践,加深了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深刻的启示。

1.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离不开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我们党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阐明与时俱进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体现了深刻的文化自觉。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社会发展需要这三大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在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关系时,我党对文化结构与体系的认识日益深入和全面,文化的科学定位明确。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这是我们制定现代化文化发展战略的总的出发点。经济的高速增长,既需要政治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制度保障,也需要文化包括精神和智力因素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对文化的要求将带有特定时期的痕迹而使之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由对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的初步探索,到认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等重要性,到发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再到探索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反映了我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加深,对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文化发展战略必须根据本国的特殊国情,根据各个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在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中来考虑,所以我党在制定和调整文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既不能思想僵化,又不能照抄照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2.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发展战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在现代化发展中,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构建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战略与经济、政治发展战略同等重要,它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必须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增长,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经济社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智力和道德支撑,也是不可持续的。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强大,绝不仅仅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增长,也包括文化软实力的增长。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经济、过硬的政治实力,还需要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彰显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

3.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担负着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肩负着引领文化走向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个执政党,需要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影响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才能最广泛地凝聚党员,发动群众,才能站在时代前沿,预见和引领当代社会的文化潮流。党要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执政能力和文化自觉。我们党对文化的领导权不仅仅停留在行政权力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之上的、不断提高的文化建设执政能力和水平上。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演进表明,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也是我们党不断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反思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主动辨识外来文化,坚决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主动追求先进文化的历程。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根本上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本理念。

文化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加快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充分发挥文化在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方面的重要功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必须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检验、评价文化发展成效的根本尺度,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G].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江泽民文选(2)[M].人民出版社,2006.

[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8]胡锦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EB/OL].人民网,2010-07-24.

责任编辑 郑百灵

G120

A

1008-6463(2012) 04-0074-03

2012-09-03

方彬(1971-),女,江苏海安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赖海燕(1973-),女,江西弋阳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战略特色建设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战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战略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