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东
(内蒙古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无疑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路径,各国为发展本国经济制定了战略性产业规划。以新能源、新材料作为新兴产业链和产业模式,以具有较大经济带动能力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寻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寻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平衡的解决之道。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提出,涉及到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短缺、能源转换、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系统问题,涉及到经济危机后的各国经济刺激计划,未来国际秩序形成的分配格局以及网络时代的经济转型、发展与制度重构。
低碳这一理念首先由欧盟提出,并积极进行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实现先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欧盟此举正是出于先发制人的谋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举措。美国虽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消极对待,但新时期的美国其态度开始转变;相反,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由于其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而积极参与哥本哈根谈判。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各国围绕着国际环境合作的基本准则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其中核心问题是“发展中国家追求发展权,而发达国家追求空间权,即国际空间控制权”。
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各国利益格局,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阵营中,进一步细分为:欧盟、美国、日本、以印度为代表的77国和中国。争论的焦点除了发展权与空间权之外,第二个维度是“发达国家的早期发展累计形成的碳排放量较大,如今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排放空间的大部分,工业革命以来的碳排放绝大多数来源于发达国家”。“发展和空间权”问题以及历史继承问题之间的交错与复杂致使哥本哈根谈判最终没有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共识。在争夺权益、空间之时,各国实质上也在争取旗帜,低碳经济的未来必将在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中“植入”道德元素,谁保护了气候、地球和人类,谁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获得“发言权”。
建设低碳经济,根本在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要实现这一目标,探索建立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长效机制和扶植政策,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西方发达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理念,是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当量)排放为核心内容,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最终目的,以经济、市场和技术为实施手段,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实现这一目标是系统工程,需要对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科技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调整。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新兴产业、行业转型、技术改造和生产链(生产性网络)打造方面都呈现出转型期的特征。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世界新秩序和新格局,我国的经济转型中应当参考低碳指标,这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约束变量。正值转型期的中国,应当从政治、经济、法律和科技等多方面适应低碳理念,使得产业更具国际竞争力,实现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低碳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领域,更强调的是自然与社会系统之间建立起新的关系,这需要生产方式的重新调整,生产关系的相互牵制,在实施机制方面,既重视市场和技术的作用,也重视行政和法律的机制。从我国各经济区域而言,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借此时机,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以技术改变生产关系,以政策作引导,以投资和制度调整作为新经济增长点,从微观层面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改善我国国际竞争地位将成为我国新形式下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模式,其实质是现有能源更为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不断开发,核心是节能技术、减排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通过制度创新和设计转变人类生存发展观念。低碳经济是“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在提高民众福利、降低发展代价上有显著的作用,而且还蕴含着某种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机遇。
低碳经济模式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利用未来的低碳发展和重构国际秩序的契机,重新打造产业链、获取高效的产业组织结构,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如今,世界各国的产业链价值分布已经开始向低碳行业倾斜,首先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使得高碳产业的整个生产链条“低碳化”;其次,通过调整高碳产业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利润曲线向两端延伸:向上游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下游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1];再次,以园区形式出现低碳化企业网络形态,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型,可以通过建立稳定、可实施的企业网络将环境破坏限制在最低水平。
低碳经济是一种开发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只有通过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紧密配合才能将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激励实施低碳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地区政府必须积极承担低碳责任,因势利导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为此保证全社会低碳目标和缓解气候变暖。对于区域而言,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要兼顾国家利益和大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功能定位,根据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承担区域责任,促进区域经济有效性和低碳系统稳定性,以此真正实现低碳目标。低碳经济是对生产性网络的全方位改造:首先,低碳需要新工艺,因此低碳经济离不开产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投资;其次,低碳经济需要产业流程的全方位调整,因此必须进行重新的企业投资;再次,低碳需要政府主导,通过各种政策引导企业在生产领域进行转变。
可以说,低碳产业的选择受到区域要素禀赋、空间经济特征、物流等配套措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产业作为微观主体的外部环境和宏观经济作用主体,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一国和地区的经济稳定和经济效率。加大高碳产业低碳化的技术攻关,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必然涉及到技术投资和创新投资,引致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上游投资,通过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调整三次产业比重,实现区域发展低碳的目标。此外,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碳汇产业和碳交易机制构建低碳产业的激励机制,为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制度性激励。
低碳经济不仅仅要求传统产业的调整,低碳也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低碳被视为新一轮产业大调整的浪潮,其不仅仅改装了传统产业,更加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就像网络社会的崛起其本质上是由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驱动的,低碳经济下的新兴产业是由环境和生态资本所驱动的。
1.低碳特征。低碳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低碳经济通过降低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使经济发展既满足减排要求,又不妨碍经济增长的轨道。因此,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必须具有低碳特征。
2.节能减排潜力特征。低碳经济的理念是从经济模式和形态的高度为节能减排的推行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的优化,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由此带来的新科技和新产品必然引发新投资和新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
3.产业战略特征。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兴战略产业必将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动力源和新支撑点,因此,新型战略性产业应该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4.新科技特征。低碳背景下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应该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开发、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提高能效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因此新兴战略性产业具有了新科技特征。
5.“绿色”特征。全球背景下的环境恶化,使得“绿色能源”和“绿色产品”成为人们关注环境的重要环节,新兴战略性产业通过建立循环经济的方式节约能源、生产产品,在符合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下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的和谐,具有战略性和科技性特征。
1.以具有较大乘数效应为新兴战略性产业选择依据
低碳并不意味着必须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相反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选择应当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1)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选择必定引发创新投资和教育产业的发展,培养顶尖人才和提高工人的技能相结合,引发人力资本投资的新浪潮。很多传统工业的熟练工人在低碳产业中不适应,这就需要对工人进行培训,由此引发了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浪潮;(2)把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相结合,引发研发投资的新浪潮。从过去的经验看,技术创新和应用必将导致全球新的产业分工形式,随着低碳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由此引发的新投资浪潮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重新定位提供了良好契机;(3)政府作用和市场联动引发各行业全方位的增长。确立政府主导型的产业调整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未来低碳化以及政府主导型社会投资浪潮的有效手段,政府行为在市场中的联动效应像经济中的“涟漪”一样在各行业中广为传播,引起了经济的发展;(4)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自身发展需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量的基础投资是未来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浪潮;(5)在经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不断涌现。低碳形式下要求的产业结构调整分为长期调整和短期调整,制定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需要政府按照长效和短效进行政策配套,以在不同的时期对新兴战略性产业给予支持。
因此,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经济带动应当依据“科技力、人才力、市场带动力、原有基础和配套制度”作为选择标准。
2.以“绿色产业”为新兴战略性产业选择依据
低碳经济其实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和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它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应放在这样几个方面:(1)提高能源效率;(2)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在新能源开发和减排技术的研发上,国家应当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风能、核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用率,对于环保型新能源开发要积极鼓励,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以“绿色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选择标准,将通过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3.以科技创新含量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选择依据
从目前所掌握的技术上看,最有可能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是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风能及潮汐能产业和海水氢能源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和以新能源产业为基础的相关产业。现阶段争论的哪类产业将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实质上并无太大意义,低碳经济模式下要求是一系列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相互融合或集成创新,所以,认识新兴战略性产业及其科技内涵,并在国家战略、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规划等领域内有所准备,能够充分抓住机遇并以科技为先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因此,努力创造条件将新兴战略性产业与低碳经济融合并进入国家未来发展规划,并制定科技规划和激励政策,对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如果失去国家战略规划的强力支撑,就容易错失低碳经济下的产业转型的机遇,也难以实现助推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时代”转化为“低碳时代”的战略目标。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所催生的新兴产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依然是一个技术与生产力革新的问题,单纯希望从“低碳消费方式变革”的角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并催生相应的新兴产业革命是不现实的,因为这种思路只顾及了消费角度而忽略了从生产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技术变革与生产力进步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所蕴含的新兴产业革命,本质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抵消[2]”。
低碳经济是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各国寻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外在约束。各国和各地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按照比较优势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并进行政策支持。
面对资源枯竭和未来的低碳世界经济格局,实施严格能耗效率管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方面减少了碳排放,另一方面也要增加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植入低碳理念。管制是指政府对个人和机构提出的要求或规定某些活动,并经历一种持续的行政管理过程。管制由政府做出,管制港式必须为团体及个人所遵守、服从,不遵守或不服从将受到惩罚。对高耗能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应该实施严格的能耗效率管制,促使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完成技术升级改造,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工具,政府通过产权拍卖,为没有市场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建立起市场,让价格机制起作用。排放贸易是《京都议定书》引入的三个灵活机制之一,是利用市场促进减排的市场化手段。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使碳排放的边际成本较低的排放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转让剩余的排放权,碳排放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方式来获得碳排放权,通过交易制度的创新实现排他权利的最优配置。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技术创新和地方政府在技术创新投资上的支撑。新经济增长理论预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下技术创新呈现不同的特征,低碳经济、新兴战略性产业与技术创新存在着密切联系。
低碳技术可分为三类:(1)减碳技术:交通、电力、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2)无碳技术: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3)去碳技术:碳捕获与碳封存技术,以及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3]。新兴战略性产业以低碳技术为核心重新打造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具有创新动力和经济增长能力,具有战略性和发展性特征。在构建低碳经济模式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时:第一,应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的低碳技术发展产业规划,引导和整合地区研发力量,进行有效率、有目标的研发,避免研发盲目性和重复性,提高经济效率;第二,要出台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本地企业进行具有地区优势的科技投入,对于进行低碳技术和具有较大区域经济贡献的研发企业,地方政府应进行相应的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支持;第三,设立低碳技术专项基金,以扶植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提供研发的金融支持;第四,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产学研结合,有预见地培养储备人才,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第五,加强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区域间合作,实现资源的空间整合。
通过研究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实践可以发现,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一方面通过法律支持及财政补贴等形式积极鼓励低碳新能源的大力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碳税或生态税等形式对高碳能源的消耗进行约束,出台相关措施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
具体措施:(1)加大发展低碳技术扶植资金占政府预算的比重。由于新兴战略性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经济风险大且短期内很难看到效益,企业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为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的研发离不开资金支持,为此,政府预算支持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2)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建立“碳基金”,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英国的“碳基金”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碳基金”是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为了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帮助英国产业转型和步入低碳经济社会;(3)出台并完善低碳经济税收优惠政策。产业的发展需要“天才之火和利益之油”,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激励投资者进行新兴战略性产业投资,加快经济转型,对低碳产业、技术、消费等给予税收优惠,也是被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4)适时开征碳税。碳税被认为是有效和公平的减排工具,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碳税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4]。碳税既是一种能源税,又是一种环境税,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模式奖励低碳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以惩戒的方式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又可以通过碳税筹集资金用于环境改善和治理。
[1] 沈政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J].政策瞭望,2010,(4):49 - 50.
[2] 张其仔.绿色增长的重点:传统产业绿色化[J].绿叶,2010,(3):35.
[3] 余仲飞.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J].浙江经济,2010,(3):32- 33.
[4] 杜洪林.促进经济增长低碳化的碳税政策改革[J].山西财税,2010,(10):12 - 14.
[5] 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国外社会科学,2010,(3):22 - 28.
[6] 张丽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开放导报,2010,(4):21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