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建设框架下的荣昌发展定位

2012-08-15 00:53陈学军
重庆行政 2012年1期
关键词:荣昌成渝经济区

□ 陈学军

成渝经济区建设框架下的荣昌发展定位

□ 陈学军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从国家层面明确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成渝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荣昌如何在成渝经济区建设中明确自身定位,占据有利的发展空间,实现率先崛起,建成渝西川东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一个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荣昌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劣势分析

(一)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分析

1.地缘区位优势。荣昌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位于渝西川东结合部的中心及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成渝铁路、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成渝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横贯全境,将使荣昌成为通往川西、川中和川东最便捷的通道。良好的交通条件将使荣昌成为成渝经济区内的交通枢纽和换乘中心,各种经济信息在荣昌交汇,流动生产要素在荣昌聚集,促使荣昌在成渝经济区经济合作中具有“左右逢源”、“东西传递”的区位优势和实现在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率先崛起的基础和潜质。

2.产业集聚优势。一是工业有起色。荣昌工业园区是市级首批特色工业园区,经过10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科技、机械建材(含水暖卫浴)、照明电器、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化工”等五大产业。二是农业有特色。“荣昌猪”是全国三大优良地方猪种和世界八大优良地方猪种之一,年出栏120万头。荣昌的夏布、茶叶、林业循环经济独具特色。三是三产有亮色。以重百大楼等为代表的一批商业龙头企业和以中国畜牧产品交易市场等为代表的专业批发市场入驻荣昌,以羊肉汤、黄凉粉、卤白鹅等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深受本地和外地客人青睐,发展已初具规模。

3.科技人才优势。一是县内科研机构密集,拥有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市养猪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一大批畜牧科研机构,拥有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近千人,还有一大批畜牧经济管理人才。二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成果转化能力强。县境内各单位先后取得科技成果412项,获奖成果229项。其中大部分科技成果被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在成渝经济区同类区县中实现了持续“领跑”。

4.发展氛围优势。一是具有行政势能优势。荣昌实际上享受的是区一级的行政待遇,在财权、事权方面均高于县级,具有领导力度大、行政层面少、办事效率高、政策信息灵等特点,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更强。二是发展环境认可度高。在获得全国首批、重庆首个“全国文明县城”之后,2010年又顺利获得了“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称号,被腾讯大渝网评为重庆最宜居城市之一。2010年12月20日荣昌又获得“最具幸福感城市”大奖。

(二)在区域竞争中的劣势分析

1.区位“两面性”的挑战。区域经济学认为,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的经济核心区一般都不会超过100~200公里的区域范围,甚至还要小一些。而荣昌距离重庆约100公里,距离成都约200公里,基本处于成渝两大中心城市功能辐射的“弱化区”,在市场和行政的双重作用下,生产要素必然向两极快速集聚,形成“马太效应”。如果荣昌不跨越发展,就有“边缘化”的可能,不但不能成为渝西川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高地”,而且还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低谷”,这是荣昌面临区域形势“两面性”的严峻挑战。

2.各城市间竞争的挑战。“成内渝”经济带各城市基本上都处于较低层次的分工协作状态。据统计,在以荣昌为中心的5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9个城市选择机械工业为主要产业,有8个城市选择建材工业为主要产业,有6个以电子、轻工业为主要产业,而且各城市在这些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技术水平和就业人员也比较接近。各个区县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必然形成恶性竞争,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呈现出“诸侯经济”局面。

3.荣昌自身发展水平的挑战。一是产业总量偏小。2011年,荣昌地区生产总值为200亿元,在全市38个区县中排名18位,在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21个区县排名17位。二是产业层级较低。经过直辖十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但农业粮猪型经济结构特征未从根本上转型,第二产业中特别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缺乏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三是产业聚集度不高。荣昌产业聚集度在全重庆市优势不明显,特别是荣昌作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和中国畜牧科技城所在地以及优势特色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对荣昌发展定位的思考

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荣昌在渝西川东地区崛起,一定要跳出县域有限的区域,着眼于渝西川东乃至重庆、全国,加快调整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定位、规模定位、形象定位,担负起建设好、发展好“西大门”的重要职责,努力将荣昌县建成辐射渝西川东地区的现代区域中心城市。

(一)功能定位

1.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在完善现有交通设施基础上,加大调研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联合相关区县,努力推动以荣昌县城为中心的放射性交通网络规划和建设。

在铁路方面,认真做好成渝城际铁路荣昌段建设各项工作,加快成渝经济带城际快速运输系统中荣昌城际快速子系统建设工作;积极争取 “京郑渝昆”(北京-郑州-重庆-昆明)快速铁路经停荣昌,并在荣昌设立渝西川东地区大型客运中转站;争取重庆主城至永川轻轨延伸到荣昌。

在公路方面,积极推进泸州-荣昌-潼南-广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荣昌至永川朱沱高速公路建设,实现1小时到达周边区县和1小时到达长江港口的目标;加强与周边区县之间的协调,加快出境公路建设和改造升级,打通断头路。

2.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一是打造城市商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成内渝发展带”重点产业之一是商贸物流。以此为契机,依托成渝高铁建设机遇,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和现有资源优势,把北部新区作为发展城市商业的中心区域,重点规划引进大型品牌商家和企业入驻,增强城市商业的聚集辐射能力,打造出百亿高铁站点商贸经济圈。二是建立渝西川东物流中心。抓住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契机,在板桥片区高速路连线区域着力打造3个百亿物流园,形成集仓储、批发、运输、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且辐射渝西川东区县的产品集散和交易中心。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园。将峰广城市经济带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物流园区,重点抓好雷士照明、重庆华森制药等重大工业项目的物流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把荣昌打造成渝西川东结合部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

3.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一是建设产业中心。重点发展生物科技产业、大力发展机电制造产业、努力发展轻工建材(含照明电器和水暖卫浴)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积极引进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提升“五大产业”集群的品质和品牌,逐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产业。二是建设畜牧科技中心。加快中国畜牧科技创新中心、重庆畜牧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畜牧科技城科技孵化基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国家现代牧渔业科教基地和核心区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五大重点项目的启动建设,提升畜牧科技研发能力,开发优质、安全畜产品,打造畜牧科技高地。三是建设会展中心。依托“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和国家级的“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两大品牌,培育出真正的国内、渝西川东地区有影响的会展品牌。

(二)产业定位

1.发挥集成优势,着力打造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一是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大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力度,实现新增出栏100万头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将荣昌建成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二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发展特色种业。到2020年,建成3-5个规模较大的种业集团,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供种基地。三是加强畜牧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到2020年,上规模的畜牧业加工企业达到8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和市级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0家,畜牧业加工产值达到85亿元。四是培育壮大畜牧服务产业,建成全国饲料、兽药及畜产品信息物流中心,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业中介服务体系。

2.培育基地经济,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区。一是打造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中国西部照明电器和水暖卫浴基地,吸引产业链的相关企业进驻园区,做到园区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布局有序,实现与其他区县园区的错位发展。二是打造以电子信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引进为惠普(重庆)、富士康(重庆)配套生产企业落户荣昌,转变荣昌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荣昌制造”水平。三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荣昌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国外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

3.突出现代服务,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区。一是重点抓好荣滨路美食文化长廊、后西街美食街区和昌州故里的打造,支持餐饮业向特色化、规模化、档次化方向发展,提升餐饮文化品位。二是加快荣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打造。以路孔古镇为重点,加快海棠香国生态长廊建设,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健康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带,同时兼顾麻雀崖、三层岩、螺罐山等旅游景点的开发。三是积极发展星级宾馆和中高档酒店,提升住宿业档次,扩大住宿业经营规模,改善接待条件,提升荣昌对外形象。

(三)规模定位

为早日把荣昌建成渝西川东地区繁荣、现代、生态、文明的区域中心城市,分三步走:

第一步,2010年-2012年,努力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6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到26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县城、国家森林县城、国家环保模范县城,建立起区域中心城市构架。

第二步,2013年-2015年,力争实现“撤县建区”目标。县城形成“一轴二心”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到3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5%。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5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成功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区域集聚作用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第三步,2016年-2020年,初步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70%。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成功创建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城市化水平全面领先,区域中心城市初步建成。

(四)形象定位

1.文化城市。一是打造特色文化。荣昌最大的特色是“猪”和“花”。要培育一批专兼职创作队伍和特色文化传承人,编著以猪为主角的选修课教材、相关书籍、电视剧,组织以猪为主角的各种趣味比赛和表演活动,以及品尝国宝中国荣昌猪传统刨汤盛宴等旅游文化活动,打好“荣昌猪文化”这张牌。荣昌在历史上被誉为“海棠香国”,园林单位应将海棠作为主要的城市美化植物,建设海棠香国主题公园、广场、景观大道,形成日观海棠绿,夜闻海棠香的城市风貌,打造货真价实的海棠香国。二是打造创意文化。注重荣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突出“中国陶都”、“中国夏布之乡”、“大师工作室”等创意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促进陶器、夏布、折扇等创意产业发展。

2.宜居城市。一是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县城、国家森林县城、国家环保模范县城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巩固和扩大荣昌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领先地位。二是以“森林荣昌”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市森林绿化、城周森林屏障、通道森林景观、水系森林防护、村镇森林小康和花卉苗木基地等6大重点森林工程建设,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体现“绿树掩映、花香四溢”的景象,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三是以建设平安荣昌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交巡警平台建设,健全综合调处机制,改进视频监控系统,整合社会视频监控资源,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

三、几点建议

(一)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前提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符合区域实际的总体规划,将区域内的资源和产业进行整合,合理调整和重新划定生产力空间布局,并落实到一批跨地区、有利于共同发展的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态环境等建设项目上。把荣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区规划,是实现在经济区内自身定位的前提。因此,应加强成渝经济区内的资源和产业的调研工作,寻找荣昌融入成渝经济区规划的结合点,构建错位发展的产业承接格局。

(二)科学引导成渝经济区企业参与是主体

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主要是在产业政策引导、融资平台搭建、市场秩序的维护、税收的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荣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企业始终是合作的主体性原则,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不断创新的理念、更加实用的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请进来,让荣昌参与区域合作的企业、项目获得更大盈利空间,保障它们对融入成渝经济合作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形成合作的示范效应。

(三)重点出击成渝经济区招商活动是关键

针对成渝经济合作,荣昌必须主动出击,主动参与成都 “西博会”、“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成渝经济区合作论坛”等各种招商会、论坛,不断宣传自身优势与配套政策,寻求全方位的参与和更大的外部投入。将招商与产业优化布局紧密结合,精心包装项目,筹划主城组团和镇街组团协作招商,注重招商引资实效,以更加优良的环境、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将企业引进到规划的相应产业发展区,加速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形成规模效应。

(四)长期坚持成渝经济区诚信合作是根本

在推进招商与投资合作上坚持言而有信、务实创新、真诚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切忌过高难以实现的承诺,避免财政与配套难以满足,从而丧失诚信。各级部门应当树立全局观念,不要为了小集团的利益损害荣昌招商引资形象,应与整体的形象、大器易融的风范参与成渝经济合作区的建设。

作者:中共重庆市荣昌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惺 睿

猜你喜欢
荣昌成渝经济区
吕继成:给荣昌陶注入新活力
全国首个荣昌猪数据标准体系发布
确保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荣昌大地上开创“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新篇章——专访中共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
人类学视角中的荣昌陶艺——关于荣昌陶艺的田野调查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成渝双城到同城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