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
一部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好书
——读《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研究》有感
□苏伟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之后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研究成果众多。由罗晓梅教授主持的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与实践张力研究》,课题对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题的成果以《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研究》为题目,由罗晓梅、陈纯柱和何关银主编,2011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全书由一个导论、三编共14章构成内在逻辑关系的递进式结构,共35万字。读后,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研究》是一部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的好书。这里,我仅从该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在研究内容上的创新谈一点体会。
第一,该书从范式创新和实践张力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术性评价标准,并用这个学术性标准从学术视野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学术层面的再研究,从而揭示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新中的范式选择的特殊性和通过范式创新与转换进行理论再创新的必然性,揭示作为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发展观,如何从根本上更新了我们已有的发展研究范式和思维方式。该书沿着范式创新理论硬核的逻辑,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作为重大战略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本身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性。该书的研究和论证使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和学术的逻辑力量得以凸显,使它的理论穿透力和实践指导作用得以凸显。这对于推进科学发展观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该书的论证为人们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提供了学术支撑。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在理论上的最主要创新成果。十七大对它的内涵、精神实质、地位作用和根本要求有明确的界定,但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着把这种创新理论仅仅作为处理现实政治问题的对策性思想来理解和“贴标签”式的说明这一现象。如何克服这一现象,该书把这一创新理论放在学术性层面去解读,从范式创新维度去研究,从而揭示了源于理论创新成果的学术内涵所产生的持久生命力和强大的张力;揭示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之间的承上启下的理论逻辑关系,揭示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的路径依赖,从而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第三,该书把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提高到新水平的这一主要标志给以了学术层面的说明。该书在论证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学习借鉴国外发展之经验、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践之精华、承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创新智慧之大成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能力的飞跃。这一飞跃的标志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从已有的经济效率问题提升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维度。正是这种范式的创新,使科学发展观自身的理论逻辑力量和实践穿透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得到科学说明和实践解读,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胜利穿越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矛盾凸现”组成的“社会百慕大三角”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更是不可估量。
第四,该书能为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寻求学术创新路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在“真理标准讨论”中大放异彩,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哲学迄今仍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而《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研究》一书,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范式、尤其是以回答实践问题与范式转换的结合这一创新性突破,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通过把握时代精神而解决实践问题,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这一要求加以充分体现,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振兴和进一步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提供了重要的示范与契机。
第一,该书深入探讨了“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这一问题。该书首先要探讨的是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学术工具问题,或者是把科学发展观置于什么样的学术视野、学术平台上来研究的问题。该书认为,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最佳学术视野是哲学。因为,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从已有的经济效率问题提升为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要用哲学视野看待发展。当今什么样的哲学学术平台可以为科学发展观进行学术层面再研究提供更有力的学术支持呢?该书主张用经济哲学的范式从世界观与方法论高度来解读科学发展观。如果用经济哲学范式解读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从实践架构→人本驱动”的创新方法论看待发展的。按照这一思路,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开拓了经济实践战略论的新视域、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实践进行了“人本”意义上的拨乱反正等问题给予了深入的探索和论证。
第二,该书力图从学术体系上回答“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学术尺度与维度”这一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它的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与人们熟悉的马列著作从形式、风格到内容差异大,与毛泽东思想的表达形式与风格差异也是明显的。如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中去找到彰显它们的理论创新形式、风格特殊性的学术尺度与维度,是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术“合法性”与逻辑说服力的关键。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为主要依据,同时吸收了库恩的范式转换与创新理论,探讨了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术尺度与维度,强调关注时代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特色。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与库恩的范式转换与创新理论,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不断再创新的必然性、合理性;并从学术逻辑上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基础与内涵、路径,强调范式创新与转换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奠定了学术逻辑。
第三,该书用范式创新、特别是理论硬核创新的学术标准、学术视野,分析科学发展观从哪些方面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书认为,科学发展观的范式创新内涵,集中表现在它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沿着范式创新、特别是理论硬核创新的逻辑,该书以 “发展是第一要义”作为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有体系内容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逻辑联系、作为科学发展观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可持续发展要求与体制、统筹兼顾方法论、发展的战略思想,都既具有理论硬核的独立性意义与地位,又与“发展是第一要义”存在众星拱月般的内在“一脉相生”的关系。
第四,该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析路径进行了创新思考和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间的“一脉相承”与创新逻辑分析,不少人习惯于用“内容与内容进行比对”,这种分析路径实际上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的发展动力来自实践的观点的。因为任何理论内容或形态的创新动力都主要来自实践,而不是已有理论。因此,该书认为,无论是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还是分析科学发展观理论自身内容的关系,都始终坚持分析路径是以时代、实践、问题为中轴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回答实践问题与范式转换的结合这一原则。
第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内容与实际指导作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创新性探索。过去,每当党的一个创新理论出现,总有人习惯用“全面发展了”的非科学的过分溢美态度对待。该书则主张以理论硬核之间的创新为“边际”,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与评估党的每一个理论成果的创新度。这种主张,有利于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克服和避免对党的创新理论空洞溢美的不良风气;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实际指导作用,该书主张应该重点立足于“战略思想”来把握与发挥。这样既可以反对“无用论”,也能防止“什么都能解决”的庸俗化。
如同世间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不足一样,该书在理论研究中也还有深入探讨之处。比如,强调了探索性和创新性,但从整体性的视角看还显不足;提出的一些新观点还需要在实践中来进一步验证。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探索》主编
责任编辑: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