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丹娜
重温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创新意义
□ 杨丹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是邓小平同志20年前“南巡”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精辟阐述。这一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提出,在当时,对全党更加明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有效地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如期实现现代化第二步战略步骤的目标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近20年里,人们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研究和解读已有很多,也一再深化。但是,作为经典,其理论创新意义的再重温,思考和寻求其对时下实践问题的新启示很有必要。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社会阶层分化、利益矛盾日益激化、民生问题尖锐、贫富差距和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公权腐败、政府公信度下降、各种恶性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陡增等新问题,我们重温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不无新的启示。
1992年,在经历了政治风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等一系列国内外复杂动荡局势后,邓小平同志以沉着的态度、全球战略眼光,对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内外环境做出了科学的判断,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这一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提出,消除了人们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方向的疑虑心理,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前景的疑惑。理论的坚定明确,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走出徘徊和困惑,推进改革的胆子更大了,发展的步伐更大了。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指导下,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加快了我国社会转型发展。
因此,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创新意义,因其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科学地解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改革开放实践措施的种种疑惑,坚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信念。今天,重温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一理论创新意义,对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依然意义重大。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新的阶段,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等艰巨任务。我们改革攻坚时期所面对的国际社会,同样迷雾重重,危机不断。解决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问题,需要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精神。因此,不断解决新问题,必须推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社会主义不仅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更是在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发展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展面对的问题很多,如,我们坚持搞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摆脱贫穷落后?世界范围内,为什么资本主义发展整体比社会主义发展得快等等。但是,核心问题,抓纲带目的问题则只有一个,这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社会主义是一个好名词,但是,关键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弄清楚。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是仅从他人的书本、经典著作、已有的经验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因此,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中,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纠正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纠正因此而制定的不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的科学水平,也就是要求我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掌握观念的、理论的社会主义,转变和回到经典作家揭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的科学方法论、世界观上来。认识社会主义,必须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要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的做法等,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回答新问题。否则,改革开放新实践就迈不开步子,迈不大步子,走不出新路来。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要从一般的结论,回到经典作家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世界观上来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五句话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新在认识社会主义从对社会主义的一般描述、制度构建变为我们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目标,应该做什么;重点不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有什么,而在我们为实现社会主义,必须选择的路径方法和举措;我国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相比较的优越性不在一时物质的多少和发展快慢的较量,而在最终目标的实现上。
它的科学性,在于告诉人们,任何执政党和政府都可以说自己是社会主义,但是任何执政党和政府是否实行社会主义,不是依据它的意识形态和政权性质去判断,而是具体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去判断,最终由社会发展的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去判断。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是社会变革发展的过程。这个变革是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上层建筑特别是法律制度、政府机构职能改革、对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教育领域全面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它的科学性,也还在于告诉人们,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一般性的争论什么样的发展举措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只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而探讨我们的改革怎样才能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有实质性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不断推进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才能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最终达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由上可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的科学性,归根结底在于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上来。短短的五句话,却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基本矛盾论、社会变革论、社会存在决定论和社会变革判断论等。因此,以唯物史观的理论看我们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践,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发展的进步,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实践面对的问题也会逐步提升。今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发表已过去20年,这20年里,我们始终不曾忘记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任务和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发展着。更重要的是,我们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们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更要明确提出现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具体问题和任务,始终坚持改革以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我们要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更要在政策中明确怎样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使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我们最终要达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目标,但是,没有过程就不可能达到目标,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社会发展如何满足各层次生产力为自身解放和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如何化解社会阶层利益矛盾、如何让人们共享发展的资源和发展的成果、如何使社会的公平和效率机制均衡发挥作用等等,都是我们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