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012-08-15 00:45:37刘淑英高艳华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刘淑英,高艳华

(1.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22;2.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培训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2)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刘淑英1,高艳华2

(1.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22;2.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培训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2)

任何一个政党的行动,都要受一定的思想或理论的指导。指导一个政党一切行动的思想、观点或理论体系,就是这个政党的指导思想,亦称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是党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灵魂和根本,也是党的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一直致力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从思想渊源、理论体系、价值追求和思维品质上,表现出了明显的继承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多样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一直致力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无论是从思想渊源、理论体系、价值追求和思维品质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继承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多样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从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渊源来讲,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概括

恩格斯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1](P39-40)这个新的科学的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更是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渊源。

一是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唯物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要使认识成为真理,就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人们的思想认识要随着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指导思想具有不同的内容,理论上不拘泥于现成的公式,实践上不停滞于已有的成果,思想上不束缚于现有的经验,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是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以其唯物辩证的特质,主张从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主张在和实践的结合过程中发现、克服和抛弃过时的结论,找出不太完善的思想加以补充。生活在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毛泽东,适应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要求,形成了以矛盾辩证法为主要特色的毛泽东思想;在和平与发展时代,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形成了以系统辩证法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是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实践性,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在中国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催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毛泽东思想阶段;而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四是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首要内容。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关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主体,一如既往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P1031)邓小平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江泽民曾强调,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党的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胡锦涛也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离开了人民群众,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党的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本、力量之源,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二、从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来讲,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诠释

理论创新,最关键的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建党90年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进程,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包含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一个伟大成果,由此形成了以革命为主要特征的思想理论,开始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伟大征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的趋势,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则,而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和固定的模式。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能靠背诵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也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只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的探索,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被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第一个伟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系统地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独立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伟大创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历史使命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和一切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反动力量,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改变中国人民被压迫的政治命运,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正是因为这种实践特色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以革命为主要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个伟大成果,由此形成了以改革为主要特征的思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里程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主要矛盾,准确地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重大变化,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和开放条件下,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明确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又一伟大成果。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在落后的中国找到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可以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历史使命是变革传统社会主义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思想理论上革除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本本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形成了以改革为主要特征的思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新的伟大成果,由此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思想理论,书写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新篇章。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党的建设,尤其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对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作出了重大战略性思考,进一步回答了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党应该怎样执政、执政到底干什么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目标是向小康社会迈进。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历史使命,是继续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实现全面创新,由此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思想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由此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特征的思想理论,继续推进着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理念下,科学发展观深刻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丰富了发展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使我们对发展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伟大创新,形成了以科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思想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从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价值追求来讲,具有明显的人民性,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具时代意义的基本精神之一,更是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共同坚持的价值取向。共产党人作为人格化整体,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为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其价值活动的选择、价值行为的取向、价值目标的确立都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人民主体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基本导向。

毛泽东思想着眼于开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局面,坚持“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代表性语言。在他看来,人民不仅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党再无特殊利益,“国家主权在民”。自从党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忠实的价值追求。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利益的根本所在,就在于推翻旧制度,从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下解放人民。人本思想的侧重点就在于实现人民的政治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因此,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使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党,毛泽东又指出,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人民的利益是客观的价值标准,而人民反应、人民的态度则是主观评价标准,既要符合人民利益,又要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是主客观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中,而且要体现在共产党员的行动中,体现在共产党员的工作方法中。

邓小平理论着眼于社会主义本质,将社会主义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让中国人民富起来。邓小平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所作的一切,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3](P257)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他反复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要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化为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具体化为各项工作的实际目标和价值标准。在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强调“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在他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在他强调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施政方略中,提出了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他要求共产党人一切方针、行动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要始终热爱人民,关心人民,服务人民,取信人民,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强调发展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的发展。江泽民基于对人民大众的深厚感情,从党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价值标准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强调“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共产党人提出的最高要求,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在人民的利益之外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他指出,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江泽民强调,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包括了这一价值取向,又为如何实现这一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致力于人民幸福是共产党人的本质使然,也是共产党人的最高追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应当性,肯定人的价值;着眼于人的为我性,把人当做目的;着眼于人的主体性,把人当做尺度;着眼于人的批判性,否定一切社会非人性的存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心所向,在厚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胡锦涛提出,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否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检验发展是否科学的最高标准。因此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政治上代表群众,在工作上尊重群众,在思想上信任群众,在感情上善待群众,情系人民、心忧群众,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职责,善谋富民之策。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从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来讲,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品质的具体运用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P467)理论思维必须有优良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内化于人脑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性认识方式、思维样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指导思想所表达出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办法、新思路,都是思维创新的结果。如果说,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那么,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就是多种思维方式辩证运动的结果。

一是系统性思维。系统思维就是指人们在思维时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紧紧抓住事物联系这一关键,使思维从复杂联系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在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中,系统方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横向说,指导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各方面,这些思想相互衔接、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纵向说,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具有一脉相承的世界观,一脉相承的方法论,一脉相承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它规定着人们观察、评价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规定着人们的思维视野和思维创造,也规定着人的思维方向,进而决定了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

二是自主性思维。自主性思维,就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理性精神以及自我主宰、自我担当和独立思考。在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毛泽东就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反对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在解决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也曾经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5](P260-261)要紧紧抓住合乎自己实际情况这一条,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应该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要走自己的路。

三是过程性思维。过程性思维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发展过程的反映。承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集合体,是辩证思维方式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之一。从发展过程来看,党的指导思想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变成了现实,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第二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指导思想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四是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就是指要突破旧的过时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和影响,面对新的社会条件,以新的思想意识、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追求、新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做出谋划。创新性是人类思维的本性,是人类思维得以发展和进化的内在活力和根据。要坚持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创新思维来保证。创新思维是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法宝,是指导思想的显著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总结过去,说明世界,更重要的在于继往开来,改造世界,因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所具有的共同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始终注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发展创新着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五是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就是指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视野广大、内涵丰富的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开放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思维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生命源泉之所在。这个特点决定了它能用宽广的眼光审视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用豁达的胸怀吸纳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即使是资产阶级的学术成果,马克思主义也“不是闭起眼睛不看”,“而是注意它,利用它,批判地对待它”,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丰富自身。正是这种开放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始终能站在历史潮头,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既坚持了这个理论体系,又推动了这个理论体系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实践脉搏同节律,不断以更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来丰富和完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A81

A

1008-8466(2012)06-0004-06

2012-10-09

刘淑英(1964— ),女,吉林长岭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高艳华(1963—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张忠义]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