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支持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12-08-15 00:45马欣员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开发性吉林省县域

于 平,胡 宁,马欣员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022)

开发性金融支持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于 平,胡 宁,马欣员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022)

长期以来,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县域金融自身造血能力较差,开发性金融的介入对推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发性金融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其在金融制度建设、市场机制建设和经济全面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对投资回收期长、风险程度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小企业项目,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对农业等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的特殊产业的融资等,多数民间金融机构无法或不愿提供资金,作为具有政府赋权法定国家信用的开发性金融正好弥补了这种市场失灵。

开发性金融;吉林省;县域经济

吉林省作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仅用占全国1/25的耕地面积,提供了1/10的商品粮和1/5的玉米,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和出口量连续十多年居全国首位,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一直是区域经济中的“短板”,困扰着吉林省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县域通过自身的力量谋求突破十分艰难,亟需外界强势力量的引导和帮助。

“开发性金融”是指国家或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具有国家信用的金融机构,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长期融资,同时以建设市场和健全制度的方式,推动市场主体和自身业务的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形式”。[1]它将政府的组织优势与银行的融资优势相结合,在市场缺损、制度缺失的地方,通过制度建设、信用建设来营造市场、完善市场,以融资为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有效填补薄弱环节和落后领域的金融市场空白。最近几年,国家开发银行提出把支持县域发展作为开发性金融在全国的新实践载体,对县域金融业务实施全覆盖,使开发性金融成为市场经济下为县域发展分配稀缺资源的新的基础平台,所以,用开发性金融支持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正当其时。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开发性金融支持的主要模式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2]

2010年,吉林省委做出“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古人讲,“郡县治、天下安”,吉林省42个县(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96.3%,人口占70.4%,2011年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0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3亿元,同比增长35%左右,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28.6%,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①县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产比重调整到19%以下;51个工业集中区建成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0平方公里,区内落地规模以上工业项目4062个,其中投资超亿元以上项目730个。随着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吉林省经济的基本支柱,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发展的动力前所未有,发展的环境前所未有,发展的势头前所未有。县域经济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较多的发展问题。

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强,整体发展滞后

与前几年相比,最近两年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0年吉林省县域GDP为5120.91亿元,占全省GDP的59.08%,比2009年上升了21.2%;2010年县域地方财政收入170.4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8.3%,比2009年上升了24.5%。①2010年42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亿元,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但是,2010年吉林省县(市)GDP排名第一的前郭县是340.8亿元,而国内发达省份部分县(市)GDP已高达2000亿元,两者相差大概1600亿。吉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强,整体发展滞后是造成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最主要原因,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2.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2010年吉林省十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49.3%,是十弱县的6.1倍;十强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县域的39.5%,是十弱县的2.9倍。2009年农民收入最高的是延吉市,人均纯收入达7221元,收入最低的是通榆县,人均纯收入为2717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6%,比延吉市低了4504元。2010年县域人均GDP最多的前郭县为5.796万元,最少的龙井市仅为1.3023万元,两者相差4.4937万元。由此可见,吉林省县域经济地区间差距较大,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3.县域特色产业不突出,城镇化发展比较缓慢

2010年,吉林省县域GDP中一、二、三产业结构之比为20∶43.1∶36.9,与全省GDP三次产业结构12.1∶52∶35.9相比,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第二产业占比较低,传统农业仍在县域经济占主导地位,尽管较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4000个,但全省大部分县(市)缺乏特色的主导产业支撑,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还是靠农业来带动,产品深加工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的程度普遍较低。而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水平都比较缓慢。

4.融资难成为制约吉林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融资途径单一,以财政融资为主的融资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导致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后,虽然减少了管理层次,相对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同时出现了管理幅度过宽,管理难度加大,直接管理力不从心的新问题。特别是象吉林省地方财力主要依靠中心城市的财政收入结构(2011年长春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03亿,占全省的49.6%),行政管理与财政管理的不一致,使市级中心城市在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打折扣,削弱了市级帮扶县(市)发展的积极性,市级财政把更多的财力投入市区,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其县及县以下机构,没有新的相匹配的金融机构及时跟进,使商业信贷在县域层面的信贷支持明显缺位,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三农、中小企业等关系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项目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在吉林省政府的配合下,全力推动金融创新,在全国率先开辟小额担保贷款等工作模式,对县域中小企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万民创业小额贷款”模式

“万民创业小额贷款”模式是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于2007年6月创新推出的金融产品。通过与省工信厅、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省内各级担保公司、省农信社以及各行业协会和特色园区的合作,创建了“融资平台”+“协会、园区”+“三级风险分担机制+贴息激励机制+止损机制”的运作模式,为省内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和微小企业提供单笔50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贷款支持,解决其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此项金融产品的优点在于,能够组织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坚持规划先行,成地区、成产业、成批量地开发与培育贷款客户,把握发展主动权;突破传统银行对客户“一对一”的融资模式,以专业化组织为载体,用批发方式解决零售问题,用统一的标准模式解决千家万户的共性问题,满足小企业贷款短、小、频、急的需求特点。在四年多的运行过程中,已累计发放贷款24.83亿元,累计本息回收率100%。产品覆盖全省32个市县,惠及全省2.2万户个体和微小企业,安置“4050”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残疾人和农村富裕劳动力等12.2万余人,帮助一大批农民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使众多勤劳创业者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支持了“长春君子兰产业园”、辽源“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万良人参行业协会”等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产业拉动作用明显。[3]

2.抚松模式

抵质押物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国性的难题,在民营经济欠发达的吉林省尤为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于2009年6月在行业特点突出、政府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意愿较强的白山市抚松县探索性地推出了以“五台一会”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由于形式新、效果好,这种贷款业务被业界和当地人称作“抚松模式”。“五台一会”的具体模式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和抚松县政府将中小企业组成联盟体,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同时,以吉林省开发银行为融资平台、以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政策保障平台、以抚松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再担保平台、以抚松当地金融机构为委托代理结算平台、以当地电视媒体为公示平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使政府、银行和担保公司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申贷企业的各种信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因抵押手续不全、抵押资产不足或无抵押资产导致的融资困难。“抚松模式”要求贷款对象为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且加入该县信用促进会的中小企业或微小企业。对于担保手续不齐全、反担保物不足或无反担保物而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经过担保公司同意可以采用3至5户联保的反担保形式,联保企业与用款企业共同向担保公司提供资产反担保抵押取得贷款。要求单户企业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超过200万元,贷款期限1至3年,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截至2010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已在白山市江源区、梅河口市、德惠市成功试点并复制了中小企业贷款“抚松模式”,贷款发放总量达到1.714亿元,支持了289户无资产抵押或抵押物不足的中小企业获得良性发展。[4]

二、开发性金融与其他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活动的比较分析

尽管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都给与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从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缺少资金支持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一)县域资金大量外流,信贷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下降

现在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的总资产在吉林省位居第一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规模和融资方式都在不断增加,对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如2009年,吉林银行和省农信社开始复制开发银行的“万民创业小额贷款”业务模式,利用省开行合作机构累计发放万民创业小额贷款14.62亿元。但是,并不能扭转近些年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改革中大量撤并县域商业经营网点和加速资金外流的大趋势。2010年,吉林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比2009年末增长42%,而同期各项贷款余额仅占各项存款余额的47.9%。其中县域贷款余额比2009年末不仅未增反降5.27%。①农村资金“脱农倾向”比较严重,并存在三大突出矛盾,[5]农民贷款难与银行找不到适合贷款户(企业)、农村资金贫乏与农村资金不断“脱农”、农村资金使用效益不断下降与农村资金投入需求不断增大。近年来,由于农村资金持续大量外流,发展县域经济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县域资本动力严重不足,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受到极大影响。

(二)县域信用环境建设滞后,金融执法效率不高

国开行吉林分行在省内各县没有分支机构,它的贷款发放完全利用地方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或委托其他金融机构网点,因此,信用环境的好坏对融资平台是否产生不良贷款,以及银行是否需要展期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目前,吉林省县域信用环境建设明显滞后,尤其是商业信用发展严重滞后,缺乏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在企业融资、市场准入或退出等制度安排中,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规则;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尚未建立起作为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对于企业真实信息的获取难度很大;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文化尚未蔚然成风,导致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恶化,致使信贷可用资金减少,贷款风险增高,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县域金融自身的经营活动以及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能力。同时,我国现阶段的金融执法效率不高,银行在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时胜诉案件执结率较低。对借款人逃避银行债权的行为,银行诉诸法律,个别地方法院对银行债权案件判决不及时或判决后执行难,或执行周期很长,对金融债权的有效维护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截至2010年,吉林省银行机构债权胜诉案件中还有419件未执结,其中有财产可供执行的积案182件,金额3.7亿多元;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123件,涉及金额1.2亿多元。②这些未执结案件主要集中在农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银行机构。由于县域企业诚信缺失,县域金融机构十分担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即使地方政府协调,国家政策支持,部分乡镇银行机构也只愿发放小额度、短期的贷款。

(三)县域金融信贷机制落后,与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很难取得一致

国开行发挥政策银行主导作用,在执行国家金融政策,支持各地经济发展中,能够比较严格按照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行事,与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国开行的贷款往往受政治因素和人文环境影响较大,如最近来自路透网站的一篇文章“重庆模式留下巨债,国开行深陷其中”,[6]曝光了过去“重庆模式”在政治人物影响下,大量的政绩工程并没有考虑财力和商业效益,“从国开行获得了大量金融支持,其力度是其他省级政府都不可能获得的”,结果为今天的重庆困境早就埋下了隐患。“重庆模式”留下的巨额债务,银行贷款占据债务大头,国开行以近千亿贷款涉入其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四伏。虽然重庆事件只是国开行融资出现较大风险的特例,但是,这样的“冰山一角”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往往为了自身利益,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为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在信贷投向上县级商业银行往往与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控方向很难取得一致,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与县域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也不配套,使中央银行信贷政策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主动性减弱,增大了中央银行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难度。

目前,在大多数县域和农村,农村信用社还是农村金融服务的“绝对主力军”,金融服务手段单一,仍以传统金融业务为主,现代金融服务手段,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空白。截至2011年9月,全国还有近一半省份存在金融机构或服务空白乡镇,金融服务范围过窄,农业科技、农产品开发、水利设施、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基本处于空白。[7]贷款机制落后,贷款主要由信贷员来完成,信贷员在贷款“终身追责”的压力下,“惧贷”已经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自保”措施。信贷员“自保”了,苦了求贷若渴的农民。[8]由于乡镇金融机构的撤并,村级基本无银行服务机构,由此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所需最基本的存、贷款服务都远远不能满足县域小企业使用资金上的“快、急、短、频”的特点,更谈不上县域金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服务了。

(四)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支持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不够

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国开行比较注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2007年,对吉林省已经累计支持担保机构软贷款16亿元,支持的担保机构达到31家。在国开行引领示范下,现在,国家以法律形式强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并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全省市县都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大多县市建立了担保服务中心。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能否落实则是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政策性担保机构还是商业性担保机构都存在规模小、费用高、放大倍数低,反担保条件高,管理不规范和发挥的作用不够充分等问题。[9]据调查,吉林省现有各种信用担保机构138家,但进入县域的信用担保机构仅有23家,并没有一家从事涉农的信用担保业务。担保组织建设问题较多。一方面,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要求较高,而目前机构数量少、实力有限,并且为了防范风险,也往往要求反担保,不少企业因缺少抵押找不到保证单位而得不到信贷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办理一笔财产抵押,需办理的手续繁杂,涉及部门多,并要提供多种相关资料,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制约。

三、开发性金融支持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2011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进入国内“万元俱乐部”,未来二十年吉林省还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三农”、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是开发性金融发挥作用的现实领域。

(一)利用国开行“政府热点、雪中送炭”工作原则,统筹推进“三化”,实现吉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突破

“政府热点,雪中送炭”就是开发性金融“急政府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谋政府之所需”,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把政府的热点和难点与开发性金融目标、任务、作用和优势一致起来,利用开发性金融的优势,打通融资渠道,支持地方政府实现发展目标。

当前,吉林省正处在加快振兴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实现“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基础和支撑在县域,重点和难点在县域,潜力和希望也在县域。[10]对于吉林省来说,加快县域发展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高度,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国开行应当把支持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高的标准,支持吉林省统筹推进“三化”,真正实现吉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突破。

首先,着力推动县域工业化实现新的突破。继续增加对吉林省县域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县域干线公路、支线公路的建设与改造;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县域城乡电网改造;加大水利和市政设施;加快县城气化步伐,努力提高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等。

其次,着力推动县域城镇化实现新的突破。支持吉林省城镇化进程,引导各类发展要素和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高质量地做好规划工作,切实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

再次,推动县域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的突破。农业是推进“三化”统筹的基础,也是县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吉林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全国的粮食主产区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省开发银行为配合完成省委、省政府的工作热点、难点,特别把支持吉林省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建立一套覆盖到县的融资体系,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

最后,帮助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诸多领域难点热点问题。一是积极探索吉林县域中小企业担保、下岗工人再就业、生态环境、智力培训、贫困家庭助学贷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领域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途径,切实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二是积极探讨利用吉林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适应城市市场的需要;三是积极支持吉林县域民营企业发展,使民营企业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四是通过开发性金融支持,促进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坚持“开发性金融融资优势和地方政府组织增信作用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政银企保合作,打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当前,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其深层次原因是信用不足,可抵押资产少,进而形成两难,即银行有钱贷不出,企业缺钱贷不着。打破这个瓶颈,帮助企业渡过信用不足困难期,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担保平台,做强担保实力,扩大信用规模。为企业增信,帮银行化解风险,这是各级政府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的正确路径。

开发性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时刻遵循这一路径,从成立之初就把市场建设作为一切融资活动的出发点,把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与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结合起来,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构建信用平台,创新可复制的标准化融资操作办法,引导社会各界力量介入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承担项目收集、信用识别、贷款管理等职能,弥补开行在人员、网点方面的不足,扩大融资覆盖面,力争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支持。探索出符合吉林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模式,积累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一是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制。根据中小企业规模小、信用能力不足等特征和“短、小、频、急”等融资需求特点,对中小企业贷款建立和实施专门的业务制度、产品、方法和流程等,做到“程序可简,风险可控,责任可分”。二是以机制建设为基石,着重整合社会各方资源。通过融资推动各方共识,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政、银、企等多方协作的融资服务体系。三是通过批发和标准化方法提高融资效率。可复制的标准模式,以点带面,拓宽中小企业融资覆盖面。

2012年4月11日,由吉林省政府牵线搭桥,省内18家银行与18户企业代表签订了贷款协议,共实现银企保合作贷款签约项目4261个,金额258亿元,[11]这对于当前吉林省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随着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出台,中小微企业贷款呈现大幅增长趋势。截至2012年2月末,吉林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1.28亿元,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同期水平的工作目标。尽管70%左右的中小企业还存在资金缺口,但是政银企保全面合作成为支持当前中小型企业走出发展困境至关重要的推动力量。

(三)坚持“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和选择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改善金融环境,合作推动融资多元化

国开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其融资机制别具特色。按照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选择市场出口三个环节,以未来的整体市场空间为依据,以政府协调下的治理结构弥补单个法人治理结构的不足,共建协调高效的融资平台、信用平台,推动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所以,开发性金融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广义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化的孵化过程,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市场四方共建信用和体制的过程。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表面上看是缺资金、缺项目,但是,从更深层次上看缺的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可持续、长效发展的体制机制。如果政府意识到这个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就应该主动与开行联系,向开行展示地方发展规划,积极推介能够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大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使开行从项目前期开始介入,主动根据政府发展规划和整体投资规模,先行确定大额政策性贷款承诺,使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流和现金流得以同步发育、同步成熟。可以说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一个加快发展的“孵化器”。建一个项目,除银行的直接贷款外,还间接带动了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投资,提高了发展能力,使项目真正发挥杠杆和孵化作用。这样把项目、资金和市场融合为一的运行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空间,减少融资风险,最大限度地支持地方发展计划的实施。这一融资模式,体现了开发性金融高效的拉动作用,把政府力量、市场力量、金融力量结合起来,使各种资源要素得以整合,真正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既促进了发展,改善了结构,又控制了规模,防范了风险,涉及到若干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能在这个机制中协调和体现。

最近几年,吉林省县域经济通过开发性金融这一融资机制的大力扶持,增强自身实力和“造血”功能,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形成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是建立了良好的借款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两个“三统一”,即在借款体制上做到“借、用、还”相统一;在运行机制上做到“权、责、利”相统一。二是健全信用体系。在严格信用评审的基础上,对信用等级良好的企业,扩大授信额度并实行优惠利率。三是积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四是建立良好的贷款民主决策机制。审议小组对申贷项目进行民主审议后,提出决策建设。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国开行在政策性贷款的基础上,通过管理资产、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并购重组、海外业务等金融服务方式,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使之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共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1]陈元.建设国际一流市场业绩的开发性金融机构[J].中国金融,2004,(2).

[2]石耀东.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分散化、多元化的需求[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5-10-05.

[3]国开行吉林分行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模式[EB/OL]. http://dongbei.nen.com.cn,2010-07-14.

[4]推广“抚松模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EB/ OL].http://www.chinajilin.com.cn,2010-05-13.

[5]莫开伟.农村资金“脱农倾向”令人忧[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04-19.

[6]James Pomfret,苏骏霖,毕晓雯.重庆模式留下巨债,国开行深陷其中[EB/OL].路透网:http://cn.reuters. com/article/CNAnalysesNews,2012-05-02.

[7]汪小亚.农村金融服务依然落后[N].国际金融报,2012-05-28.

[8]莫开伟.小额贷款缘何遭冷落?[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05-10.

[9]杜百舜.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为支持企业成长促进经济发展贡献力量[J].吉林中小企业,2009,(5).

[10]吉林省十次党代会.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N].吉林日报,2012-05-08.

[11]杨晓艳.打通小微企业融资血脉[N].吉林日报,2012-05-14.

[注 释]

①数据来源:2010年吉林省统计年鉴。

②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http://edu.drcnet.com.cn/ DRCNet.Edu.Web.

F127(234)

A

1008-8466(2012)06-0067-06

2012-10-21

于平(1963— ),女,吉林四平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胡宁(1983— ),女,吉林松原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员,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

马欣员(1984— ),女,吉林敦化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员,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李冬梅]

猜你喜欢
开发性吉林省县域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融资战略的相关研究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开发性核电厂厂址保护工作探索与初步实践
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