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2-08-15 00:54殷金明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岗位

殷金明

(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重庆 涪陵 408000)

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基层医院,培养合格护理人才是中职护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学习掌握较强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对于该专业学生很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护士必须具备专业照顾的能力、心理支持的能力、治疗处置的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指导的能力等。为使毕业生能够具备起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能力,必须加强对护生从事护理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1]。为解决当前《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的实践。

一、《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护理专业的教学与工作岗位的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中职学校开设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于临床岗位的要求。通过对行业岗位的调查了解,现行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临床,比如一次性导尿包的广泛应用,静脉输液时普遍采用留置针、真空采血管的普及、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等一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大多数中职《护理学基础》教材中都没有反映出来,如对一次性导尿包的使用几乎未提及,对静脉留置针和真空采血管的使用也只简单地提到,对涉及心电监护仪的内容也没有清晰的叙述。教材和临床岗位要求的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到临床工作中感到无所适从,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护理学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学校实践条件建设的不足,在不少学校的教学大都采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虽然一些教师辅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PBL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学,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环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在一些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的学校,但也由于学生人数多,实验设施、实验器材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机会也少。这种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脱离,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3)临床实践的缺乏使教学与实践脱节。近年来大多数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在校生增加较多,而不少学校临床教学的实训条件跟不上,不能够很好在校内加强临床实践的教学,不少书本知识难以在临床中进行训练,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再加上交通、安全及医院合作等因素,学生到临床见习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无法实现该课程要求的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教学特点,学生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临床实际相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需要改变。目前在不少中职学校,开设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以校内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而理论考试主要以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为主,学生主要是通过背诵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忽视平时的知识学习,主动学习较弱,只为应付考试的学习导致基础不扎实;而技能考试主要是以单项操作为主,缺乏临床的实践考核,教学只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护理操作中临床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2]。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根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从三个方面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按照岗位需求,整合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通过深入医院对工作岗位的了解,按照岗位的需求积极调整改革《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内容。如目前临床上铺床时,为了省时省力都是两人铺床法,而《护理学基础》教材中都是一人铺床法。为了贴合临床岗位的实际需要,在教学中就重点训练学生的两人铺床法,通过内容的调整,缩小了铺床的难度,节约了课时其效果较好。对于临床上常用的静脉留置针、一次性导尿包等内容的教学,由于成本等原因,不能让每一位学生进行操作,我们就采用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操作把每一样用品都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方法和原理,至少到了临床学生不会感到陌生,提高了学生临床岗位工作的能力。根据需要将心电监护仪使用的内容也补充到《护理学基础》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能够会操作,能解读各参数的临床意义,能排除简单的故障,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社区、乡镇等基层医院,而随着临床上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这些基层的工作岗位要求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专业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等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实效。课前老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借助网络、视频、图书资料、教材等方式主动完成预习任务;课中教师首先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预习结果,比如讲述查阅资料的收获,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对简单的教学内容甚至让学生自己讲,以培养学生的自信、沟通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后教师提出任务及复习要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查漏补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通过提供标准化病人、模拟病房、模拟病例进行教学及组织学生假期到医院做义工见习等方式,强化临床思维能力、实际护理操作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通过相关护士执业资格的考试,效果非常明显。

3)改革评价方式,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为提高《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改革了传统的以知识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实际,进行了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在知识考核时,采用了书面知识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相结合,并且把课前小测验、课后小测验、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能力评价和过程评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技能考核时,精心设计障碍,注重护患沟通和人文关怀,并且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师评等方式多角度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3]。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要突出学生临床岗位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要培养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培养社会满意的一线护理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临床岗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应结合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学生临床岗位能力的培养,把“做中学、做中教”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生存力、社会竞争力。

2)按照岗位的需要调整充实课程的内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医院各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承担的主要工作是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在教学中要根据岗位对护理人才需要的专业能力要求,调整充实相关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实用的专业能力。临床护理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照顾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心理支持能力、治疗处置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指导能力等;社区护理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家庭护理等能力;老年护理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护、常见疾病护理能力。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应将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量、各种给药技术、排泄护理技术、静脉输液与输血、病情观察和危重病人的抢救等内容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做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如口服给药技术临床上应用较少应精简,而将头孢过敏试验与青霉素过敏试验应用等内容补充。而社区护理应将环境、舒适等纳入重要教学内容,老年护理应将临终关怀列为重要内容。

3)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关注的几个重点。为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应该重视相关的重点,一是关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标准和就业岗位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观察病情变化和心理反应、药物疗效的能力、健康指导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中,不仅应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应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相对于护理专科和本科生来说起点低,底子薄,所以社会生存力和社会竞争力弱。再加上社会对护士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临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所以就业压力大。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求,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必须继续发展,比如提高学历层次、考取专科护士证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等,因此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应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三是关注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培养。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由于学历不高,就业压力大,职业兴趣不强等因素,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受挫,重新择业或放弃护理专业时有发生,使护理教育资源浪费和临床一线护理工作队伍不稳定。因此,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中,应关注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时提供学历提高及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等,以形成学生积极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对于减少护理教育资源浪费,稳定护士队伍至关重要。

四、结束语

《护理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生培养形成整体护理观、掌握护理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形成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课程。要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将护理学基础知识和各专科护理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形成系统化的能力体系。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的培养,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教学见习等模式,使学生深刻领悟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对护理专业的重要性,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奠定起良好的基础。

[1]张秀芹.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86.

[2]王培华.中专护理教学课程改革刍议[J].护理学杂志,1993(2):89.

[3]宁华,皮至明.中专护生护理礼仪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7(16):79.

猜你喜欢
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岗位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探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节中职《护理学基础》优质课的生成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