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述评

2012-08-15 00:54:04汪建华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罗杰斯指导性人本主义

汪建华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述评

汪建华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从产生的背景及基础、理论内容、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评述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依据其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精神治疗中的“患者中心疗法”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罗杰斯;背景及基础;理论内容;现实意义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卡尔·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以其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创立了精神治疗中的“患者中心疗法”,并将这些思想应用到教育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形成了独特的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思潮。

一、“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基础

(一)“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产生的背景

1.社会呼唤对人类自身的关怀与尊重

20世纪50年代,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在给西方社会带来物质生活空前丰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精神世界陷于空前的孤独无助。这使得西方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开始呼唤关怀人类的自身,尊重个人的情感。

2.教育领域渴求对学生的关注

当时美国的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要素主义教育流派:它过分强调一种上下级的师生关系,阻碍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独立性,使得学生对当代急剧变化的社会无所适从。人们大多倾向于把学生视为学校这一特殊流水线下的产品,是被动地由教育机构生产出来的东西。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罗杰斯将他苦心经营多年的“患者中心”的治疗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模式,主张关心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产生的基础

1.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社会勃然兴起的一种思潮,它对西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2)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3)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作出选择的权利;4)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极为重要的内容[1]。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也就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的产物,所以,心理学基础也是其理论核心。

2.现实依据:“患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在研究人性时提出了三个基本假设,即:情感和认知相统一的整体观;以自我为核心的个性观;强调人类直觉与创造性的超验观[2]。他认为,人类精神世界中情感和认知是融为一体的,而人的个性又以“自我”为核心,且这个“自我”源于先天潜能,并对人的思想、言语、行为有制约性;人的“直觉”和“创造性”等超验意识,同样源于先天潜能。因此,罗杰斯特别重视研究人的潜能,认为人人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罗杰斯依据他的人性假设创立了精神治疗中的“患者中心疗法”,强调如向患者提供适当条件,患者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内容

(一)“非指导性”教学的内涵

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不等于不指导。在《英汉辞海》中:non(非)不等于 in(im.in.il.ir.不),nondirective是相对于directive而言的;directive有指导、指示、告诉、详细命令等含义;nondirective是相对于directive的指导,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和指示性等特征。带有较多的不明示、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

因此,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并不是不要指导,而是另一种指导或是指导的另一种特殊形式,即不同于传统指导的“指导”——非指导[1]。它强调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以区别于传统教学中那种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式的指导,他并不排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促进和催化的作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

(二)“非指导性”教学的特点及原则

1.“非指导性”教学的特点

1)重视构建课堂氛围。罗杰斯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比教学技能、课程计划、视听教具等更加重要,他要求促进者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创造学生乐于学习的气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心愉快。

2)强调情感因素。“非指导性教学”重视情感因素,要求促进者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教学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3)重视学生的潜能。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和内趋力,有思考和自学能力,促进者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自由和帮助。

4)教学应围绕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进行。学生个人选择的学习方向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相同,但通过讨论可以统一起来,形成小组成员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是围绕这些目标开展的[2]。

5)促进者的工作应不断变化。在教学初期,促进者主要是接受和理解学生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促进者自由地参加小组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澄清学生的思想,必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讲授,但不是以先知者的身份担负指导学生学习的任务。

2.“非指导性”教学的原则

1)“促进者”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他们一起制订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教师那样,由教师独揽这些事情,学生没有发言权,因此也没有任何责任[3]。

2)“促进者”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历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中来。

3)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样做不仅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而且也让他们对自己这种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4)提供“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一个好的班级和课堂,应充满真诚、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这种氛围最初来自“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就越来越多地,并且很自然地流溢出这些情感与态度[3]。

5)重视学习过程的持续性。他认为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一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6)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因而,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训练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这种责任。

7)学生自己评价学习情况。不像传统教学中的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当然,其他学生及“促进者”对某个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要给予“热心反馈”,使这种自我评价更为客观,更符合实际,从而提高评价的积极效果。

8)深入的学习。并且使学习更广泛地渗入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之中。这个要求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因为学习方向是学生自定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发的,学生的情感、激情、理智沉湎于这一过程的始终。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

自我实现是罗杰斯的人格理想和“非指导性教学”追求的长远目标。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的基本潜能,是人天生的一种自我表现的需求。在他看来,自我实现的人,应该是能够自发活动并对活动负责的人;是能够理智选择并自己确定方向的人;是善于批判性学习和评价他人贡献的人;是能灵活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自由而创造性地运用有关经验处理问题的人;是按照自己社会化目标工作并在各种活动中善于与别人合作的人[2]。这一长远目标通过“非指导性教学”实现,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以完善,最终成为人格和自我健全发展、符合时代精神的人。

(四)“非指导性”教学的操作程序

1)确定辅助情境[4]。即促进者从学生自由流露的情感和对某个问题表现出的困惑中,了解学生想要求助的问题。

2)澄清问题。促进者通过鼓励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澄清模糊或相互矛盾的观点,引出探索的实质性问题。

3)发展洞察力。即促进者在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支持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并适时而灵活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其能力发展。

4)制订计划和决策。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制订初步学习计划,并积极地准备付诸实施,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澄清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能决定[2]。

5)整合。学生汇报并评价已实施的计划,促进者引导并支持学生进一步完善计划、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以保持学习过程连续不断[2]。

罗杰斯指出,促进者对自己坚信不疑和对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的完全信任,是操作“非指导性教学”的先决条件。“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是教学生自己去学,是启迪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促进者只在学生需要时才去辅导。

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值得借鉴的地方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罗杰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学好,主张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让学生置身于被关心、理解、信任的情境中,身心愉快地学习。

3)培养学生的自由意识和责任心及“自我实现能力”。注重人的潜能和个性发展,强调让学生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方向和程序,以培养他们的自由意识和责任心,以及“自我实现”的能力[2]。

4)重视学生独立探索,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独立探索,强调运用有意义的、重要的、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经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以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

(二)存在的局限性

1)忽视人的社会性。罗杰斯认为人的直觉、创造性、自我等一切潜能都是天生的,这显然是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符合社会现实。

2)夸大了教师态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罗杰斯强调教师对学生真诚、理解、信任是对的,但忽视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技巧等素质的作用,也否认了教师态度以外的职业道德和教学资料、仪器设备等对学生发展的推动功能,何况教师无条件地持这种态度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原则性问题的教育[2]。

3)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感和兴趣,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学习方向由学生自己选择,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4)简单类比的错误。他把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简单地类比为心理治疗中的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这与教学理论和实践相悖,因为教师与治疗人员的工作性质、任务和目的是不同的,二者关系存在本质差别,不能简单类比。

四、结束语

罗杰斯“自我实现”的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功能的发挥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单靠“非指导性教学”是难以培养出“自我实现”的人。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1]张晓英.浅谈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7.

[2]周忠生,田宗友.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评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6):44.

[3]薛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理论对研究性学习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5(9):78.

[4]田琦.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评介[J].教学与管理,2001(5):70.

(责任编辑 魏艳君)

G642

A

1007-7111(2012)03-0050-03

2012-01-10

汪建华(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罗杰斯指导性人本主义
对话罗杰斯:看涨中国
环球人物(2024年6期)2024-03-26 08:06:45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房地产导刊(2022年4期)2022-04-19 09:04:02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论指导性案例释法功能之完善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38
指导性案例的生成技术优化——基于指导性案例司法应用的实证分析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06
指导性案例的参照方法*——以行政类指导性案例为例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18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指导性案例遴选标准的完善
法律方法(2017年2期)2017-04-18 09:00:35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