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恩格斯的国家本质思想
——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文本

2012-08-15 00:54:04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阶级性社会性阶级

杨 鹏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

论恩格斯的国家本质思想
——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文本

杨 鹏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

传统教科书一直都将恩格斯的国家本质思想简单理解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只看到其阶级性,其实这种解读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认为国家本质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还有社会性,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整体。正确理解恩格斯的国家本质思想在今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恩格斯;国家本质;阶级性;社会性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写于1884年3月至5月,是恩格斯晚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原始社会的一部全面、系统的重要著作。在该书的第九章,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阐述和论证了自己的国家理论,尤其是国家的本质理论。但我国学术界对恩格斯在该书中的国家本质思想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理解和误读。因此立足文本,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写作背景,全面准确地理解恩格斯的国家本质思想,不仅有助于澄清对恩格斯原本思想的误解,还恩格斯思想以原貌,而且对于正确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教科书对《起源》中国家本质思想的解读

在《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本人并没有明确提出“国家本质”这一概念,它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提出的。

从笔者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看,对恩格斯国家本质思想的传统教科书式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国家是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及政治地位,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器,对被统治阶级实行阶级专政的工具”[1]20;“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2]155;“国家的实质就是阶级专政”[3]111;“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组织,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是阶级统治的工具”[4]40;“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5]19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地位、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的工具”[6]59。

从上面的表述来看,传统教科书对国家本质思想的解读基本一致,都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镇压、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这种理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工具本质论”。“工具本质论”在一定程度上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表述,也遵循了阶级分析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分析方法,对于认清国家本质的阶级性特别是剥削阶级国家的阶级性有重要意义。然而该论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恩格斯国家本质思想作了片面解读。在《起源》中恩格斯不仅论述了国家本质具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但“工具本质论”的提出者由于忽略当时的具体写作背景和时代特征,一味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字面意思,仅仅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剥削另一个阶级的机器,仅仅具有阶级性,这是对恩格斯本来思想的片面解读。二是与唯物史观的完整逻辑体系相矛盾。唯物史观的逻辑切入点是人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为了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人们需要在生活过程中结成一定关系即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必需条件。而为了维持现存生产关系并很好发挥作用,就有了服务于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可见,上层建筑的第一要务是要保证和服务于生产的顺利进行,否则上层建筑就会由于未能履行最基本职能而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必须履行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职能,这是它存在的前提条件。可见,依照唯物史观的逻辑体系,上层建筑的构成及其存在是基于服务经济基础的需要。因此单纯地将国家归结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有违唯物史观的逻辑体系的。三是不符合众多历史、现实的国家现象和问题实际,而且在这些问题面前理论解释力不足。如果仅仅坚持“工具本质论”,如何理解和解释当前中东、中亚部分地区人民不断争取独立,成立自己的国家就是一个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改变,如果还只是坚持“工具本质论”,强调阶级性而忽视社会性,不仅解释不了很多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二、《起源》中恩格斯的国家本质思想

在第九章,恩格斯对《起源》前面8章的内容作了一般的总结和概括,并重点论述了他的国家思想。尽管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国家本质的概念,然而从他对国家起源、特征等的论述中仍然可以透视出恩格斯对国家本质的认识。

(一)国家本质具有阶级性,是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手段

国家本质的阶级性是指在国家中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机器统治并镇压被统治阶级及其反抗以维护整个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从这意义上讲,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恩格斯指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不知道国家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7]174可见,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发展到阶级冲突和阶级分裂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7]172所以从产生的角度来看,国家一诞生时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其本质就具有阶级性的一面。

国家本质的阶级性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是经济地位的反映。某一个阶级如果在经济基础中占统治地位,它就“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7]172。在一个国家中,统治阶级在生产资料中处于支配地位,所以国家往往也就集中体现为:“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国家。”[7]172正如恩格斯在《起源中》论述的那样,“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国家中,公民的权利是按照财产状况分级规定的,这直接地宣告国家是有产者用来防御无产者阶级的组织”[7]173,“因此,古代的国家首先是奴隶主用来镇压奴隶的国家,封建国家是贵族镇压农奴和依附农的机关,现代的代议制的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7]172

(二)国家本质具有社会性,是公共管理机关

国家本质的社会性是指国家作为拥有独立主权的社会组织有为全体居民和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就是公共管理机关。《起源》中恩格斯虽然没有重点论述国家本质的社会性,但仍然包含着这方面的丰富思想。

一是恩格斯指出社会管理需要是国家产生的原因之一。在《起源》中恩格斯指出国家的产生共有三种形式。雅典“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7]169,罗马是由于平民战胜了贵族而建立了国家。这两种都是由于阶级矛盾和冲突而产生。但在德意志则不同,“国家是作为征服外国广大领土的直接结果而产生的,氏族制度是不能提供任何手段来统治这样广大的领土的。”[7]170这里恩格斯明确指出国家的产生是由于管理广大领土的需要。管理广大领土属于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公共事务的内容,是国家本质社会性的体现。由此可见,从国家起源上看国家产生时就是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机关,是具有社会性的。

二是恩格斯提出了“公共权力”的概念,阐述了国家本质社会性的具体体现,并认为社会性是实现阶级性的前提。在论述国家的特征时恩格斯指出,国家不同于氏族的第二个特征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公共权力已不再同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直接符合了”[7]171。并且,“随着国内阶级对立的尖锐化,随着彼此相邻的各国的扩大和他们人口的增加,公共权力就日益加强”[7]171。这里恩格斯不仅提出了公共权力这一概念,而且指出公共权力的加强有由于“相邻各国的扩大和他们人口的增加”的原因。这就说明公共权力(国家)有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服务大众的一面,也就是公共权力(国家)具有社会性。其实对于这一思想恩格斯在相关地方也有直接表述,如:“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相分离的公共权力”[7]116;“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7]253;“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8]523。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国家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一面,具体体现为维护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维护国家内部和外部安全。国家本质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是相互依赖的,阶级性的实现必须以其社会性的实现为前提,依赖于社会性的实现。

三是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维持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的社会组织,对全体社会成员都有约束力。传统教科书得出“工具本质论”时往往引用的是《起源》中这样一段话:“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9]170无可否认,这段引文清楚地表达了国家本质具有阶级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也同样肯定了国家本质的社会性。首先,在这里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国家承担着缓和、控制和调节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责。“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就是具体体现。其次,恩格斯指出要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有序持续发展,国家就得约束全体社会成员,就得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管理机关。因此引言中用的是“对立面”、“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自己和社会”。当然它们指的是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而不仅指被统治阶级。传统教科书对这段引文之所以做出片面理解,主要原因在于脱离当时社会背景、写作缘由。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恩格斯生活在资产阶级对广大普通劳动者剥削压榨严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因此恩格斯的写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并且,恩格斯写作《起源》既是实现马克思的遗愿,也是为了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和国家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因此文风上带有论战风格,批判性方面强烈一些。但并不能因此就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做出只见阶级性无视社会性、只见文本不见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的解读。

三、坚持“整体性”国家本质思想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起源》中恩格斯认为国家本质不仅是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手段,具有阶级性,而且还是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社会管理机关,具有社会性。由此可知,国家本质是一个由阶级性和社会性共同构成的辩证统一体,阶级性和社会性都属于国家的本质,两者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在对恩格斯国家本质思想的理解和坚持中,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整体性的国家本质思想,而不是承认一方而否认另一方,做出残缺不全的解读。由此可知无论是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弱化、忽略社会性只强调阶级性,一味强调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还是像西方某些非马克思主义学者那样只强调国家本质的社会性而完全无视阶级性,宣扬所谓的超阶级国家理论,都是不正确的,都是对恩格斯原本思想的片面解读。

阶级性和社会性这两方面在国家本质这一整体中的地位并不是均衡和永久不变的,而是有着主次之分,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从各种社会形态的国家发展历程来看:资本主义以前的国家,阶级性是主要方面,社会性是次要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里阶级性仍然是主要方面,社会性是次要方面,但是相对于前面各社会形态的国家来说,社会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到了社会主义形态的国家,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剥削的基础已经不再存在,因此社会性方面是主要的,阶级性方面是次要的。可见,从国家整体发展轨迹来看是社会性方面不断加强。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因为新的生产方式要求公共部门提供日益广泛的服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恩格斯所坚持的由阶级性和社会性共同构成的整体性国家本质是不同于我国有些学者所说的“两重本质”或“两种本质”观点的。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坚持一元本质论,后者坚持二元本质论。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事物本质一般只有一个,不过本质可以有不同的方面、因素和属性。因此,恩格斯在《起源》中坚持国家本质既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的思想,并不是有些学者所解读的那样恩格斯就坚持两重本质或两种本质,而是在坚持国家本质只有一个的同时认为它内含着两个相互既联系又区别的方面。

完整准确地理解恩格斯的国家本质思想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个人而言,有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局势中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认清西方国家所宣扬的那一套民主、自由、人权等思想的本质,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国家形势错综复杂,各国间意识形态较量不断展开,西方发达国家往往以民主、自由、人权维护者自居,对他国进行攻击和干涉。

坚持恩格斯的国家本质思想,坚持阶级分析法,看到国家本质的阶级性一面,就能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民主、自由、人权的虚伪性,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政府来说,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恩格斯国家本质思想,看到国家本质的社会性,就能理顺政府和人民间的关系,从而明确政府定位,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看到国家本质的社会性,也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整个社会来看,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科学发展。坚持恩格斯国家本质思想,看到其社会性,有助于认识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认识到我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从而推动解决当前贫富差距、利益分化等问题以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1]黄勇,张景丽,金昌海.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法律[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王沪宁,林尚立,孙关宏.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李宗楼.政治学概要[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5]王浦劬.政治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李爱华.现代政治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刘军.国家起源新论:马克思国家起源理论及当代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张佑法)

A811

A

1007-7111(2012)03-0088-03

2012-01-10

杨鹏(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猜你喜欢
阶级性社会性阶级
红色音乐的内涵及其特性探析
当代音乐(2023年12期)2023-04-29 00:44:03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教育家(2022年17期)2022-04-23 22:21:35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翻译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2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近代史学刊(2017年1期)2017-08-16 06:06:03
论正确认识党性
刍论和平发展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理论导刊(2016年10期)2016-10-26 13:47:01
国家本质刍议
商(2016年15期)2016-06-17 15:18:52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