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精神求索——从电影《欲望都市》说开来

2012-08-15 00:49:04
关键词:欲望都市米兰达凯莉

王 斐

美国社会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了现代消费社会。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文化已然成了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无论收入多少,美国人都在竭力维持着最体面的生活,也就是大量的制造商、广告商、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以消费主义为导向的“美国梦”。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商品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必需品,而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它代表着消费者的身份和地位。而主宰美国社会的主要思想也从倡导节俭、勤奋的清教思想变成了推崇消费和奢侈的消费思想。

这场消费文化的大变革对女性的影响是巨大的。女性的地位在2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拥有了跟男性平等的工作机会,也在政治上取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力,同时她们也拥有了同样的消费能力。女性的这种与男性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她们的消费活动和消费能力来体现的,因此,消费对于女性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支持,是对她们虚荣心的巨大满足。各种时尚、奢侈品牌的大行其道正是消费文化盛行的最好体现。可以说各种奢侈品牌所带给女性的满足感不仅来自于商品本身,而是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是女性对梦想的一种精神寄托。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直接体现着时代前沿的流变,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流行趋势更是反应敏锐。同时,因为电影可以将真实的动态影像和色彩呈现给观众,因此成了消费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消费文化影响的不断加强,电影也开始为消费文化服务,因此电影变得越来越商业化,甚至出现了一大批时尚电影。这些时尚电影中往往充斥着各种时尚品牌和流行元素,甚至不乏帅哥美女。

200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欲望都市》算得上是时尚电影中的佼佼者。这部电影改编自2004年完结的同名美国HBO(家庭影院频道)电视剧,算是给这部历时六年的电视剧做了一个交代。电影的主角是美国曼哈顿四名单身的中年女性,她们分别是:专栏作家凯莉、资深律师米兰达、公关经理萨曼莎和艺术品中介夏洛特。虽然她们都已不再年轻,但是她们事业有成、漂亮自信,仍然魅力十足。电影版中还出现了一位新的女性角色,那就是凯莉的私人助理露易丝。

在短短135分钟的影片里,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充斥着各种时尚品牌。世界各大时尚服装品牌像路易威登(LV)、迪奥、普拉达、范思哲等在电影中反复出现,黑莓手机、苹果笔记本等时尚高端电子产品也在影片中占有一席之地,影片中还出现了像Vera Wang、Lanvin这样的高端婚纱品牌。四位女主角的服装和配饰更是极尽奢华,女主角们像是在上演一场顶级T台秀。整个影片中共有300多套服装、上千件单品出现,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在这让人炫目的时尚品牌的掩盖之下,女主人公们试图摆脱消费文化的束缚,争取精神独立、寻求情感支撑的努力却丝毫没有改变,成了在时尚之外支撑整部影片的主线。

一、爱情

正如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凯莉在独白中所说的那样:“20岁出头的女孩来纽约市只为了寻找两件东西……品牌和爱情。”而品牌和爱情也正是这部电影的两条主线。作为四名已近不惑的中年女性,她们早已深谙品牌之道,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品牌和风格。然而在爱情这个永恒的问题上,她们却各自遇到了不同的麻烦。影片也正是通过四位主人公各自不同的遭遇为我们展示了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对爱情孜孜不倦的追求。尽管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消费社会,她们对于爱情的执着及对自己的情感的把握和要求却丝毫没有改变。

影片开头,与凯莉纠缠多年的爱人约翰终于摆脱了对于婚姻的恐惧,决定跟她结婚。凯莉原本只想办一场简单、朴素的婚礼,然而在纽约这座“名利场”中,作为一位与时尚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知名情感专栏作家,这样的婚礼是不符合当代消费社会的标准的。于是,在时尚杂志《Vogue》的策划下,凯莉开始为她独一无二的奢华婚礼做起了准备。时尚的婚纱、精致的妆容、喧闹的宾朋、还有《时尚》(Vogue)杂志的专刊报导,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华丽。然而,这种大肆宣扬却给了约翰很大的压力。在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之后,他原本就对婚姻心存疑虑。如此大费周章的结婚仪式以及这场奢华婚礼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更让他恐惧,让他害怕自己会在这种奢靡的气氛中迷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于是,约翰选择了在婚礼即将开始的时候逃离。这场被取消的婚礼让凯莉和约翰都开始反思他们的选择,在朴素的爱情和奢华的婚礼之间,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最终他们选择了听从自己内心的情感。没有玫瑰,没有钻戒,也没有华丽的婚纱,凯莉身穿没有任何品牌的普通套装与约翰一起宣誓,成就了他们爱情的圆满。

米兰达与史蒂夫的爱情和婚姻充满着家庭式的温暖。米兰达是一名逻辑性极强、擅长理性思维的律师。史蒂夫是个酒保,个性温和善良,是个居家好男人的形象。然而,就是这个老实本分的史蒂夫却因为米兰达对他的冷淡而出了轨。这次对于婚姻的背叛让史蒂夫本人悔恨不已,他对米兰达不停地道歉、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然而,米兰达却始终不肯原谅他。史蒂夫认为米兰达对他的出轨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并在他出轨之后对他施加了冷暴力,他们的婚姻也因此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电影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是应该保持婚姻的纯洁还是应该接受有了瑕疵的爱情?是不是因为一次出轨就应该全面否定和推翻这段感情?影片的结尾给出了答案。米兰达和史蒂夫在布鲁克林桥上见面、相拥,感情战胜了理智,两人重归于好。在喧嚣的消费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诱惑,在感情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对于爱情是要采取理性的态度,用固定的标准来加以要求,还是应该用内心的感情来衡量,这想必是很多女性都会遇到的问题。电影中所给的启示就是内心的感受更重要,虽然要准确地认清自己的感受总要经历很多波折。

电影中最有争议的人物应该是萨曼莎了。如果以传统的道德观来衡量萨曼莎这个人物,显然她是一个无法为大众所接受的女性形象。在她的世界里,从来只有性没有爱。她以与不同的男人上床为乐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上去放荡不羁的女性,在电影开始时也坠入了爱河之中,恋上了比自己年轻的演员史密斯,并随着他一起搬离了纽约,定居在了洛杉矶。在恋爱中,萨曼莎一直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她看上了一款古董级的钻石花戒,本来想自己在拍卖会上买下来,没想到却意外从史密斯手中得到了这个她梦寐以求的宝贝。然而,萨曼莎却没有因此而走入婚姻的殿堂,甚至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对于精神独立的追求。在史密斯为了事业冷落了她的时候,她曾尝试着压抑自己的欲望。然而,最终她却发现,她只能靠压抑和改变自己来维持这段感情。这不是爱情的真谛。于是她决定离开史密斯,做回自己。虽然放弃了爱情,却成全了自己精神的独立。

二、友情

友情是电影《欲望都市》中另一条情感主线。在电视剧中,虽然四位女主角身边的男人如走马灯般地换来换去,但是她们之间的友谊却从来没有改变。在后来的电影中,四位女主角之外又添加了一位新的女性形象,那就是凯莉的助理露易丝。如果说电视剧版的《欲望都市》着力刻画的是四位主人公的爱情的话,那么应该说电影中,导演在强调爱情和时尚的同时,也在着力刻画五位都市丽人之间的友情。可以说,友情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女性赖以生存的又一精神支柱。

电影中的四位中年女性事业有成,但是爱情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每每在她们感情受伤的时候,她们总是约上好友出去,或就餐或购物,总结一下在这段感情中的得失,互相安慰一下,重新鼓起追求爱情的勇气。无论在爱情中遇到什么奇怪的问题,总是可以向朋友倾诉,而她们也总会站在你的身后,为你提供帮助和支持。正是这种十几年来坚如磐石的友情让她们坚持在纽约这座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寻找自己真爱的人。四位朋友相互依赖,相互鼓励,共同面对爱情生活的起起伏伏。可以说,她们之间的友情是地基,只有在这样坚实的友情地基上才会最终盛开出灿烂的爱情之花。

《欲望都市》电影版中加入了一位崭新的人物,那就是凯莉的私人助理路易斯——一位来自圣路易斯市的黑人姑娘。这个角色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她在电影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支撑是不容忽视的。当路易斯来应聘凯莉的私人助理时,凯莉问她为什么要来纽约。她说:“To fall in love.”(来寻找爱情)这也正是凯莉当初到纽约来的原因。路易斯与凯莉相识的时候正是凯莉遭遇约翰逃婚之后,她一度非常的消沉、颓废,是路易斯用她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后来路易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并决定离开纽约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凯莉在为她祝福的同时,也收到了路易斯美好的祝愿:就是那个代表了爱情的钥匙扣。最终她也在路易斯的帮助下看到了爱人约翰的电子邮件,并最终选择了听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与约翰走到了一起。路易斯与凯莉之间的友情对于凯莉来说是个改变的契机。路易斯积极乐观、善于享受生活、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她像一丝清风,吹入了凯莉的生活,让她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可以说,路易斯和凯莉之间的友情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看点。

影片的末尾,凯莉和她的朋友们彷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在纽约这座繁华的大都市相遇,去寻找品牌和爱情。如今她们已步入不惑之年,品牌已经不是她们所追求的目标了。她们多年的积累已经让四个中年女人可以驾驭自己喜欢的品牌,然而,爱情却仍然是她们永恒的话题。凯莉如愿嫁给了约翰,米兰达与史蒂夫重归于好,夏洛蒂有了自己的女儿,而女强人萨曼莎又重新恢复了自由身,可以在纽约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了。她们之间的友谊也是历久弥坚,为她们的爱情和婚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让她们在繁华喧嚣的大都会中永远可以找到自己的庇护所。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用时尚元素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和爱情的温情故事,从中不难看出女性摆脱消费社会束缚,追求自身精神独立和情感支撑的努力,这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魅力所在。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蒋道超.消费文化、身份建构、现代化:美国20世纪消费文化的流变[J].外语研究,2004(2).

[3]王晓德.美国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及其全球影响[J].美国研究,2007(2).

[4]左琳.《欲望都市》:一场华丽的广告大片[J].安徽文学,2008(10).

[5]陆亚美.精彩的情爱故事与丰富的心灵共振:欲望都市的卖点所在[J].业界观察,2004(6)..

[6]大都市的精神支撑:《欲望都市》(电影)的另一种内涵[J].电影评介,2009(23).

[7]王宁.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及其审美特征[J].学术月刊,2006(5).

猜你喜欢
欲望都市米兰达凯莉
不爱洗澡的凯莉
米兰达规则: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
21世纪(2020年1期)2020-02-08 05:46:30
欲望都市
帮助女儿独立行走
家长(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西方女性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欲望都市》开播20年
环球时报(2018-06-07)2018-06-07 04:28:39
垃圾堆小公主(短篇小说)
广州文艺(2018年2期)2018-03-01 19:23:29
女性的欲望背后
魅力中国(2016年49期)2017-08-11 13:23:21
凯莉的影子
快乐语文(2016年33期)2016-12-09 06:18:13
一起案件催生美国审案新程序
百家讲坛(2016年11期)2016-09-01 18: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