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的显性及隐性评价功能

2012-08-15 00:49冯琳
关键词:显性隐性句式

冯琳

语篇的显性及隐性评价功能

冯琳

任何语篇都包含评价,评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评价主要通过词汇手段实现,而隐性评价可以通过语篇衔接手段、信息结构和特殊句式实现。

语篇;显性评价;隐性评价

语言的功能之一是建立和维护各种社会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把它称为语言的人际功能。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Martin)认为系统功能语法对于人际功能的研究不全面,因此他提出评价理论以丰富人际功能。Martin&Rose认为:“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1]23

一、评价理论概要

马丁于1997年首先使用评价(appraisal)这一术语。胡壮麟等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评价理论讨论的是语篇或说话人表达、协商、自然化特定主体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2]318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资源依据语义分为三个方面: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分级 (graduation)。态度包括情感和判定,“指各种价值,说话人用它们来做判断,把情绪和情感反应与参加者 (participants)和过程(process)联系起来。”介入是“用来衡量说话人(作者)的声音和语篇中各种命题和主张的关系的一系列语言资源;说话人或承认或忽略其语言涉及和挑战的不同观点,并在如此多样性的观点中为他们自己的立场争得一个人际空间。”分级是一系列价值,“其中力量(force)指的是说话人借此把人际印象、以及他们的言语的容量分级(提高或降低);而焦点(focus)指的是说话人借此把其语义类型的焦点变模糊或清晰。”[2]319其中态度系统是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而情感系统又是整个态度系统的核心[3]318。评价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法。词汇和语法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系统功能语法侧重于语法,而评价理论的重点在词汇。评价理论将研究重心从语法转向词汇,从而拓展了系统功能语法对于人际意义的研究。但是,该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显性词汇的评价意义,语篇中其他隐性标记触发的评价意义就经常被忽略。在有些文本当中仅仅依靠词汇手段识解评价意义远远不足,本文在探讨语篇显性评价功能的同时,重在发掘其隐性评价功能及实现途径。

二、语篇的显性评价功能

Shaw将显性评价定义为通过表示极性的语言单位实现评价意义的评价手段[4]。语篇的显性评价功能通常是通过显性的评价词汇实现的。英语中有些词汇显而易见是评价性的,或者说他们的功能和意义就是评价。例如形容词:splendid,terrible,surprising,etc.副词:happily,unfortunately,possibly etc.这些词汇的评价意义具有外部标记性。例如:

(1)Leon Trotsky made the Red Army a formidable force…The part played by Leon Trotsky in the civil war was extremely important;in fact it was vital in the Bolshevik victory.

该例中黑体的词汇即为该语篇实现评价功能的手段。这些词的使用使说话者对于Leon Trotsky在内战中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

相对于形容词和副词来说,动词的评价功能较为隐蔽。虽然英语中也有像like,hate,dislike这样的具有明显评价意义的词汇,这种词汇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金娜娜将动词实现评价功能的手段归纳为三类:动词的评价意义与概念意义合而为一;通过投射小句实现;通过低频词实现[5]。对于前两种种手段,她分别举例加以详细说明:

(2)I like/hate the book.

(3)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例(2)中的like,hate一方面做出肯定的表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的态度,即表达了评价意义。例(3)中的投射小句“I think”实际是评价性词汇“probably”的变体。对于第三种手段,金通过对英语国家语料库中近义词的考查得出结论: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典型性强,宽泛,相对而言评价意义值低。也就是说,在语篇中使用这些低频词汇实际是在凸显评价意义。

三、语篇的隐性评价功能

Shaw,认为隐性评价是指通过那些没有极性的词汇或中有依靠语境或额外信息才能解读出其评价意义的词汇来表达评价意义的手段[4]。本文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研究发现语篇衔接手段、信息结构和特殊句式是实现语篇隐性衔接的主要手段。

(一)语篇衔接手段的隐性评价功能

有些语篇衔接手段除了连接小句的各个成分,实现语篇衔接之外,还具有评价功能。作者无需使用具有价值判断的词汇,只要充分运用衔接手段的逻辑语义关系就可以在语篇中表明态度。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6]。语法衔接有四种: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其中连接手段识通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的各种逻辑手段。连接成分通常是一些表示时间、条件、因果、递进等的过渡性词语。它们当中有一些就可以充当隐性评价手段。如:

(4)Actually,all the networks and major newspapers have been using terms like sliding into civil war.,on the verge of the civil war,and so on.

(5)Iran has complained that a U.S.ban on the supply of spare parts for the country’s aging fleet of Boeing commercial jets has made air travel dangerous.But successive U.S.administrations,and Congress,have been reluctant to sell Iran “dual use goods,” which have a civilian and military application.

例(4)中的 actually 和例(5)中的 but除了实现衔接功能外,还分别显示出作者肯定及否定的态度,因此应视作一种隐性评价手段。

(二)信息结构的隐性评价功能

信息将结构是把信息组织成为信息单位的结构。信息单位是由已知信息加新信息构成的。在信息结构中已知信息是读者已知晓的信息,由于其与读者之间没有磋商,就具有评价的潜势。一直信息的选择可以巧妙而不着痕迹地表明作者的态度。如:

(6)“Now we have something to negotiate”,Lay Laz said,the nuclear program of the regime has been successful,because five years ago nobody wanted to hear our voice.

从上下文推断,the regime指的是Iran,作者用regime 代替 Iran。 “the nuclear program of the regime”处于已知信息的位置,就意味着“伊朗是一个政体”和“伊朗拥有核武器项目”这两个命题是为读者所知的。读者只需质疑“伊朗的核武器项目是否成功”,而“其是否拥有核武器项目”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作者用“regime”这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指代伊朗,表明作者对伊朗持否定态度。

(三)特殊句式的隐性评价功能

尽管使用同样的词汇描述同一事件,句式的不同可能带来不同的意义,产生不同的评价效果。例如:

(7)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he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ingers in the world.

(8)The inspector,however,have been unable to confirm Tehran’s claims that its nuclear energy program is peaceful.

(9)She did not marry him,because she loved him.

例(7)中使用“it”作形式主语的句式,属于有标记句式,突显作者对于后面命题的肯定态度。例(8)使用嵌套句式,使得后面的命题变成了名词“claim”的修饰语,从而变得毋庸置疑。作者这种处理信息的手段使得读者没有机会否认后面的命题,从而是作者的态度得到突显。例(9)中的否定词“not”将命题“she married him”否定,否定句式也是作者的否定态度突显。

四、结语

语篇中评价的研究是现今话语分析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对语篇评价手段的探讨,认为语篇评价除了通过词汇等显性手段实现,还可以通过语篇衔接手段、信息结构和特殊句式实现。是否还有其他的隐形评价手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Martin,J.R.&Rose,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

[2]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

[4]Shaw,P.How so we recognize implicit evaluation in academic book reviews?[A]In:Gabriella Del Lungo Camiciotti and Elena Tognini Bonelli(eds).Academic Discourse:Linguistic Insights into Evaluation[C].Bern:Peter Lang,2004.

[5]金娜娜.动词的评价功能[J].外语研究,2009(4).

[6]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mold,1994.

H315

A

1673-1999(2012)04-0126-02

冯琳(1985-),女,河南信阳人,四川外国语学院(400034)硕士研究生。

2011-12-01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句式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