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新解
——情理合一模式的探寻与发展

2012-08-15 00:50:03曹彩梅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国家教育

赵 平,曹彩梅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爱国主义教育新解
——情理合一模式的探寻与发展

赵 平,曹彩梅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以及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核心路径。建国以来,我们走过了一条激情释放式——运动义务式——无情斗争式——利益激发式——“义”“爱”融合的曲折道路。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轨迹,为我们既要以感性的“爱”为基础,又要以理性“主义”为旨归的日趋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借鉴。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情”;爱国之“义”;情理合一;反思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爱国精神是我民族之魂,也是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关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民族意识日趋淡漠、民族情感日趋冷漠的当下,如何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能是一时代课题。建国60多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成败得失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经验。知识(理论)证明不出爱国主义,逻辑也推导不出爱国主义,以“爱”为起点,以“义”为旨归,融之以情,导致以理的“义”“爱”融合是有效路径。

1 建国初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激情释放模式

建国初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它是建立于激情之上的一种感恩、报恩意识。这个时期,我们翻身做了国家主人,由衷地感到自豪和幸福,国家是咱国家,人民是咱人民,所以,为共和国做贡献不认为是奉献,而是学习是给自己学习、劳动是为自己劳动。一面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对比使人们自发产生强烈爱国情感,一方面是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困难局面,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富强的国家还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全体中国人的艰苦奋斗,激发了他们的报国之志。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化为了自发的爱国主义行为,使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造和新中国建设的洪流之中,爆发了无穷的力量,创造出了无数奇迹。这种自发的真诚情感,正与党的《共同纲领》规定的:“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相呼应。这种教育是成功的却不是长久的,因为自发的激情释放模式之下的爱国热情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的,因为我们缺少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认识、缺少爱国之“义”的理性升华。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中央政府做出了有益探索:一方面在全国把“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思想上的肃反运动,另一方面,人民政府还积极贯彻《共同纲领》提出的“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通过改革旧教育加强对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爱国思想的熏陶。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运动义务模式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是一种偏重实践的理性运动模式。爱国主义教育是建立在单方面的奉献义务基础上,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教育中完成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当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密切配合这些群众运动以及‘三反’、‘五反’、思想改造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的”。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号召知识分子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此后,思想改造就从教育界、文化界扩展到整个知识界。这次的思想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树立了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尤其是利用抗美援朝运动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最佳契机。上海学生在“一二·九”举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大游行抗美援朝时的爱国公约运动使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给人指出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并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地深入到群众中去。还有,“针对当时青年中存在的狭隘的爱国思想以及恐美、崇美心理等开展了国际主义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唇亡而齿寒,户破则堂危’的关系”等等。爱国主义在保家卫国、镇压反革命、保卫新政权和维护我们的主人翁地位不被侵蚀的实践中化为具体行动。

但这一切不是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进行各种运动,而是各种运动恰恰满足了这种爱国激情释放的需求。激情的感情到激情行为的自发转化,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性“主义”的问题。初级社、高级社等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使集体主义彰显出强大地生命力。强大的生产率强化着“主人”意识,而强烈的主人意识又不断激发着爱国主义激情,但是在大而统的体制下,多样化的需求被忽视了。又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着主人意识。这时国家由自己的国家走向了对面——国家的自己,可亲而具体的国家变成为了可敬而抽象的国家,其爱国主义教育也由形象变得抽象了。一大二公的弊端日渐显现,大食堂里受饥荒的人们更怀念自己家的小锅饭。可亲的国家形象渐渐游离,于是人们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是我们救了国家还是国家救了我们?是国家应该保护我们还是我们应该保护国家?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义务”教育,更应当是“权利”满足。

3 动乱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无情斗争模式

动乱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它缺乏真正地人文关怀,是建立在阶级斗争基础上的无情感又无理性的冰冷的政治运动。在这个有国家无社会的年代阶级斗争是主旋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商品经济、按劳分配、货币交换、八级工资制、物质利益、奖金、利润以及农村的个体小生产都属于应加以限制并逐渐消灭的资本主义的范畴。国家的利益牺牲了个人利益,这一时期国家(官僚是其代表)对社会的绝对统治的高压下的这种强权式教育的效果却是比较明显的。人们虽然吃不饱穿不暖,感觉却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天堂。赶英超美,大炼钢铁、割资本主义尾巴、反修防修、文化大革命、跑步走向共产主义……“全国一片红”的景象日渐凸显。里通外国、叛国者等帽子满天飞,爱国主义教育蜕变成为抽象教条,陷入了无情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漩涡。这种自觉地爱国主义教育虽然无情却也可靠。也真正达到了“我和我的祖国一时也不能分割”,国家就是粮票、国家就是布票、国家就是钞票……再加信息不畅的阿Q式的一厢情愿的认为比起水中火热的世界人民,我们幸福千万倍……使得民众虽然更多地是“被爱国”但却也爱得深沉。但这种我打你通的阶级斗争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能长久的。首先,它抽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而具体的内容,只会削弱人们对于祖国利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三年困难时期,广东的贫寒落后与毗邻的香港的富足奢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尽管我们全力地宣传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但是发达的生产力毕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仅61-62年从深圳跑到香港去的老百姓就达12144人;而1978年从深圳跑到香港的更高达17456人。”其次,它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离开物质基础的精神领导是虚假的泡沫繁荣,对个人利益的极端漠视使我们丧失了国家主人的地位,“我的国家”转变为“国家的我”。爱国主义走向后激情时代。试想省却了以“爱”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只剩赤裸裸的理论证明和僵死的逻辑推理式的爱国主义教育,那它只让我们感到它的可敬,进而敬而远之。爱国主义只存在于口头上、文件里和阶级斗争之中。

4 改革开放初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利益激发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爱国主义教育是建立于尊重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情感呼唤式的自觉活动。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禁锢的冲破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我们带来了二次解放;人生观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观念的更新等等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国家、民族命运也是时刻与个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的。很多西方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强烈冲击:通过增进民众利益来争取民心,借助物质的力量来营造适合增强公民国家意识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讲求实效的各种努力使国家对国民产生比较持久的吸引力。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也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种利益教育模式也应当适用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

具体来说,我们走的是富民而强国之路,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与爱民统一在了一起。改革开放取得的空前辉煌成就,使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空前高涨。人民的物质丰厚,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铺平了道路,重新唤起了人们的爱国情感。这时,国家与人民的角色重新调适,主人意识复归,朴素的爱国情感再次被激活。被敬而远之的国家重新走近我们,但这依然是建立于朴素感性基础上的,是不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上的西方价值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低级庸俗、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使人们在价值观上产生混乱,而且一味的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虽然,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还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1983年7月,中宣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颁发《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经常创新地进行和加强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能始终不明显。这就是感性没有达到理性升华的弊端。

5 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义”“爱”融合模式

探索一条将教之以知识、导之以理(理性“主义”)和育之以情感(感性“爱”)、化之为行为相结合的科学路径,也就是将爱国主义的教育基础“爱”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核心“主义”相融合的情理合一模式,是今天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美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国家权力的内容。她指出,经济全球化使十种过去曾被认为是国家独享的权力受到削弱或约束,它们包括:国防的重要性和规模的下降;无法独立维持本国的货币;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纠正市场波动的能力下降;提供社会保障的能力的有限;征税能力的不足;制定整体发展战略的能力下降;无法独立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维持国内市场竞争以及垄断暴力。这些权力受到多方面的冲击,无法再按照传统的方式行使。民族国家意识淡化了。如何面对经济、政治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多重“挤压”和“撕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能是各国面临的时代命题。

90年代后,我党强调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统一,强调要积极主动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94年8月,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阐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1995年5月,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将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和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1997年7月,中宣部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以此带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立。1999年9月,中宣部等6单位举办“光辉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成就展”,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进入21世纪,我们党从整体上加强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不仅在宣传教育方面形成社会合力,而且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仅如此,我们党更加重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由此,情理合一模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推进。2002年底,胡锦涛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此后,中国一系列史无前例的重大民生举措受到全球瞩目:抗击非典、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尊重保障人权入宪、农业税取消、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物权法出台、青藏铁路通向雪域高原……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主要内容。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全国人民充分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自己骨肉同胞的社会主义精神,在这一年中国人民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彰显。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所指出的:“广大奥运建设者、工作者、志愿者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全民族的奥运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国家作贡献紧密结合起来,以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200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在我们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之际,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10年《关于组织开展“历史的选择”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指出了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的主题。

从以上的文件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以及在寻求一种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之路时所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民生关注、人文关怀,关心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大政方略和具体措施使爱国主义教育回归到了人性的情感的起点。取消农业税、义务教育免费、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南美猪流感、巴基斯坦水灾、一直到利比亚战乱,共和国派专机接回我们的公民,甚至华侨华裔……一个东方大国正在崛起,重要的是这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保护她的人民。

人们在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同时,也意识到祖国是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学昌明、社会进步等等的祖国利益,同时也是祖国儿女的利益,利益的一致性所产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强大动力;个人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自己的价值。爱国是我们的权利更是我们的义务之理性认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航标,更是爱国主义升华的催化剂!2011年迎接党的90华诞之际,“唱红歌竞赛”以艺术化的方式竞相表达了人民群众真诚的爱国爱党之情,更彰显了以“爱”为起点,以“义”为旨归的“义”“爱”融合教育方式的强大效能。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有甜有酸更有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爱为基础,做到感性与理性融合、权利与义务统一;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教育才会被人民群众所认同,才能自觉的抵制各种思潮的冲击,才能真正的解决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24.

[3] 张耀灿,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7.

[4] 邢贲思.邓小平理论宝库:上册[Z].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53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2.

[8] 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9-30(1).

New Defini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odel of Combining Emotion and Ration

ZHAO Ping,CAO Cai-me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the core route of training national pride,self-esteem,inspiration and cohesion.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we have passed through a tortuous road,reflecting as passion release,duty movement,merciless struggle,interest excit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ration.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model that takes perception as the base of love and ration as orientation.

patriotism education;patriotic feeling;patriotic sense;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ration;reflection

D647

A

1009-3907(2012)01-0072-04

2011-10-17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11sk707zd);安徽师范大学校级课题(2010wjxyjxtd01)。

赵平(1964-),男,新疆喀什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研究。

责任编辑:沈宏梅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国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 1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