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再胜
(重庆市梁平县蚕桑科技推广中心,重庆 梁平 405200)
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邻万州,南接忠县、垫江,西连大竹,北倚达县、开江,幅员面积1 892km2,耕地77 140hm2,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100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县辖33个乡镇(街道)、总人口92万人。梁平属于四川盆地东部暖湿亚热带气候区域,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宜栽桑养蚕。梁平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据史载可追溯至宋代。最高年份产茧突破1 500t大关,茧丝绸行业产值上亿元,上缴利税近千万元,成为全县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比较效益下降,茧丝绸市场行情跌宕起伏,蚕农管桑养蚕积极性严重受挫。梁平县及时调整养蚕布局,加强技术指导,狠抓蚕业综合利用,蚕桑产业下滑势头基本得到遏制。今年,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蚕桑产业是重庆市11个特色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发展。本文旨在分析梁平县蚕桑产业近年来恢复性发展取得的实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蚕桑产业的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梁平县全面实施优质茧产业化工程,利用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等政策的扶持,使全县桑树面积不断增长,特别是入土、入田的大行桑、小桑园面积得以迅速扩大,蚕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桑树已经形成。然而,由于茧丝绸行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持续低迷,茧价下滑,挫伤了蚕农护桑管桑的积极性,稍有不慎,蚕农盲目毁桑、挖桑现象随时可能发生,将重蹈“七五”、“八五”期间蚕业发展的覆辙。保住桑树,管护桑树,是我县广大蚕业战线上的干部职工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县顶住了市场行情变化的压力,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广大蚕农的思想意识入手,积极争取各方政策,采取退耕还林保护一片,科技示范带动一片,精心管理巩固一片,宣传发动稳住一片,桑经间作提升一片等措施,通过广泛宣传、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科技示范等工作的开展,使得我县的桑树基础得以稳定。同时,在桑园综合经济效益上下功夫,积极开展桑草、桑菜、桑经复合经营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各地还加大了对桑树修枝整型、防虫治病、除草施肥、良桑嫁接等工作的管理力度和措施落实,不仅使桑树“栽得下,保得住”,而且还有部分桑树“管得好,能养蚕”,促进了这一基础的巩固。目前,全县桑树总面积有3 335hm2,利用短枝腹接技术进行改造,良桑化率达到70%。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蚕业,装备蚕业,提高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实施组装配套的先进实用技术,是推动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出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蚕业生产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处于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型向量质并举型转变的时期。建立良好的蚕业科技和生产环境,确保科技兴蚕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是我们广大蚕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县确定了技术推广目标,完善了工作措施,更新了指导观念,改变了指导方式,增加了指导内涵,使先进实用技术得以进一步配套和推广。利用广播专栏、专题会议、现场参观、组织培训、编印资料等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短期与长期兼顾,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农业专家下乡”、“企业老板进山”、“科技人员入户”等蚕业科技下乡活动,宣传贯彻一系列组装配套的实用技术,切实解决了蚕业生产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实施“种子工程”,以“三优一品”为抓手,推进桑、蚕品种的优化改造,运用芽接、袋接、短枝复接等技术,着力推广“嘉陵20号”、“湘7920”等新桑品种,提高单株产叶量。实施以种配药,统一消毒,大力推行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棚架育、地面育,普及使用纸板方格蔟,加大养蚕设施设备的改造力度,改善饲养条件和上蔟环境。始终坚持“良种、良法、优蔟、优茧”的技术路线,基本实现了由养活向养好的转变,使我县蚕茧产量得以稳定、单张产茧得以提高。全县累计建有362个室外养蚕大棚,固定蚕台或省力化蚕台724套,纸板方格蔟1 600套,实现全县40%的覆盖面。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县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加之茧丝绸市场行情跌宕起伏,蚕农管桑养蚕积极性严重受挫,造成亩桑效益不高,蚕种发放量不断下滑,给蚕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为了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解决蚕业发展的瓶颈,促进蚕农增收和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县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按照“100亩示范、1 000亩推进”的工作思路,采取立样板、树形象、抓典型、重示范、促推广的措施,巩固蚕桑主业、实施综合利用、建立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农户,形成了桑园间作、林下养殖、桑枝食用菌、蚕沙产沼气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延伸产业链,增加蚕桑附加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蚕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福禄、曲水等乡镇推广桑菜模式134hm2,收获榨菜4 000余t,实现产值160万元。金带、虎城等镇推广桑鸡模式66.7hm2,出栏桑园鸡5万余只,实现产值300万元。安胜、云龙、柏家等乡镇桑园试种花生、土豆、牧草取得成功,不但改善了桑园土壤结构,而且增加了蚕农收入。梁山和双桂街道及虎城镇食用菌场利用农民增收项目资金收购桑树枝条生产桑枝食用菌10万余袋,带动100余户农户增收。
蚕业示范园区建设是调整蚕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蚕业的有效载体和科技龙头,也是蚕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蚕业生产,示范、引导、带动蚕农致富的有效形式和重要措施,示范园区的建设还有利于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近年来,我县相继启动和创建了虎城镇礼仁村和波漩村、云龙镇东平村、荫平镇群乐村和大坪村等一批村级优质蚕桑示范园区,这些园区的建立,摒弃了那种小而全、零星分散的操作方式,形成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为一体的现代蚕业产业化模式。同时,各地还从培育典型入手,把养蚕大户、重点村社、示范乡镇作为工作的重点,树立样板,做出亮点,塑造形象,使成功的经验一边试验示范,一边推广应用,做到成功一点,推广一线,成效一片,带动一方,达到了出经验,出成果,出效益的目的。充分发挥示范的带动、辐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我县蚕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蚕业生产涉及种、养、加,贸、工、农各个环节,产业链条长。龙头企业是蚕业生产的主要组织载体和依托力量。如果缺乏龙头企业在流通,加工环节的强劲带动,现已具备的蚕业生产基础,其效益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进蚕业生产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跳出蚕业抓蚕业,换个方式搞蚕业,依托好、利用好、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近年来,我县在蚕业生产的发展上完全转变了过去单一的行政命令、政府指挥、为发展而发展的方式,而是采取政策引导、部门鼓励、企业带动、蚕农参与的模式,由企业直接参与到发展之中。目前,我县两个龙头企业(梁平县昌升茧丝绸公司、梁平县宏美达纺织有限公司)均已充分认识到蚕业生产是他们的第一车间,只有抓住蚕业生产,搞好基地建设,才会提供量、质并举的蚕茧原料,于是他们通过以工补农、以贸辅农等形式支持蚕业生产,蚕业生产不仅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蚕农也实现了增收,而且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稳中有升。
从桑树角度来看,虽然已有相当规模的数量,而亩桑产叶量、亩桑养蚕量、亩桑经济效益还十分低下。从养蚕设施设备来看,不少地方仍存在人蚕、畜蚕混养状况,设施设备简陋,消毒难以彻底,蚕病暴发和农药中毒时有发生。从技术推广来看,部分技术工作浮躁,服务滞后,小蚕共育面不大,大蚕省力化和纸板方格蔟推广使用较为缓慢,蚕药、蚕具准备不充分,常规实用技术尚未完全组装配套,蚕农的养蚕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蚕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把茧丝绸行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和机制纳入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之中。目前,我县蚕业产业化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管理体制、合作机制、产业结构等均还处在探索、调整的时期。蚕业生产基地规模较小、档次较低,未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呈现出蚕区家家有桑,户户养蚕,规模开差大、小农经济的小本经营为主流体,长期作为家庭副业,溜溜种、箔箔蚕、篼篼茧,产值低、效益差。龙头企业量小体弱,“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未能同广大蚕农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产业链条仍然处于脱节或半脱节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县蚕业生产的发展。2008-2011年,养蚕乡镇从26个减到19个,其中有10个乡镇季养蚕量在50张以下;养蚕村从89个减少到75个,养蚕户从8 160户减少到4 920户,随着养蚕基地的萎缩,为了降低蚕茧运营成本,茧站(收购点)从14个减少到11个。
随着茧丝绸行业的发展,我县蚕业生产服务网络体系既面临改革的冲击,又面临行业不景气的状况,受着行情和资金的困惑。县蚕业技术服务部门仅仅依赖一点财政人头经费的拔款,以圆划弧,真正落实到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上的只能是泛泛而谈,工作无法深入。同时,镇、乡、村、社的技术人员被替换,懂专业、懂技术、会操作的人员已老化、退居,呈现出人散、网破、线断的严峻形势,使得蚕桑服务网络与千家万户蚕农对蚕业技术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渴求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县蚕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目前县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职8人借出4人,剩余4人又即将有3人退休,养蚕指导无法到位;县茧丝绸公司技术员从2008年42人减到20人;乡镇基本上没有蚕业技术人员。
蚕业生产是劳动密集性产业,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加之茧丝绸市场行情跌宕起伏,蚕农管桑养蚕积极性严重受挫,造成亩桑效益不高,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农村人口减少,弃桑、失管、不养的现象已日趋突出,给蚕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据统计,我县蚕农40岁以下的微乎其微,40至50岁仅占二成,50至60岁的打主力占五成,60岁以上的比重较大占三成,农村80后、90后年轻人想从事养蚕的几乎没有。
近年来,由于蚕业生产的发展规模、生产数量、蚕农收入等均不同程度下滑,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严峻的挑战,蚕业生产发展在各地党政和有关部门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同时,由于茧丝绸行业的低迷,茧丝绸企业亏损,对蚕桑生产技术推广的资助力度大幅减少甚至没有,严重地制约了蚕业生产的良性发展。我县2008年撤销蚕桑指挥部至今,没有召开过蚕桑专题会,没有出蚕桑扶持政策。仅有少数蚕桑基地乡镇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申报重庆市“十百千万”工程和综合利用等项目,形成单打一的投入方式,使蚕桑产业发展缺乏重要保障。
今年,我县蚕桑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全县出台了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心三片六区”的产业培育措施。意见指出,到2017年,全县农业增加值突破35亿元,土地综合产出率提高55%,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农产品对外贸易额达到1 0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收15%,县财政每年整合涉农资金不低于3亿元支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蚕桑产业如何恢复发展,提高在整个农业产业中的比重,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向仲怀院士指出,蚕桑产业不能就蚕桑搞蚕桑,应多元化发展。传统蚕桑产业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单一,资源利用率低,综合效益不高。应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理念发展蚕桑产业,在产业基础上做文章。不一定全面推广养蚕卖茧缫丝的传统方式,要充分认识“在生态树种中桑树经济价值最高、在经济树种中桑树生态效益最大”的特点,主动把桑树纳入农业、林业两大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中。结合梁平实际,可从三个方面提高桑树资源利用率,挖掘桑树资源潜力。
一是提高桑叶利用率。桑叶营养全面,饲用价值高,多种天然活性物质及其衍生物对畜禽具有免疫保健作用,且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味道鲜美,体重增加比饲喂苜蓿的快。柏家镇原来既是蚕桑基地镇,又是山羊基地镇,目前该镇所有蚕农转为羊农,桑叶用于养羊,且养羊劳动强度比养蚕低。该镇已与县内养蚕第一大镇虎城镇达成剩余桑叶(蚕沙)收购协议,由好牧畜牧公司加工成羊饲料。梁平10万只黑山羊和4万头肉牛项目已经启动,要及时引导桑树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的乡镇,加大抚育桑树发展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力度,解决桑叶闲置浪费的问题。蚕茧行情好转,由于桑树资源得到保护,规模养蚕也来得及。
二是提高桑枝利用率。利用桑枝条开发生产食用菌,每667m2(亩)桑园可增收1 000~1 500元。2011年,虎城、金带等镇菌场收购桑枝100余t生产食用菌获得成功,今年又下订单。另一方面,桑枝生产强化木地板成本只有竹地板的1/2,木地板的1/3。梁平桑枝资源丰富,年产量可达5万t。梁平群星建材公司原料主要依托本县百里竹海竹资源生产套装门,竹材需求量4万t,可加大投入再建一条桑枝建材生产线,产值翻番。
三是提高桑树利用率。桑椹营养丰富,补肝益肾,延缓衰老,提高肌体免疫功能。果叶兼用桑园667m2(亩)除能养2至3季蚕外,还可产桑果750~1 000kg,收入6 000元左右。梁平县果桑发展起步晚、时间短,尚未形成规模,但县内超市桑果鲜销悄然走俏,曲水、虎城等乡镇政府把自制桑椹酒作为政府接待用酒的做法深受肯定。梁平闲置桑树多,可分批嫁接改良,生产优质桑椹,丰富水果市场。引导梁平诗仙太白酒厂开发桑椹酒,对桑果进行深加工。
提高桑园产出率,提高蚕桑综合效益,是稳定行业、保持蚕桑发展长盛不衰的唯一出路,是蚕桑生产新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近年来,全国各地均在探索桑园综合开发利用,并且获得成功。梁平要提高桑园土地产出率,关键在于做足桑园文章,培育三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科学栽桑养蚕,培育蚕桑产业自身的增长点。桑园是养蚕的立足之地,养蚕效益的高低决定桑园的存亡或性质。科学栽桑养蚕,培育蚕桑产业自身的增长点是蚕桑产业永恒的课题。在养蚕劳力紧缺、蚕茧价格震荡、蚕桑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仍然要紧紧抓住提高亩桑产叶量、单张产茧量不放松,降低养蚕生产成本,增加养蚕效益。梁平现有桑树资源可增养10万张蚕,增加9 000万元产值;现有栽桑养蚕技术水平比黔江、垫江差,蚕茧单产仍有较大幅度上升空间。利用全县桑树资源,用好桑树资源,至少可培育上亿元蚕桑产业自身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开发桑园空地,培育桑园综合利用的增长点。着力实施重庆市 “桑-菜”、“桑-菌”、“桑-禽”等蚕桑综合利用模式,打造三个蚕桑综合利用核心示范带,即东部片区以福禄镇榨菜公司为龙头带动曲水、柏家、紫照等乡镇扩大桑园种植榨菜面积,中部片区以金带镇华西希望特驱集团的500万只生态土鸡良繁场为龙头带动和林、云龙、荫平等镇发展桑园鸡养殖,西部片区以虎城陈家菌种场为龙头带动龙胜、袁驿、碧山等乡镇桑枝生产食用菌发展,全县三个片区齐头并进培育桑园综合利用的增长点。
三是加快土地流转,培育闲置桑园产出的增长点。梁平县土地流转规模较大,2011年全县土地流转3.08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7.2%。但是,桑园土地流转却微乎其微,其根本原因在于流转桑园需要大量劳力养蚕,大多桑园在丘陵山区基础条件较差,桑园缺乏管理,前期投入较大,养蚕风险较高蚕茧经营受制等等。一要出台优惠政策,让桑园土地向种植能手和大户集中,宜蚕则蚕、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努力提高闲置桑源土地产出率。二要探索土地流转创新机制,在承包、转包、租赁为主的流转方式上,鼓励以桑地折股、以桑树折资等参与企业、合作社经营,提高蚕桑产业的组织化、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三要实行“桑园抵押贷款”倾斜政策,激活农村资产,增加桑园的信贷额度,破解流转桑园投入不足的难题。
劳力紧缺、人员老化已成为蚕桑产业的瓶颈。实践证明,采用桑枝剪伐机伐条、切桑机切叶,实行小蚕盒式共育、大蚕蚕台育、熟蚕方格蔟自动上蔟,是当前养蚕工效最高的系列措施。一要把桑用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加快推广速度,提高栽桑环节工效。二要加大小蚕共育补贴力度,提高小蚕饲养环节工效。三要继续实施新建室外养蚕大棚、添置省力蚕台及方格蔟补贴政策,提高大蚕饲养环节工效。
一是构建蚕桑科技服务体系。收回县蚕桑科技推广中心借出技术人员,加强蚕桑基地乡镇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建设,明确蚕桑专业村技术员,建立县、镇、村三级蚕桑科技服务体系,开展知识更新、入户指导、试验示范等活动,解决技术指导缺人的问题。二是加大蚕桑产业扶持力度。将蚕桑产业纳入县特色效益农业,强化财政投入,制定扶持政策,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能土肥等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划拨专项资金鼓励科技创新,结合阳光工程、农民田间学校开展蚕桑技术培训,解决技术指导缺钱的问题。
零散蚕农已不适应新形势下蚕业发展需要,公司自主经营模式投入大、成本高,难以大规模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在制度设计上还有待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最适合蚕桑专业化生产的需要,但在当前农户生产规模小,蚕业生产效益不高的情况下,难以发展壮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经营效率和效益,增强其对养蚕农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5]。按照当前发展趋势来看,这个有效措施非新型股份专业合作社莫属。梁平2012年已规范了水产、水禽、水稻、柚子等14家新型股份专业合作社,从运行来看都比较良好,其中大舜水禽评为全国示范社、六合水产被评为农业部示范社。以梁平县六合水产专业合作社为例,农民以土地折资入股、业主以资金入股、养殖能手以技术入股,入社农民有土地租金、入社分红、就地务工、从事豆筋加工等多种收入,当地农民入社积极性非常高,流转面积已超过333.33hm2。
梁平蚕桑产业恢复性发展要有质的飞跃,当务之急要在稳定现有栽桑养蚕“铁杆户”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型股份养蚕专业合作社。蚕农以桑园折资入股、技术人员以技术折资入股、蚕茧经营龙头企业以资金或设施设备折资入股,组建股份混合型的专业合作社。这种专业合作社与以往的公司+农户第二次返利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蚕农占有股份,二是蚕农参与经营,三是蚕农即使不养蚕也有部分收入,四是其它专业合作社比如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以会员单位折资入股加入从而减少设施设备投入。这样,桑树资源、资金、技术、设施设备得到有机整合,企业、蚕农、技术人员联系更紧密,势必在桑树资源利用和养蚕规模上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目前,梁平还没有一家新型股份养蚕专业合作社。梁平已经建立了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县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规范其它产业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以蚕农为主体,以出资多元化、要素股份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蚕桑产业新型股份专业合作社,提高养蚕组织经营率,促进蚕农持续增收、产业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梁平蚕桑产业只要充分开发丰富的桑树资源,并找准发展方向,常抓不懈,仍可再现昔日的辉煌,梁平将成为渝东北名符其实的特色效益蚕业重要基地。
[1] 蒋贵兵.因势利导 迎接挑战 努力开创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工程新局面[J].蚕学通讯,2003,23(3):37-42.
[2] 吴 钢.向仲怀院士谈蚕桑产业发展新思路[J].四川蚕业,2010,38(4):54.
[3] 杜周和,刘俊凤,左艳春,等.桑叶的营养特性及其饲料开发利用价值[J].草业学报,2011,20(5):192-200.
[4] 赖春燕.重庆果桑产业现状及发展探索[J].蚕学通讯,2011,31(3):17-20.
[5] 钟兴权,胡泽林,胡文龙,等.蚕桑生产环节的几种省力化试验初报[J].蚕学通讯,2011,31(4):11-14.
[6] 王万华,胡文龙,郑 琳,等.现阶段蚕桑生产组织模式探讨[J].中国蚕业,2012,33(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