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珊
(重庆市巴南区蚕桑站,重庆 巴南 401320)
科学养蚕是蚕农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推行小蚕共育,是蚕桑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蚕农蚕茧产质量和实现增收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笔者通过近年巴南区推行小蚕共育的实践,浅谈当前小蚕共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常言道,“养好小蚕七成收”。如何养好小蚕?其出路在于全面开展小蚕共育工作,通过一流的养蚕设施、防病措施、技术手段和规范的制度来提高小蚕饲养质量,为提高养蚕单产和质量,促进蚕农增产增收打下基础。一方面它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缺失的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镇,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它可以解决技术不足和养蚕成本高等问题,尽管现存养蚕户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蚕桑基础、规模和取得一定效益的农户,但小蚕分户饲养的成本、风险仍制约着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强化和完善小蚕共育,可解决分户饲养小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其三,可以提升蚕农养蚕信心,稳定蚕桑基础,特别是近几年蚕桑生产下滑严重,蚕农毁桑、砍桑现象严重,致使零星分散的养蚕户弃桑改种。推广普及小蚕共育对巩固发展蚕桑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来,巴南区借鉴各地的经验,结合本地蚕桑生产实际,经过小蚕联户共育、集中共育等多种形式的推广实践,对小蚕共育的组织、管理及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推广小蚕共育提供了可靠保证,但仍面临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零星分散,低水平运行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广大蚕农对共育的优势还认识不够,阻碍了本区小蚕共育推广普及。
导致小蚕共育的好处没有充分体现,共育质量不高,小蚕共育与否无大的差别,蚕农对小蚕共育的积极性不高。
共育收费过高,经济条件差的蚕农难于承受;而收费过低,则共育户亏本,共育人员缺乏共育的积极性。
由于共育室管理不当,技术措施贯彻不到位,共育小蚕质量不高,蚕头数量不足,蚕农意见大,特别是养蚕数量多的农户不愿参加共育,给推广小蚕共育带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搞好小蚕专业化、标准化共育,切实提高小蚕共育质量,是养蚕成功和获得高产丰收的基础和关键措施之一。一定要通过宣传,增强蚕农对“养好小蚕七成收”重要性的认识,为全面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开展小蚕专业化共育,首先是加强小蚕标准化共育室的建设,做到蚕室、蚕具、贮桑室、消毒池(缸)、小蚕专用桑园“五配套”。
能否高质量地进行小蚕共育,相关的制度建设必须完善,一是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管理、约束小蚕共育人员,使技术规范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岗前培训机制。凡是进行小蚕专业化共育的人员,必须在开展小蚕共育之前,集中组织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共育。在选择小蚕共育人员上,一定要注重人的素质、责任、能力与对服务蚕业发展的热情等方面问题的考察。三是建立跟踪服务机制。要求共育员必须对用种农户的饲养情况每季进行2次以上的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密切与蚕农间的关系,增强蚕农的信心,共同推进小蚕共育工作。四是要建立扶持奖励机制。对修建小蚕专业化共育室要进行适当的补助。对共育质量好、单产高的共育室要实行表彰、奖励,对共育质量差的共育室,除强化指导外,还应给与一定的处罚,促使共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按小蚕共育到3龄起蚕给桑1次后分蚕,每张蚕收取共育费35元左右为宜,这样共育户除去成本(不含种款)可获利10元左右。与蚕农分户饲养相比,既减少劳动力成本,也降低了饲养小蚕的风险,为养蚕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