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2-08-15 00:45
关键词:梁漱溟知识分子农民

赵 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 茂名525000)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赵 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 茂名525000)

梁漱溟在上世纪30年代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未能帮助中国找到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方法,但他的探索对今天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样化开展农村教育,鼓励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借助文化建设来调动农民建设的自觉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新农村文化建设;启示

一、引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漱溟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影响深远。梁漱溟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问题,认为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中国乡村入手“创造新文化”,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最终达到解决民族问题的目的。他的这一理论和实践未能帮助中国找到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方法,但他对农村及中华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至今仍然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今天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别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因西方文化扩张引起的严重的文化失调。而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的”[1](P150),因此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中国乡村入手,“创造新文化”,开展民众教育。他曾经这样强调农村的重要性:“农村兴盛,全个社会才能兴盛;农村得到安定,全个社会才能真安定。设或农村没有新生命,中国也就不能有新生命。我们只能从农村的新生命里来谋求中国的新生命;却不能希望从中国的新生命里,去求农村的新生命。”[2](P834)

近年来,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曾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3]。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农村文化建设状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农村生活环境也有所改善,但文化生活和科技知识水平的提高却比较缓慢。在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由于文化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农民自己又无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因此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孤单和枯燥,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民看不上书报、电视,听不到广播,农闲时间只能靠闲逛、喝酒、赌博打发时光。外来的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乘虚而入,扭曲农民的价值观念,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给予高度关注,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中央的指示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去,按照先进文化在农村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才能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多样化开展农村教育

梁漱溟认为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加强民众教育,而中国的民众多在乡村,所以民众教育即乡村社会教育。“乡村建设运动之作法,即为民众教育,此点毫不含糊,清清楚楚,走民众教育的途径,完成乡村建设。”[4]梁漱溟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始终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他注重教育,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他在农村设立乡学、村学,用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化社会为学校,使村里的每个人都成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新的社会风气。他不仅注重基础教育,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去上学,还开设了成人教育、妇女教育,教授识字、农业知识、一般科学、卫生常识、音乐、军事技术等内容。梁漱溟还特别开设了公民学,讲授时事、梁漱溟思想并开展精神陶炼如组织“朝会”等,训练农民对公共事务的注意力和活动力,培养农民的新思维、新习惯。此外,他还经常举行一些文艺活动,如自排文明戏、送戏下乡、举办农民冬季运动会等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对纠正农村鄙习,培育农村新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展农村教育除了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保证适龄青少年上学外,还应该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和精神素质。比如探索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培训农民要有资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内容必须符合农民的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教授他们真正需要的知识。韩国在2005年为农民推出了教育培训券制度,首次提出让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意愿选择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赋予受训者自主选择权,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实际需求,实现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服务。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再如,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利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广播、电影、戏曲等载体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规范农民的道德行为,达到梁漱溟所说的“精神陶炼”的目的。

新农村建设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我国农民整体的科技文化素质仍然明显偏低。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和谐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鼓励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的发动,不能不靠其社会中之知识分子,而且必须是与外面接触的知识分子。因为问题虽普遍地及于中国人之身,而看见了这个问题的只有他:问题之紧迫虐苦或更在蚩蚩无知之分子,而感触亲切成为问题并有一方向摆在面前的,则必在他。”[5](P452)乡村建设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广大农民的自觉和知识分子的投入,其中知识分子的投入是先导,农民自觉是基础。农村文化的建设更需要知识分子的关注,送科技、送文化到农村,和农民一起从中国的旧文化里创造出新的乡村文化。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广大知识分子在这场乡村建设运动中,抛弃城市(国外)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毅然来到偏远落后的农村,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及移风易俗等工作,把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生产收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其中有许多是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归国留学生,有许多大学校长、教授和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在农村艰苦工作,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做一点好事,自觉地献身于乡村建设事业。当年知识分子对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国家和民族问题为己任,乐于奉献、敢于奉献,今日看来亦弥足珍贵。

今天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关注与深度参与。这种参与不仅仅是坐在家里写报告、做科研,而是如同当年的乡村建设运动一样深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与广大农民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共同建设。如被称为中国“三农”问题专家的温铁军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几十年,对农民生计、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稳定进行调研和反思,并联合海内外一些思想界的同仁指导、培训了很多青年志愿者,在中国各地开展了体现社会渐进改良思想的、内容广泛的“新乡村建设”试验。经过试验,他们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最有成效。此外,还可以发动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通过回乡任教、做村官、创业等方式带动农村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建设。既可以解决大批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又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

知识分子参与到新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实践中去,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知识分子自身成长的需要。当前最需要的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最需要的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自觉。

五、用文化建设来调动农民建设的自觉性

梁漱溟开展乡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试图在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用礼俗代替法律,依赖广大农民群众,依赖群众自觉自愿地行动,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运动或新的文化运动,从而敦促农村中的大多数人自觉地养成新的政治习惯。他从中国传统“乡约”中受到启发,创立了一种寓行政组织于学校之中的“政教合一”的农村基本社会组织——乡农学校。乡农学校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把农民组织起来,并经知识分子的引导,推动他们自觉建设乡村,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改造乡村、建设乡村。

梁漱溟强调要发动农民的自觉性,认为“乡人能注意关切公共事情,向前运动,表现组织能力,就算此村学之最大成功”[6](P749)。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也应该充分发挥农民的自觉性,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温铁军等人在实践中发现组织农民开展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中最易运作、最易调动群众热情、最易有成效的。比如花几百块钱给妇女们买红绸子,她们的秧歌就扭起来了,上层的声音就可以因此而传递出去。妇女是农村中极大的弱势群体,也是一个可依赖的群体。把妇女组织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搞乡村文化建设,组织一个能够常年开展的、最能够为妇女们所接受的文化活动,让农村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重新让大家的心联系在一起,这具有其他方式难以达到的成效。因此说,文化建设投入最小,收益最高,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农村建设中有利于安定团结、稳定基层的一项工作。当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后,又可以将其转化为动员组织农村合作社的原动力,成为发展经济的推动力量。

发挥农民建设农村的自觉性,其意义无疑是极为重大的。知识分子关注农村,政府政策支持,对农村建设而言都只能起到“输血”的作用,农民自觉性发动起来后,农民从被动变成主动,积极地改造农村建设农村,那才是为农村“造血”。从文化建设入手调动农民的自觉性,让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内在的要求,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民的自觉是新农村建设最根本最长久的力量。

六、结语

正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发源地是农村,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一直保留在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利于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的民间原生态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我国农村建设思想中的宝贵财富,其中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仍值得我们借鉴。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四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5-12-12.

[4]梁漱溟.民众教育何以能救中国[J].乡村建设旬刊,1934,4(7、8).

[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Enlightenment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Construction Theor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ZHAO Fa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g,Guangdong 525000,China)

The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that LIANG Shu-ming carried out in the 1930s failed to help China find a fundamental solution of ethnic problem,but his exploration still has some significance on today's new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develop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encourage the intelligentsia take part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actively,and mobiliz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easant with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so as to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and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aterial civilization,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LIANG Shu-ming;rural construction theory;new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revelation

D669

A

1674-0297(2012)02-0093-03

2011-09-19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赵 芳(1981-),女,湖南常德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

(责任编辑:张 杰)

猜你喜欢
梁漱溟知识分子农民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