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看不见的人》在黑人文学中的独特性

2012-08-15 00:45周波澜
关键词: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黑人

周波澜

(中北大学人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小说家,其作品《看不见的人》也是美国黑人小说的典型代表,并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名著。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无名无姓的美国黑人,从小说对主人公生活经历的描述中,读者不难感受到黑人生活状况的窘迫和当时社会种族矛盾的激化,但作者关注的重点并非停留在此,小说的作者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抒写和刻画了一个被现实社会所忽略的黑人个体的精神内核以及主人公失去自我和力图寻找自我的艰难思想历程,以此来暗示和隐喻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异化和自身的精神异化。正是这一点凸显了存在主义的文学特征,使作品具有了存在主义的特色。此外,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并没有完全继承前辈作家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而是在文学走向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运用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努力创作出了一部超越种族、阶级和宗教信仰的作品,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画面,揭示了现代社会人类的多元化生存境遇,这正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作品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使小说具有了一定的后现代性。通观整篇文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让人物自己来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表现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反映出主人公思想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叙事方式,很容易使读者把此篇小说理解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这也是许多其他的黑人作家通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但其实不然。小说的作者出生在美国中南部的俄克拉何马州,而小说的主人公却是美国南方人,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的意图并不是仅仅抒发一个个体的自我感受,而是通过个体来代表整个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总体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境遇。因此,从传统的美国成长小说的角度来讲,此篇小说也具有超越时代、空间、种族和文化的文学艺术价值,这在美国黑人小说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一、小说的存在主义特征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真正存在不能通过认识的途径达到,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存在结构而达到,而对人的存在结构的揭示就是对一系列人的存在方式的描绘。这就是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存在主义者往往把孤寂、烦恼、畏惧、绝望、迷惘、困惑、沉沦、恶心,特别是死亡等非理性的心理体验当作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认为只有揭示它们才能揭示人的真正存在,这使存在主义具有明显而强烈的悲观颓废色彩。此外,存在主义者又大都强调人的存在的超越性,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不断超出自己的界限。存在主义者往往以此来冲淡他们的哲学的悲观颓废习气,甚至由此把他们的哲学当作是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动哲学、生活哲学、自由哲学。

《看不见的人》主要描写一个没有名字的黑人的生活经历,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南方黑人小伙子,为了生存,他一直对白人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因此受到白人的赏识,获得了上大学的奖学金。但后来,在学校中,他无意中得罪了学校的校长,被开除学籍,被迫到北方去谋生。经过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他最终得以在北方的一个工厂当上了工人,但不久又因为一个事故被工头认为是白人派来的奸细,又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而正在这时,工厂发生了锅炉爆炸事件,主人公不幸被炸伤,被送进医院治疗。然而,祸不单行,在医院的治疗中,主人公又被残忍地作为新的医疗器件的试用品。所有这些不幸的遭遇使主人公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无比迷惑,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由和自我操控能力都不复存在,谈何生存?后来,主人公在哈莱姆黑人聚居区参加了“兄弟会”,这使主人公感到重新获得了自由和自我,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在一次演讲中的口误,他又被认为是和白人的观点是一致的,由此处处受到排挤,他想大干一番的想法再一次破灭,他又一次失去了自我。他不禁问到:“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在后工业时代社会中,有很多人往往变得不理解现实也不能解释自己的生存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人的异化的问题。至今为止,许多当代作家都一直在谈论异化这一主题,在这一点上,小说的作者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先河,小说的主人公“看不见的人”也常常被视为当代人的典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小说的作者一改现实主义作家的写作风格,从社会学的角度转向存在学的角度对当时社会现实所反映出来的人性畸态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和批判,同时作者也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和黑色幽默的笔法告诉人们:一个人在敌对的环境下或是失去自我,或是违背自己的良心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从而取得虚假的身份得以生存下去。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和种族矛盾的激化在作者笔下暴露无遗。拉尔夫本人认为,他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黑人,因此,他对人类的处境比对黑人的处境更为关切。他认为现实主义会把作家们引向绝望而使他们无法面对多元化的现实社会。因此,他主张“把社会学留给科学家,并且就在此时此地,用童话里的一切精彩魔法,写出一种能表现关于人类处境的相对真理的小说”。

二、小说的后现代性

按照刘象愚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关于语言实验与话语游戏,后现代主义的写作便呈现出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风貌。如果说现代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以“语言”为中心。这便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当代写作已经使自身从表达意义的维度中挣脱出来,而只指涉自身。写作犹如游戏,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规则和违反其界限中展示自身。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种叙述方式的游戏性,使写作本身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同时也使得读者能够从阅读文本中获得极大愉悦。后现代文本是一种“语言构造物”,是一个网状结构,读者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阅读,也可以从任何地方停止阅读。读者无须去探求或推敲隐藏在文本之后的内容,他只要关注自己每时每刻的体验和感觉就行。下面论文将以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为例,具体展示后现代主义在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方面所营造的光怪陆离的精彩世界。

小说《看不见的人》在创作方法上,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先验,在写作技巧方面几乎具备了后现代文学写作技巧的所有主要的特征。谈到小说的写作技巧,小说的作者曾说过:“小说的写作技巧不仅仅是一套客观存在的工具,而且是某种发自内心的东西:一种感受、观察和表达个人生活意识的方式。从电影到连环画,我一概都吸收。总之,电台广播、教堂布道、捉弄人的恶作剧,凡是足以为小说提供新思路的一切,我无一不用,甚至包括爵士音乐的即兴重复手法在内。”(《影子和行动》)总体来说,小说的创作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超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写作风格。小说在描绘黑人生活的画面时既有浓重的抒情气息,又有较为深刻的寓意;他又善于用象征手法揭示美国社会的混乱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例如,小说接近尾声时,主人公住在一个装煤的地窖里,即使地窖被电灯照得通明透亮,也不能摆脱他失败的命运,因为他确实已经到了不能再低的社会底层了。然而,地窖又似乎可以被看做是胜利的标志,它虽然不是世外桃源,但终究也是个退避之舍。按照弗洛伊德理论,它就是一个子宫;而按照神话的说法,它又是一个富有魔力的地下世界。再有,黑人主人公的生活画面从南方到北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阅历也在增长,主人公越来越感觉到他所生活的世界的荒谬。作者的写作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现实主义到表现主义到超现实主义,小说的作者使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那个充满矛盾和荒谬的现实世界。小说中对主人公幻想的描写最能体现这一风格。小说在开头和最后以及在医院治疗的描写中,主人公的超现实主义幻觉非常生动,同时又充满了恶梦的恐怖。例如,小说刚开始时,主人公幻想在白漆里加黑漆能使白漆更加洁白,还有纸娃娃能在人行横道上自动跳舞等。此外,通篇小说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说的作者用黑暗来比喻盲目,用光明来比喻有远见,这两个比喻贯穿小说的始终。例如,小说开头,主人公对自己的困境和周围的不公现象视而不见,而巧合的是,在一次聚会中,他真的被蒙住了眼睛。

此外,小说的语言文字随着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而发生变化,从《圣经》到古典文学到布鲁士歌曲再到南方白人的用语以及哈姆来区的黑人俚语,所有这些文字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此外,由于整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因此口语化的特色很鲜明,语言生动简练,富于形象,例如主人公的祖父教诲主人公时这样说到:“要那样生活,就好像已把你的头放进了狮子的嘴里。我要你用‘是’来征服他们,用笑脸来暗害他们,用唯唯诺诺送他们走向死亡和毁灭。让他们把你吞下,直到他们呕吐起来、或者胀破肚子。”在此小说中口语的丰富和幽默,可以和马克吐温媲美。

总之,拉尔夫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从存在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角度展现了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种族矛盾,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常关系。小说中反映出的自由、自我和生存问题已超出了一般黑人文学的范畴,超越了时代、地域、种族和文化,展现了当代社会人类生活的某些共同体验和感悟,具有独特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1] 杜平.建构“他者”形象的话语——文学的异国情调[J].当代文坛,2005(6).

[2] 拉·埃里森.看不见的人[M].任绍曾,张德中,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3] 姜飞.后殖民时代[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 兰希秀.试论后现代语境下的后殖民理论的文化特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5] 李加莉.独特的爵士乐神韵——评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4).

[6] 梁志健.《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音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7).

[7] 骆洪.文化身份寻踪:美国黑人作家笔下的话语[J].学术探索,2004(12).

[8] 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9] 薛伟中.美国的中国形象与华裔美国文学[J].北方论丛,2005(3).

[10] 朱平.后殖民语境下的人的异化、自由与责任[D].洛阳: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黑人
黑人谈河流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