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郭 昱 上海市税务局 李 亮
在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学界讨论中,公允价值可理解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公允价值是涵盖其他计量属性的抽象概念,狭义公允价值则单指一种计量属性。本文从估值角度对公允价值的探讨针对的是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界定,理解为在资产或负债按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我国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是比较谨慎的,因此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按不同市场条件对公允价值进行三级估计。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由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价格或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条件的,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会计准则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思路与市场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市场活跃,资产流动性好,可以直接以市价确定公允价值;如果找不到直接的活跃市场,可以退一步,以类似资产的市价来调整确定公允价值;资产流动性差,再用估值技术。按照这种思路,流动性比较好的资产,如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将市价或类似资产可修正的市价理解为公允价值的标准;流动性比较差的资产,如一些专用性固定资产,没有直接交易市价可参考,估值结果是公允价值标准。但是,在真正确定公允价值时,按前两层级操作将面临一些实际的问题,如:活跃市场中流动性好的资产,市价一定公允吗?非活跃市场或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果可以找到活跃交易的类似资产,该类似市价该如何进行修正才公允?真要解决这些特殊问题,最后还是要采用估值技术。因此,从更广义的层面上分析,会计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三级估计本质上都需要采用合适的估值技术来解决。
会计准则涉及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等。狭义的会计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其定义中暗含时间概念,即强调特定交易时点的价值。不同的计量属性可以从不同时点找到他们的关联。资产过去某一时点的公允价值,在现在特定交易时点可能只是该资产的历史成本;同样,现在某一时点的公允价值,可能是未来特定交易时点该资产的历史成本。因此,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是不同时点对价值的描述。
在评估中,不采用会计计量的相关概念,通常用到的概念是“价值”。资产评估准则中将价值类型界定为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的情况下,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可以理解为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公开市场上最佳使用条件下,资产可能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估计值。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类型包括投资价值、在用价值、清算价值、残余价值等。从评估的角度分析,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在符合各自条件的情况下,都是合理和公允的。而市场价值起到了评估公允性价值坐标的作用,是资产评估中最为典型的公允价值。
按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当“资产评估业务对市场条件和评估对象的使用等并无特别限制和要求时,注册资产评估师通常应当选择市场价值作为评估结论的价值类型”。“执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应当根据会计准则等相关规范关于会计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恰当选择市场价值或者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类型作为评估结论的价值类型”。在公开市场条件下,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可以理解为评估中的市场价值,其他的计量属性可以理解为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因为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在各自条件下都是公允的,所以资产评估中“公允”的概念涵盖的范围更广,超过了会计准则规定的狭义“公允价值”的范畴。
估值技术即资产评估的技术方法,在评估领域,常用的三种基本方法是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三种方法是从不同角度衡量同一资产的价值。虽然三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不同,但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对同一条件下的资产用不同的方法评估,其价值应该是趋同的,无论是选择何种价值类型,最终的结果都是公允的。如果对三种评估方法的基本技术思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从会计准则规定的多种计量属性的角度来看,不同评估方法得到的“公允”的价值涵盖了多种计量属性。
(一)市场法 市场法运用了替代原理,由参照物进行差异调整。该方法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存在公开活跃市场,同时存在可比资产的交易。市场法在具体运用时,根据收集到的公开市场的信息质量,有多种具体方法。但是,所有的市场法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指被评估资产本身存在公开、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收集到同样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前后的交易价格信息,这时,可以直接用收集到的市场价格信息作为被评估资产的市场价值,例如:通用性强、不易更新换代的资产,在市场中流动性强,可以直接用市价修正。第二类是指被评估资产本身不存在公开、活跃的交易市场,但是其类似资产可以找到公开、活跃的交易市场,并收集到足够的交易价格信息,这时,将收集到的类似资产作为参照物,进行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的差异分析,并根据差异分析结果由参照物价格调整出被评估资产市场价值。根据参照物与被评估资产差异的多少,可以进行交易日期修正、功能修正、成新率修正等。例如:功能上更新换代快的资产,评估时旧型号已经退出市场,新型号资产有足够交易信息,则可以将新型号作为参照物,进行差异调整。
从市场法的技术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市场法的两大类情况可以对应于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三级估计中的前两种情况。市场法中第一类市价修正法,实际上同公允价值第一级估计中资产本身有“活跃市场”相对应,但是评估中对市场的界定更具体,要求是公开的活跃市场,并且市场中有足够的交易活动。市场法中第二类由参照物进行差异修正的思路,同公允价值第二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进行调整的思路相对应,会计准则中没有具体解释如何调整,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依靠评估中不同差异调整的具体方法。资产评估中的市场法就是解决这两种情况的典型。
(二)成本法 成本法是以要素资产的再建为出发点,遵循重建或重置资产的思路,具体运用时,用资产的重置成本扣除各类贬值。由于被评估资产的新旧程度、使用情况不一样,扣除的各类贬值是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中的一种或多种。成本法中的三种贬值与会计折旧概念不完全相同。会计折旧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代表资产使用所造成的损耗。而评估中的三类贬值是将这些损耗具体描述并进行分类,能够从估值技术角度进行量化。评估中实体性贬值是指自然力或使用造成的物理损耗;功能性贬值是指技术进步造成的功能相对落后产生的价值损失;经济性贬值是指外部环境造成的资产闲置产生的价值损失。如测算实体性贬值的年限法与会计折旧的年限法思路基本一致,而成新率法则需要进行技术分析或技术检测,比年限法更科学。
会计准则中的重置成本是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会计中的“重置成本”在现实中,可以分为多种情况:如果是全新资产,重置成本可以是交易时重新建造或者购买该资产的价格;如果该资产或建造资产的材料已经退出市场,重置成本只能在交易日类似资产或类似原材料价格基础上进行修正;如果是旧资产,重置成本则需要在重新购买或建造价格的基础上扣除已经产生的各种损耗。从严格意义上分析,会计准则中提到的“重置成本”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根据资产新旧程度、市场信息的差异,还要通过具体的估值技术才能确定不同资产的“重置成本”。因此,从评估技术的角度,资产评估常用的成本法得到的是会计准则中的“重置成本”。
(三)收益法 收益法是用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衡量资产价值。收益法要求资产未来预期收益、承担的风险可预测并能够货币计量,收益期可以预测。对于大部分单项资产而言,单独衡量该资产带来的收益或现金流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收益法在单项资产中应用并不广泛,仅对特殊的单项资产,如无形资产用收益法估值。大多数情况下,收益法思路普遍应用于企业整体价值评估。
会计准则中的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运用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从概念上,会计准则中要求的现值与评估收益法的思路是一致的,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评估中对于不同资产现值计算的模型、参数选取、有效信息收集有着更为具体的规定。因此,从评估技术的角度,资产评估常用的收益法得到的是会计准则中的“现值”。
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一种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现值、重置成本等计量属性并列。会计准则中根据市场条件,对公允价值的三级估计有具体的规定,但实际上,三级估计都可以用具体的估值技术实现。如果从估值技术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常用的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得到的“公允”的评估价值对应着会计中狭义公允价值、重置成本、现值等不同的计量属性。
从评估角度来看,各自条件下得到的价值都是“公允”的,都满足会计准则中三级估计的要求。因此,三级估计按照评估技术进行操作,实际得到的是一个广义的公允价值,即涵盖其他计量属性的抽象概念。具体来看,按照会计三级估计的要求,得到的可能是狭义公允价值、重置成本、现值。所以,会计准则中将狭义公允价值作为单独的一种计量属性提出来,但在三级估计中得到的是一个广义公允价值的概念,对两类概念不加区分的话,容易产生概念混淆。从概念的合理性上分析,会计中的“公允”应该是一个涵盖多计量属性的综合体系,才更科学合理。
[1]周中胜、窦家春:《公允价值运用与计量属性体系构建》,《会计研究》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