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言模因的心理基础

2012-08-15 00:53蒋庆胜
关键词:模因流行语宿主

蒋庆胜

(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流行语言模因的心理基础

蒋庆胜

(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模因论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得到深入应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学者们运用模因论发现了文化领域里的复制因子——模因。但模因论只专注于从模因自身出发来解释其复制与传播,导致其自私传播的特点被过分强调,而模因宿主在模因选择方面的能动性则被忽略。从流行语言模因入手,研究除其自身因素外其宿主方面原因,发现从众心理是模因宿主的心理基础,并归纳出从众行为的“顺从/服从——同化——接纳”这一心理脚本。

模因论;流行语;心理基础;从众心理;脚本

致力于研究社会文化领域诸多相似和雷同现象以及“解释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1]86的模因论(Memetics),在解释文化进化方面确有独到优势。一改研究人如何驾驭思想的传统,模因论“代表了这样一种范式的转变:即思想是怎样捕获人的”(“Memetics represents just such a paradigm shift:the new approach often asks how ideas acquire people”[2]17)。从 Dawkins[3]、Dennet[4]、Lynch[2]、Blackmore[5]、Aunger[6]、Distin[7]的著述到国内著名学者徐盛桓[8],谢朝群、何自然[9]等的研究,模因论确实“已经成为一项活跃的研究项目”[10]。特别是何自然[11]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模因论及其在语言学方面的应用后,国内模因论研究被更多地应用到语言研究上,为语言研究找到了新的增长点。然而,学者们对模因流行的原因重视不足。自模因论诞生后,我们就习惯用另外一种视角——模因的观点(“the meme’s eye view”)[5]37来观察这个世界。结果过于侧重了模因自私地复制自身的视角而忽略了对宿主(host)的研究。本文拟以流行语(普遍认可的强势模因)为突破口,探讨促使其流行的人的心理基础,以进而探讨除模因自身因素外其宿主方面的导致其流行的原因。

一、模因论管窥

概略地说,模因论始于对社会文化领域里类似生物领域里的基因(gene)的复制单位的思考。“我们的很多想法不是自生于我们自己的大脑,而是从别人那里习得来的。”[6]2“正如亚里士多德很早就观察到的那样,我们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所学所想均学自他人。”[12]4模因论将那些“(从别人那里)习得来的”、“学自他人”的东西定义为模因(meme),并致力于研究模因是如何互动、复制和进化的。正如很多社会科学家所承认的那样,“除了模因论,还没有能有效地解释文化变化的其他选项”[13]205-231。

Dawkins认为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诸如曲调、想法、流行语、服饰等都是模因[3]170-171。Plotkin、Dennet、Lynch等都为模因下过定义。最受关注的定义出自Blackmore,她认为,一切通过人脑模仿得以复制和传播的东西都是模因[5]43。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将模因定义为一种文化单位,靠非基因(特别是模仿)的方式传播。而《21世纪大英汉词典》的定义更为简洁:模因就是“模仿因子,文化因子,文化基因”。

二、流行语言模因及其流行原因

成功模因的标准为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忠实性(fidelity)[11]131-132,其中,多产性是最重要的标准。据此标准,诸多流行语(常与“新(产生)词”混用,其前身必然是新词[14])是当之无愧的强势模因,如现在广为传播的“被”结构。

(1)中国火车乘客“被高速”?(《中国实时报》)

(2)钢铁大亨发妻“被离婚”之谜(《南方人物周刊》)

(3)“被自愿”下的社会生态(《中国观察》)

在未出现这种新的“被”结构之前,其要表述的意思其他方式也可以完整地表达,但为何“‘被’结构”一出现就被疯传?仿佛除了“被自愿”就没法表达不自愿的意思似的。再如:

(4)官媒发文称17个月负利率伤不起(中财网)

(5)公众善心“伤不起”(人民网)

(6)税单没了,他们“伤不起”(新华网)

“伤不起”无非就是要表达很受伤的意思,为何这一短语被原封不动地到处使用?且再看:

(7)神马都是浮云(新华每日电讯)

(8)娱乐圈神马都是浮云(《浙江日报》)

(9)现实,永远不可能“神马都是浮云”(深圳新闻网)

“浮云”意指“假的”、“不现实”等,不但不简洁明了还略显荒唐,竟然屡屡登上各大报纸、网站头条,更成了网民的口头禅。诸如此类的流行语如此盛行之原因确需探讨。

(一)已有原因述评

陈霞琳、何自然认为模因形成的原因有四: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权威性[15]。杨婕在研究新闻标题中流行语成为强势模因时,认为其特点有三:简易性、时髦性、权威性[16]。李俊芳认为,要成为一种有效的语言模因,(网络委婉语的流传和嬗变)需吻合一定的模因传播特征:时代性、创新性、经济性、形象性、含蓄性、包容性[17]。熊永红、曾蓉把模因流行的原因分为语言外原因和语言内原因。前者为:大众传媒的推动;大众的心理变迁;人们愈来愈趋于接受新鲜事物;人们竞相追赶时髦的东西,以保持与时代的同步。后者为:简洁、语义深刻、语言类推机制[18]。由这些原因的交集可以归纳出他们的基本观点:简洁、时尚、权威。流行模因“因简单而迷人”[19]163-173。天下无人能一字不差地口诵《三字经》《红楼梦》,或W.Whitman及 T.S.Eliot的长诗[20],但对于其中名句相信不少人能信手拈来,说明简洁是成功模因的必然品质。而时尚性也是流行模因的必备特征。时尚性本身也预示着流行模因的暂时性。“我爸是李刚”目前的使用频率跟初期已不可同日而语。“给力”也逐渐会变得不再给力。因为信息源的可信度(credibility)效应在数月之后就会消退。“如果说一个令人信赖的人所传达的信息具有说服力的话,那么这种影响会随着对信息源的遗忘或者信息源与信息之间的分离而消退”[12]184。权威性,不是流行语言模因自身的特征而是导致其产生的宿主或其传播者的特征。传播者可以是权威的个人,“合法的权威性会让其听众更乐意接受其观点”[12]162。传播者还可以是权威媒介,通常情况是占用的媒介更权威,模因传播的速度就会更快、范围就会更广。赵改梅、王晓斌就把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电影、图书等看作流行语模因传播的“加速阶段且是最高阶段。”[21]

这些原因固然正确,但这些描述都只是针对流行模因本身的,所以是单维的、不完整的。笔者认为,不能无视模因宿主方面的原因。模因对模因宿主有必然的依赖性,模因宿主在传播模因时也有(有/无意识的)选择性。流行语言模因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还跟社会现象关系密切,所以,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寻找流行语言模因宿主方面的原因将有所裨益。夏中华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点[22]。

(二)从众心理及脚本

我们认为,模因宿主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众心理。首先考察一下模因的传播方式。模因传播方式表现为两种:基因型传播和表现型传播[11]158。简单地说就是有些模因被原封不动地传播,而有些在传播过程中有所变异[23]。模因不是从传播它的人的头脑中自生的,而是传播主体相互学来的。那么,模因宿主传播不是从自己头脑中产生的模因的行为可以概括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从众(conformity)。从众不仅仅是与其他人一样地行动,还指个人受他人行动的影响(而产生的行动)。“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12]153。

值得说明的是,从众行为并非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批评的那么富含贬义(如汉语中的“人云亦云”、“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等),从心理学角度看它只不过是个中性词。街上的行人看见有人同时眼望天空时大都会无意识地跟着看,尽管全然不知道在看什么。所以从众不过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而已[24]。只不过很少有人关注人们在语言方面的从众行为。李颖把青少年的从众行为分为学习从众、生活从众、道德从众和政治从众[24],而没有明确列出语言从众行为。

人何以产生从众行为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12]170。从语言方面看,“语言是人的家园,地方情结首先应该是语言情结”[25]198。语言可以让人找到归属感。如果在异域他乡突然闻听乡音会有多大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啊!所以说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人切分成不同的群体。“根叔”,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一位花甲老人,凭着一篇演讲稿《记忆》感动了无数大学生而走红网络。在其稿中,“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被就业”、“被坚强”等为大学生常用的流行语俯拾皆是。正是这些流行语言模因弥合了长者与年轻人、校方领导与学生间的某种鸿沟,让他获得了学生非同一般的认同感。无独有偶,2011年南京某高校一位宿舍管理员也用“偷偷菜”、“无论游戏多么‘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赢得了无数大学生的掌声。他们的行为就是语言上的从众行为,而他们的从众行为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用有明显群体特征的语言与大学生群体保持一致。

鉴于模因论中的关键词之一——“模仿”被认为是模因得以传播的基础和手段,在此有必要对从众与模仿略作比较。模仿是模因宿主外显的行为,而从众既可看作外显的行为,又可看作内在的机制(本文着重论述后者)。模仿难免意味着对被模仿者的呆板重复,相似度越高越成功(“惟妙惟肖”就是对特别贴近的模仿的描述)。而从众作为内在的心理机制,无需过分强调趋同,只关注宿主行为是否受到他人或群体的影响,不必完全一致。

从众行为还表现为顺从、服从和接纳。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compliance)。如果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则称之为服从(obedience)。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acceptance)[12]153。结合模因复制的重要环节——同化(assimilation)[11]133,可进一步总结为一个从众脚本:①计算机用语,指依据一定的格式编写的可执行文件(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4.htm)。在本文中意为从众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scenario/script)顺从/服从——同化——接纳。我们认为,从众行为的发生会遵循这一脚本。如果孤立分析顺从、服从、接纳,它们没有任何序列关系。受暴力胁迫的顺从、服从不必然导致接纳,这样的行为不是从众行为,因为从众行为本身暗示着主体的意愿性。同化就是宿主根据头脑中已有知识,对新模因进行分析、内化和吸收,在已有的模因复合体中为新成员找到合适的位置的过程。以英语教学为例,部分学生迫于考试或老师压力才学习,无兴趣可言,老师教授的知识模因很难被吸收。因此,学生的“学习从众”[24]应得到足够重视,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接纳时,书本和老师传播的模因才会被很好地吸收。据一些误入传销组织的受害者脱身后称,开始往往有被限制人身自由的过程,其间被反复洗脑,最后受害者心甘情愿就范。由开始的抗拒到后来跟随并顺从,再经长时间暴露在洗脑的语言环境中,经历了同化的过程后就产生了接纳。这也印证了上述脚本。笔者对于“有木有”这样的不规范用语起初颇为反感,但因其屡屡见诸报端,习以为常,后来也时不时地问问“有木有”了。

(10)这样的足球有木有!有木有!!(网易体育)

(11)烂片奇葩啊,有木有!!!(凤凰网)

(12)苹果汽车“有木有”啊(《齐鲁晚报》数字报刊)

“有没有”这么清楚明白的表达被新创为“有木有”,看起来除了新颖、调侃外再无其他益处了,因此笔者起初很是抗拒。由于常常接触,“有木有”与“有没有”一字之差,有明确的相似/相邻关系,易于吸收,然后慢慢地就接纳了。“群体成员对别人的观点重复得越多,他们就越可能在不断的复述中认同这些观点”[12]225。这一过程是上文提及的学者们单从模因方面找到的诸如“实用性”、“合理性”等原因所不能解释的。

从众脚本在执行过程中的主体感知程度是不同的。对易于接受的流行语模因,宿主接纳得更快,对于顺从/服从这一步骤几乎没有明确的感知,很快就产生了同化和接纳。但并非说明前面步骤没有发生。反之,那些传播速度越慢的模因,脚本执行的过程可感知程度就越高,能够明确感受到顺从/服从,再经历同化到最后产生接纳的过程。这一脚本执行的可感知程度或许能为我们预测一些模因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提供借鉴。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流行语言模因之所以能够流行除其自身方面以外同样重要的原因——模因宿主的从众心理,还归纳了“顺从/服从——同化——接纳”脚本。“一流的理论作预测,二流的理论下禁令,三流的理论进行事后的解释。”[12]11我们希望模因论对于研究模因的传播的贡献不只停留在事后描写上,而是应当进一步对什么样的模因可以被更多更好地传播做出大致预测。这不仅能进一步体现模因论的理论价值,而且,(流行)语言模因作为语言现象,同时也是社会现象,对其进行前瞻性地导流或规避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需要更多、更好地结合模因本身及其宿主进行研究。

[1]Conte R.Memes through(social)minds[C]//Aunger R.Darwinizing culture:The status of Memetics as a science.NY:OUP,2000.

[2]Lynch A.Thought contagion:How belief spreads through society[M].NY:Basic Books,1996.

[3]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Y:OUP,1989.

[4]Dennett D C.Darwin’s dangerous idea-evolu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life[M].Allen Lane:Penguin Press,1995.

[5]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1999.

[6]Aunger R.The electric meme:A new theory of how we think[M].NY:The Free Press,2002.

[7]Distin K.The selfish meme:A critical reappraisal[M].NY:CUP,2005.

[8]徐盛桓.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1):59-67.

[9]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30(1),30 -39.

[10]Hull D L.Taking memetics seriously:Memetics will be what we make[C]//Aunger R.Darwinizing culture:The status of Memetics as a science.NY:OUP,2000.

[11]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3]Aunger R.Conclusion[C]//Aunger R.Darwinizing culture:The status of Memetics as a science.NY:OUP,2000.

[14]周炜,廖瑛.从新词到流行语:模因论解释[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1):107-110.

[15]陈霞琳,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2):108 -114.

[16]杨婕.新闻标题中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J].外语学刊,2008,140(1):79 -82.

[17]李俊芳.模因论视角下网络委婉语的传播[J].社会科学家,2010,157(5):155 -157.

[18]熊永红,曾蓉.从模因论的角度解读流行语“被××”[J].外国语文,2011,27(2):70 -73.

[19]Sperber D.An objection to the memetic approach to culture[C]//Aunger R.Darwinizing Culture:The Status of Memetics as a Science.NY:OUP,2000.

[20]侯国金.模因宿主的元语用意识和模因变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4(4):50 -58.

[21]赵改梅,王晓斌.模因与流行语传播探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5(2):25 -27.

[22]夏中华.关于流行语流行的基本理据的探讨——基于近三十年汉语流行语的考察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0,(2):89 -96.

[23]孙小孟.模因论在文化空缺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4]李颖.青少年从众心理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4(1):29-32.

[25]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Catchwords

JIANG Qing-s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 646000,China)

Memetics has been broadly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and positiv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It finds out another replicator― meme in culture field.But being indulgent in finding the motivation of meme transmitting from meme itself only,it leads to an overstatement of the selfishness of meme transmitting while the motivation of human choice has been overlooked.Starting from catchwords,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of meme rapidly transmitting and finds that besi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mes themselves,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i.e.conformity of the hosts also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And it goes further to conclude a scenario,namely,compliance/obedience― assimilation― acceptance.

Memetics;catchwords;psychological foundation;conformity;scenario

H030

A

1674-8425(2012)04-0080-04

2011-08-20

蒋庆胜(1983—),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硕士,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语用学等。

(责任编辑 王烈琦)

猜你喜欢
模因流行语宿主
流行语大盘点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大学流行语考察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抓住自然宿主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