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探析

2012-08-15 00:43乐容胜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考核

乐容胜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探析

乐容胜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2)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学生,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托,优化载体方法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完善管理制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时代齐步伐、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高校具有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实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就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是指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1]本文所讲的机制主要是指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包括主体、客体、内容、载体、方法、投入、评价、激励等在内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方式。

一、加强队伍建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此外,还包括后勤服务人员。

(一)队伍建设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1.党委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着核心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党委起着驾驭全局的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能否得到贯彻落实,能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能否形成,关键在于学校党委正确、坚强的领导。

2.政工团队伍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到管理育人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教务处在教师的选拔培训、教学质量监督、教师的考核激励等方面负有重大责任;科研处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课题申请予以资助;政工处(学生工作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工会组织相关活动,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团委是党委的得力助手,负责共青团的培养等工作。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3.教师队伍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到理论创新、发展学科、教书育人等作用。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他们通过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党的理论创新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后勤服务人员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到服务育人的作用。后勤服务人员通过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可以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广大学生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到一些宝贵的品质,比如,热爱劳动、关心他人、乐于奉献、诚实守信等。这对于大学生树立劳动的观点、阶级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1.建设一个战斗力强的党委领导班子。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动“创先争优”工作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党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以便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的作用、学科建设的作用、教书育人的作用。

3.建设一支高效运转的政工管理队伍。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工管理队伍,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以便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管理育人作用。

4.建设一支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队伍。要按照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加强后勤队伍建设,以便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服务育人作用。

二、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托

学科建设包括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学科建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托。

(一)学科建设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1.学科建设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持。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及六个二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撑。

2.学科建设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人才支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可以大力培养博士及硕士等专业人才,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提供了后备力量,而且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建设凝聚了人才,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有了学科归属感,有利于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

总的来说,要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科建设中要注重整体性,把握协调性。

1.注重整体性。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根本方法、基本原理、具体论断三个层次,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板块,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领域,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坚持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构和内在逻辑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途径。”[2]其次,要努力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为骨干,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分领域研究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最后,要正确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把握协调性。首先,要注意协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形成学科建设的合力。其次,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关系,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科合力。最后,要协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3]

三、优化载体方法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它具有客观性、承载性、中介性、活动性、可操作性、思想性、多样性等特点。[4]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主要抓好以下三种载体的优化工作:

(一)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它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

1.要注意以正面教育为主。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法的长处,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要善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深刻把握教材的主线,善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大脑)效果。

3.要优化教学内容,活用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形势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包括国家新的法律及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等;另一当面,教师要灵活运用讲解法、案例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疏导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等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充分发挥环境感染人的作用。

1.要办好学校报刊、电台、校园网。校刊是学术研究的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载体;学校电台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国内外大事、校园要闻,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校园网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学校发展概况、大学生就业、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等。办好这些媒体,就需要坚持和改进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严格审查用稿质量,精心组织好人力和物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要有效利用博客、BBS等新传媒载体。90后大学生比较喜欢在博客和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也经常关注别人发表在博客、BBS上的观点。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BBS的管理,建立自己的红色博客,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进步。

3.要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包括班风、学风在内的校风建设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各个学院的通力协调下;教师、辅导员、各班委会大力参与下;实现校风的根本好转,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要办好各种有益的文娱活动。通过参加校园活动,包括各种比赛、团组织生活会、一般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园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典型教育方法,要表彰先进学生个人及集体,形成人人争先的氛围。此外,还要注意运用心理咨询法,对于那些在学习、生活、工作上有困难的同学,予以精神上的关怀。

(三)搞好社会实践,充分实现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正如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大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5]大学生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健全管理制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

(一)完善投入制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物质基础

1.加大对校园硬件设施的投入。校园的硬件设施是否完备,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为此,要增加投入,美化校园环境,增加图书藏量、体育活动场地与器材,办好食堂。

2.加大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培训投入。每年划拨一定的经费安排教师、辅导员队伍进修培训,以便提高他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能力。

3.加大对于相关科研活动的投入。学校或者院系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资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课题研究。

4.加大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持。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好校园电台,建设和维护好校园网站,支持校园内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种文体活动。

5.加大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对于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学院应当给予包括资金上的支持。

(二)完善考评制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环节

1.拓展考核办法。(1)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是基础,定量考核之前要确定考核的指标,如德能绩勤考核法分四个方面考核;定性考核是深化,定性考核一般是根据定量考核的结果做的等级划分,常见的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2)坚持自我评价、组织考查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开展自我评价对于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十分必要。组织考查对于领导队伍来说,不仅可以了解基层情况,而且可以加强对基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指导。学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他们对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教学工作、服务工作有很重要的发言权。(3)坚持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把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结合起来,可以减少被考核对象的消极应对现象,可以更好地加强反馈工作,提高考核效果。如教学工作检查就有开学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还可以从学生中聘任教学信息反馈员。

2.确定合理的考核权重。比如说,对教师的质量评价中,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组评价各占一定的权重。一般来说,学生的评价的因子可以占到60%、同行的评价可以占到20%、督导组的评价可以占到20%。

3.加强考核的反馈工作。可以召开考核工作座谈会,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就有关情况作必要说明;可以整理考核情况,写出考核通报,打印出来传达到相关部门,并且在校园网上发布;考核者还可以找被考核者谈话,反映有关考核的情况。

(三)完善奖惩制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动力

1.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工作热情。考核结果要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高等学校要将优秀辅导员、班主任表彰奖励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对于管理人员表现突出的,可以优先考虑晋升行政级别。对于服务人员表现较好,可以发放一定的奖金,以资奖励。此外,对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表现突出的,也要予以表彰,在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等问题上予以优先考虑。

2.严格把握惩罚的标准,减少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的失误。在高校的激励机制中,以奖励为主,但是,必要的惩罚也需要。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来说,惩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6]其他从事管理工作、服务工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也应该注意宣传的纪律;其次,对于在平时工作中造成失误的,要根据情节的轻重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或者扣一定的奖金,或者给予行政处分;最后,对于学年考核不合格的,要待岗学习,不能胜任的,要转岗分流。

[1]陈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2]张耀灿,刘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李卫红.李卫红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fjedu.gov.cn/html/2010/01/421_68173.html,2010-01-08

[4]许志远,雷五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

[5]胡锦涛.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2011-04-24.

[6]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fjedu.gov.cn/html/2008/10/379_39855.html,2008-10-19.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研究”(编号:JB11087S)。

乐容胜(1969-),男,硕士,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考核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内部考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