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
(1.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230039;2.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淮南2320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党的思想路线演进
李 伟1,2
(1.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230039;2.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淮南232001)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把党的思想路线作为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和最高层次的问题来思考。经过党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党的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得到形成、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经历过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一次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也经历过由于党放弃领导权、抛弃农民而导致的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土地革命时期三次“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给党和革命带来的重大损失。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又通过20多年的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经历过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给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重大挫折。
尽管经历了很多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党。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总结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始终把一个问题作为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和最高层次的问题来思考,那就是,我们党所取得的以上胜利和成绩是怎么来的,那些失败和挫折又是怎么产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又通过什么来保证“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1]这个问题就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是提出并使用“思想路线”的第一人。1929年,由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以在前委之下要不要设立军委为发端,一系列的争论在红四军内部的领导者之间展开。白砂会议后,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应红四军前委的要求,给林彪写了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中说:形式主义“与小团体主义、流寇思想、单纯军事观点等等是在一条路线基础上的,只是一个东西”;“我现举出了自有四军以来的历史问题的各方面,以证明近日的问题(军委问题,但原则问题)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2]1930年5月,为了反对红四军中的教条主义错误,毛泽东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3]
毛泽东是最早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他说:“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4]这就实际上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在党内最早提出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命题。1941年3月,毛泽东在为《农村调查》写的《序言》中指出:“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4]同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更进一步指出:我们中的许多人,“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4]这就明确地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命题表述了出来。1942年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科学揭示了理论联系实际命题的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沦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4]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述。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而共产党员要成为“实事求是的模范”,就应成为“向民众学习,向环境学习,向友党友军学习”的模范,“了解了他们,才能对于工作实事求是”。[1]在这里,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得到界定。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给“实事求是”这一古老的中国格言赋予了新的含义,做出了科学的哲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4]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
1937年7月,为了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写了《实践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3]同时,毛泽东还深刻地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3]这样,毛泽东就把现行《党章》中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提了出来。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最早提出了“思想路线”这一范畴,并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四个方面的内容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创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毛泽东并没有对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做出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也从未把思想路线与实事求是加以联系。从1941年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一直到1982年,在党的各种文献中,“实事求是”一直作为“指导方针”、“活的灵魂”、“口号”、“科学态度”、“学风”、“优良作风”、“党性”、“传统”、“原则”等加以表述,在文字上从来没有把“实事求是”与“思想路线”联系起来过。
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两个凡是”方针的错误推行,拨乱反正的开展遇到了种种阻碍。邓小在1977年7月复出前后,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两个凡是”进行了批评,他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满腔热情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8月19日,他在同文化部负责人谈话时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驳不倒的,我是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的”。[5]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邓小平曾经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思想路线。1982年,邓小平指出:“三中全会确立了或者说重申了党的思想路线。”[6]但实际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概念以及对党的思想路线四句话的概括,最早却是邓小平在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这是邓小平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1980年2月29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6]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依据邓小平的表述,仅在语序上稍作调整,就形成了对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规范性文字。党的十二大以后,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在同来访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谈话中,最早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重要概念,作为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他说:“经过差不多一年的讨论,到一九七八年底我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7]
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新内容,这是邓小平的又一重大历史贡献。针对不少人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仍然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提出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命题。他认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6]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解放思想呢?1980年2月29日,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左”的思潮对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的质疑,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迫切要求给予解答,“不解答这些问题,就会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会影响党的建设发展”。[8]
在此关键时刻,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命题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8]的论断。意即是说,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9]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还应该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2001年8月,江泽民指出:对马克思主义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但“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10]也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与时俱进”应当转变为全党在现代化征程中必须始终保持的一种精神状态。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10]是否达到这种精神状态的衡量尺度,就是要看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是否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也正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10]这就把“与时俱进”与党的思想路线联系起来,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党的十六大将“与时俱进”首次写入了党章,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同作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中央发现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而且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0个方面:一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二是作风飘浮、工作不实;三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四是随心所欲、自搞一套;五是心态浮躁、追名逐利;六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七是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八是贪图享受、奢侈浪费;九是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十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针对上述情况,2004年1月12日,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着重论述了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问题。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务实就是讲求实际。他提出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1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性的发展,凝聚着新形势下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认识,为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了新内容。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
[2]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4.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
[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028.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75.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0.
[8]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340.
[9]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4.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337.
[11]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91/4494620.html
李伟(1968—),男,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研究生,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