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苏芬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当代价值与践行研究刍议
黄苏芬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中国化的典范。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本文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内涵进行深刻解读,对其当代价值深入剖析,对其当代社会的践行可行性给予合理性解释。
共产主义;以人为本;当代价值;践行
众所周知,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将在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预言,尽管还没有在一个国家实现,但是,他所描述的共产主义,却仍是关于社会如何组织的典范。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其实是一种运动,即某种并非停滞的状态,这种运动并没有同历史的某种终结联系在一起,相反,共产主义运动是从现实中活生生的矛盾中产生的。这个运动的使命一方面是结束人类发展的自发阶段;另一方面,为每个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开创了自由和自觉发展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人类真正历史的开端。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内涵作出了极为精辟的概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这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就是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完美结合。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当然离不开个人的奉献,但个人怎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呢?那就是当一个人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时候。而什么时候一个人的创造性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当一个人在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够真正享受创造性劳动的快乐的时候。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创造性的发挥准备了体力和智力的基础,而个人要真正享受创造性劳动的快乐,还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个人找到了自己真心喜欢的事业。这样,个人既有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又有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会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个人怎样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呢?这既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各方面的客观条件,如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咨询、教育、培训的条件等等。个人怎样才能得到自由发展呢?这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为个人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和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样,“社会的高度发展和对人的关心为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又能够进行充满乐趣的创造性劳动,从而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于是就达到了满足个人自我需要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完美统一。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研究由来已久。意大利共产党加大了对葛兰西理论的研究,为“欧洲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陶里亚蒂“结构改革论”和“多中心论”成为“欧洲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直接来源。美国学者斯坦利·穆尔和R·M·塔克认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包含无产阶级共产主义和哲学共产主义两个来源;学者萨缪尔·穆尔认为《共产党宣言》主张实行市场社会主义;詹姆斯·劳勒则表示反对,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六大阶段中的一个新时期。英、美学者比万和哈耶克等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尖锐、彻底地批判。
国内学界对共产主义思想研究在早期受苏联影响,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偏差。到改革开放后成为一种科学社会发展理论,从单纯孤立模式化理解变为深刻整体性研究,强调“人学”视角。从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理论深度稍显不足。改革开放初,研究趋于萧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理论界开始关注,研究的学者也日益增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建设研究的热潮。目前,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研究主要围绕下面几点:第一,将共产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从人的价值实现角度理解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本质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代表人物有卜祥记、毛勒堂、俞可平、吴江等;第二,多维度的研究方向,包括实体境界、形上境界和实践境界;社会制度、理论体系、历史运动的统一;批判、建设、信仰;科学维度、现实维度、哲学维度;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等等;第三,研究的新视角——思想渊源新探索。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体系核心内容,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学习、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理论界和思想界的重要使命。
对于党和政府的工作来说,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归纳为一点就是坚持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设。新时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理解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阶段性,要在全社会深入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大力消除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负面影响,为坚持共产主义信仰提供思想保证;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供理论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要旗帜鲜明地宣传、践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注重对人民群众意识形态的培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对于个人来说,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就是促进自己全面自由的发展,应该努力做到:第一,积极利用现有条件,有意识地全面发展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要求;第二,在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自己的权利,努力使自己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毕竟当前还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尽管国家制定了许多保障公民全面自由发展权利的法律法规,但公民的这些权利经常会遭到人为的侵害,这时,公民应该努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积极利用自己的这些合法权益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第三,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多方面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自己身心的健全发展,并且注意选择自己所真正热爱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职业,这也符合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第四,由于当前历史条件的限制,还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完全自由地选择职业,因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但是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旦做出了选择,都应在劳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发掘、体味劳动的快乐,把劳动转化为快乐的劳动,在快乐的劳动中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这是一个具备共产主义觉悟的人应该达到的思想境界。
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我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就是实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共产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是共产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既全面又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但这个理想的实现却是非常困难而曲折的。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发展既是片面的,也是不自由的。就其片面性来说,原始人类主要发展了体力,但智力却得不到有效发展。这种片面发展又进一步导致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使人类在自然面前非常弱小,处处受到自然的打击、折磨,因而又导致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不自由。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伴随着文字的出现,科学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人类因此有了脑力和体力的较低水平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这时人类在自然面前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自由。但是,每个人又受到了阶级关系、等级制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文明发展的成果只给少数人也就是统治阶级带来了一定的自由,而绝大多数人在社会中则是不自由的。他们是被拥有自由的人所统治、压迫、欺骗的群体。“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机器生产,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2]人类在自然面前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但同时,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要求劳动者从事越来越专业的劳动,劳动者也就被限制在自己越来越狭窄的专业上,使劳动者在工作中越来越片面的发展。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剥夺了劳动者可自由支配的用于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更使劳动者全面发展的愿望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这时的劳动者尽管在人身上是自由的,但在选择职业时却是不自由的。社会所能提供的较少的就业机会和残酷的就业竞争使劳动者根本不可能进行自由选择,因而很难得到自由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的愿望仍然无法实现。这就是工业化初期的状况。
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又为促进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可以代替人从事越来越多的较为简单的劳动。这样,就把人从受限制的单调重复的劳动状态当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劳动者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全面发展自己。而且,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产业越来越发达,所能提供给人的服务也越来越多。这时,个人可以利用充分的自由时间选择更好更多的途径接受教育、进行学习,从而全面拓展自己各方面的潜能,成为一个越来越健全的人,满足自己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而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又能更好地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劳动要求,这样有利于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高度发展需要的统一。同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有了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可以提供给劳动者越来越好的物质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越来越没有顾虑地进行尝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对自己最合适的职业。”[3]而且,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也会以更科学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让劳动者进行越来越自由地选择。而劳动者自由选择的职业,一般说来也是他最喜欢的最适合他自己的职业,同时也是最能激发起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职业。这样,劳动者在劳动中既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物质或精神的贡献,又体味到了劳动的快乐,很自然地会把劳动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从而达到个人自由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统一。
上世纪初,中国从苏俄引进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百年历史就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结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传播、学习、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必然成为中国理论界和思想界的主要历史使命。共产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从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关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为人类揭示了“往何处去”的问题,为人类找到了通往未来社会的一把钥匙。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是关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在中国始终是一个发展着的、实践着的理论,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的成败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因此,重新研究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蔡子烈.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非理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何小勇.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逻辑转换[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周树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3]〔美〕诺曼·莱文.马克思阐释史的九个阶段[N].赵玉兰,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7-07.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AHSK11-12D327);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12YKF20)。
黄苏芬(1982-),女,硕士,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