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及提升策略

2012-08-15 00:43杜德君
关键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

杜德君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110142)

浅析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及提升策略

杜德君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110142)

文章借鉴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的原因,并提出了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提升的主要策略及方法,以便进一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一、引言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都非常重视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目前,国家通过助学贷款资助贫困生上学,各所高校也通过奖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和困难补助等方式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有众多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们是高校中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表生活满意度主要现在自卑、孤独、人际关系差、偏执、焦虑、抑郁等方面。[1]经过调查,笔者发现贫困生在主观幸福感水平和积极情绪体验等方面都低于非贫困生,但是在负性情感上贫困生远远高于非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的表现非常大。[2]借助外部环境中资助体系可以改善贫困生的生活水平,但是这不能消除贫困生内心的恐惧和压力,不能帮助贫困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贫困生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整体偏低。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基于直觉或反省获得的某种或稳定的心理体验,也是人们觉得非常满意的状态,主观幸福感能否反应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取决于他们内心的价值和需求。[3]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能够反应人们的心理状况。但是在研究高校贫困生问题中,没有突出体现这个指标的重要性。文章期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归纳研究,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切实改善我国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质量,促进高校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经济生活的拮据。家庭生活水平的低下,让贫困生们常常无法获得像同龄人那样必要的物质支持,从而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高额学费和生活费所造成的经济压力会让他们经常感受到抑郁的情绪。由于忙于打工补贴生活费用与想要努力学习而又没时间学习之间的矛盾冲突常会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等。而他们的父母们要么缺乏教育引导的知识,要么忙于生计而疏于关注和理解,久而久之使得部分贫困生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发生了扭曲,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敏感、自我封闭、消极等等。所以家庭经济的贫困是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最主要原因。

2.社会支持的缺乏。个体从社会网络或是他人手中获得特定或是一般的支持性资源是社会支持,它对维持个体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从以往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是正相关,越多社会支持,贫困生的积极情绪自然就高,其总体幸福感水平也较高。[4]严重影响到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朋友关系、家庭关系、恋爱关系和室友关系等。但是由于贫困,他们能从家庭中获得的支持很少。同时,在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势利和虚伪,他们能从同学、室友那获得的真诚的支持也不多。虽说有社会、学校的资助,但是这种资助仅仅解决了他们部分的经济需要,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更高的精神需要。这一切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幸福体验。

(二)主观因素

1.不良的个性特征。笔者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改变主观幸福感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它与稳定的人格特征高度相关。正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在贫困生群体中,由于人格特征的不同,主观幸福感水平也不同。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的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会高于性格内向、消极的学生。而敏感、多疑、敌意的贫困生,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较低。[5]

2.较低的自尊心。评价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包括自尊,自尊和主管幸福感水平也是正相关的关系,高自尊的个体对生活的态度比较积极,能够自我相信,自我接纳,自我满意,因而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较高。[6]而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原因,自尊水平较低,因此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低。

3.缺失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不同的贫困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自然不同,其中自我价值感高的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渴望幸福的生活。相反,其中自我价值感低的同学一旦生活中遇到打击和困难,就会自怨自艾,轻视自我,甚至对生活产生厌恶,幸福感水平降低。

4.较弱的人际交往能力。由于贫困生自身生活条件的影响,通常他们害怕与人交际,他们害怕面对质疑,害怕被人嘲笑,他们不善言辞、固执、偏执,但是笔者认为贫困生应该提高交际能力,不能躲在“蜗牛壳里”,因为他们迟早要步入社会,迟早要接触社会,然而以他们目前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不能顺应社会需求的。

三、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提升策略

(一)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

保障提高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不只需要给予物质支持,还需要精神上的指导。高校针对贫困生的具体工作是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从物质角度上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从身心健康上帮助他们健全人格,健康的成长和成才。近几年,我国政府和社会很重视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因此政府也在不断健全、完善社会资助体系,毕竟能够帮助贫困生暂时减轻生活压力是最重要的,贫困生的心理素质问题,需要高校通过长期的帮助和开导才能有效,这方面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学校可以通过媒介手段宣传贫困生在逆境中成才的案例,帮助贫困生抵抗内心的恐惧,以乐观、热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二)培养贫困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提高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核心举措是培养贫困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人们生活客观环境和主观服务感关系密切,为了提升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需要改善他们自身的个性。首先要通过社团各种活动、心理训练、心理教育等手段培养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高校贫困生和普通学生不同,他们因为生活的艰辛,长时间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因而他们遇到困难就会消极对待。所以,为了避免他们消极的心理,建议贫困生积极参与活动组织的活动,多看、多听美好的事物;多微笑,多和有趣的、快乐的人接触;多看自己的成就与优点等。其次要培养贫困生积极的思维方式。要使贫困生们变得快乐,幸福起来,就应该教会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贫困生缺乏自信,不善言辞,自然人际交往的能力较弱,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帮助贫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缓解生活压力,提升主观幸福感。

(三)引导贫困生关爱他人,回馈社会

提高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引导贫困生关爱他人,回馈社会。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和预测因素是自我价值感。高校一直关注采取什么措施能够提升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笔者认为需要让贫困生群体成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尤其是清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当自己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帮助别人、理解别人,人们只有在互惠互利的过程中才能彰显自身的价值。贫困生群体不能因为自身条件不好,就以自我为中心,要懂得关心、照顾他人,赞美、感激他人,积极参与活动组织的各项活动,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1]秦高亭.高校贫困生受助后的负性情感分析及对策[D].郑州:郑州大学,2003.

[2]浦玲.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及实践思考[D].南京:河海大学,2006.

[3]桑海云.优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4).

[4]陆晓莉.高职高专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3).

[5]邓太萍.独立学院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9,(8).

[6]谭雪睛,贾莹莹.高师贫困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2).

杜德君(1972-),女,沈阳化工大学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生主观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幸福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