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2012-08-15 00:43
关键词:塞尔奥斯汀言语

纪 燕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纪 燕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①语言学转向是指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产生语言哲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的影响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作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理论从发展轨迹及主要思想、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及主要功绩和存在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一些梳理。

语言哲学;语言游戏说;言语行为理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哲学的中心课题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转向,终于从本体论、认识论转到了近代的语言论。[1]西方传统哲学中掀起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流派都走上了通向语言的道路,意义问题成为转向之后哲学研究的核心。[2]语言游戏,这个颇具启发性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提出的。他对分析和整理日常语言的用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立了日常语言哲学的研究范式。但遗憾的是由于他的分析不够细致,对那些似是而非的哲学问题仍缺乏解释力。由此,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Austin,J.L)创设了言语行为理论,从会话层面探索语言的种种意义,深刻揭示了人类语言的根本功能,即用词做事、以言取效,阐释了人、语言和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对语言哲学研究的转向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奥斯汀的基础上,塞尔尽可能全面地分析言语行为与语言意义的共生性和规约性,这也正是构成“行事理论”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从思想启蒙,到建构理论雏形,再到理论的诞生乃至逐步发展,言语行为理论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终能够深刻地阐释“人类—语言—世界”三元辩证关系。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轨迹及主要思想、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及主要功绩和存在问题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轨迹及主要思想

针对语言哲学的目的是研究“理想语言”还是“实际语言现象”的争论,维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半叶提出了“语言游戏说”,研究日常语言的功能,即语言及其语言相关活动所构成的整体行为。在《哲学研究》一书中他这样说道:“我们站在光滑的冰面上,那里没有摩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无法行走。我们想走,我们就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3]索绪尔等人确立的“语言”的统治地位被语言游戏说推翻,语言研究转向言语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言语行为理论的思想早在维氏后期的语言哲学观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维氏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他从人类的行为角度诠释人类语言的性质和功能。奥斯汀详细地分类和概括语言的使用方式,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分成三个层次:1.说话行为。语言首先是用来传情达意的;2.施事行为。语言还可以用来完成某种交际目的和意图;3.取效行为。说话人通过语言实现了预期的交际目的和意图。奥斯汀的分类方法使得言语行为理论更加系统、精确,开辟了语言哲学的新领域。奥斯汀“对哲学和语言学的原创性的、永久性的贡献”。[4]

众多学者更为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其中以塞尔的影响最大。他从人类交际的角度研究话语的意义,提出了话语的意向性概念(使用语言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向的行为活动)和言语行为规则(话语的意义是说话者的意向和外在言语行为规则相结合的产物)的重要性。意向性概念合理地解释了话语的表面意义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之间的矛盾,表明语境和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与应用情况简述

言语行为自奥斯汀创立至塞尔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核心。言语行为的本体研究及其应用研究在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Blum- Kulka,House & Kasper对比性地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言语行为。[5]Tsohatzidis探讨言语行为的性质并揭示了“言行”的辩证关系。[6]受言语行为理论的影响转换语法领域中也展开了行事成分分析(或行事成分假设)。[7]国外有学者针对奥斯汀和塞尔的研究探讨英语中的言词用法、意义、言语行为动词和言语行为情态词。AnnaWierzbicka研究英语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将英语中270多个SAVs分类成37组并对其意义及用法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论述,拓展了言语行为理论。[8](P70)Grice指出对意义的阐释(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必然要考虑交际的意图、信念和目的。他详细地研究了会话含义并建立了整一的理论框架。[9]Sweetser认为,任何实际话语不仅仅是对包含某些内容的命题的认识反应,而且是通过该命题的表述来完成某种言语行为。[8](P70)Thornburg &Panther认为言语事件可以被视为一个有结构的行为场景,人们可用一个言语行为来借代另一个言语行为,在塞尔的基础上他们提出间接言语行为可用借代来加以描述。Verschueren区分出一般行为动词和具有施为作用的言语行为动词,对言语行为动词的施为性作了详细的解释。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如何兆熊、段开诚、顾曰国、束定芳、张绍杰等从哲学、认知、语义等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和发展言语行为理论。[10]施事行为理论在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显性施为句表达式的结构和特点在汉语和英语语言体系中的异同,汉语言语行为的实现需要何种条件,汉语句类与言语行为类别有何关系等等。言语行为理论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汉外对比等研究中。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功绩

(一)语言、世界和心智的结合——研究语言哲学的全新思路

1962年《如何以言行事》的出版标志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奥斯汀认为语言就是用以做事或实施具体意愿的言语活动。语言研究的对象应是自然语言,即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中使用的语言。这就解决了传统语言哲学家将语言与事实、语言与世界对立起来,孤立地研究语言的问题。塞尔强调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的密切联系,引入了意向性这一概念,深入界定言语行为就是说话人借助于语言符号实现自己意愿的活动。语言正是通过这种过程成为一种实践活动,并通过心智激发与语境相伴的意义,产生语境效果并创造出新的思想内容。语言、世界和心智在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中结合成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语言因此被赋予了多重功能:传统意义上的传情达意的工具;也是人类特有的表征世界、创造世界的工具;作为一种派生的意向性,是心智加工的产品。

(二)施为句和表述句——对真假二元体系的挑战

传统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大多认为语言是一个与世界相对照的符号系统,其首要的功用是描画世界,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提供有真伪可言的命题。在《如何以言行事》中,奥斯汀提出施事话语的概念,对传统的语言观提出严峻挑战。施为句与表述句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泾渭分明,真假和恰当与否这两个标准被引入施为句的评价中。他说道:“如果像传统语言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对陈述和表述句只从真、假的角度来考虑,而不从任何其它的角度来进行批判,这样做是最危险的,而我们却很容易这样去做。”[11](P56)毋庸置疑,恰当与否这个评价维度使得真假二元体系面临极大的挑战。

塞尔对现代语言哲学的另一个功绩是对行事行为分类标准的研究。塞尔认为必须系统的研究分类标准才能明确的区分各种语言现象或语言使用方式。他完善了行事行为的分类,使其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相对于塞尔,奥斯汀对分类标准阐明得不够详细,维特根斯坦则否认说话方式的分类。

(三)语言力量——一种新的意义观

“语言力量”(force)是奥斯汀在引入“以言行事”这个概念时初次提出的。他说道:“是否有一些词(某一些以言行事行为)具有问句的力量,或者应该被看成是一个估计。我用这种新的意义上的行为的表现来解释一个以言行事行为的表现,即正在说什么的行为的表现相对于说什么的行为的表现,我把这种表现的行为叫做‘以言行事’,并称目前讨论的语言不同类型的功能的术语为‘以言行事力量’。”[11](P100)奥斯汀强调了“意义”和“力量”这两个概念:相对与言语,意义指的是涵义和指称;从语用角度看,一个“以言行事”的行为就是具有力量的话语,这种语言力量能使话语在听话者身上产生某种效果,实现说话人的意愿。语言力量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言语的意义从结合语义层面的“意义”和语用层面的“语力”角度被重新诠释。这种新的意义观体现了奥斯汀独特的哲学智慧,也明晰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联系和区别。

四、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问题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必须关注的问题。

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标准各异且交叉重叠,缺乏系统性。顾曰国指出,奥斯汀首先犯了概念性的错误,没有区分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动词,没有从说话者的动机和意向角度来判断说者是否做了某一取效行为。[12](P11-15)孙淑芳也认为受到奥斯汀将行为等同于效果的影响很多学者对取效行为的理解分歧诸多。[13]言语行为理论重点研究说话人的施事行为,却忽视了必然对言语行为产生影响的多重因素,比如言语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语境知识、社会关系、心理状态、交际策略、说话人的意向和听话人的推理能力等。可以说言语行为理论对取效行为研究不够,奥斯汀也未能有效解释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功能。言语行为恰恰是在实际交往中得以实施,交际行为的成功与否必然会影响取效行为的效果。赵敦华认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重归类,轻比较,分析有余,综合不足。李昌年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分析言语行为方式的形成原因,也未探讨言语行为理论与人类行为模式有怎样的关联。

顾曰国指出,国外学者主要就构成言语行为的条件(充分或必要)、规则和言语行为与会话分析这几个方面提出评判。[12](P11-15)他认为,塞尔混淆了句义界定行为的性质和句义帮助听者确认说者所做的行为。说话者的语言力量不能等同于话语的实际语力。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后期研究有明显的局限性,过于侧重对大脑机制(即心智)而忽略了语言得社会性限制了言语行为理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言语行为的分类上,Verschueren认为,塞尔从心理状态、适配范围和施事目的三个方面对言语行为做出的分类相互交错,而且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来分析更复杂的结构会力不从心,因为言语行为总是以话语成分而不是以完整的话语的形式出现,在结构上局限于句子。Mey认为,奥斯汀和塞尔的研究对象总是局限于特定言语行为的句子,虽然能够有力地论证自己的理论却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无法适应语用语言学的发展。[14](P125,119)Mey同时指出塞尔没有提出为了准确理解话语含义语境条件在不同的言语行为中必须具体化,虽然塞尔充分意识到了语境是解释间接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Levinson认为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分类相对于奥斯汀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他认为其分类是确切的或穷尽的观点仍令人质疑。[15](P20,241,277)

五、结语

如果说语言承载着思维,那么哲学就是关于思维的科学。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不断的创新和突破人们对语言的哲学思考,虽然始终面临着各种批评和挑战,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我们从心灵到世界更加深刻地完整地理解和解释语言。

[1]钱冠连.语用学的哲学渊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

[2]芮燕萍.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哲学意蕴[J].山西大学学报,2009,(9).

[3]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杨玉成.奥斯汀论言和行[J].哲学研究,2004,(1).

[5]Blum - Kulka,House & Kasper,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Ablex.1989.

[6]Tsohatzidis,S.L.ed.,Meanings and prototypes:Studi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Routledge,1990.

[7]〔英〕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8]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9]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10]付习涛.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求索,2004,(6).

[11]Austin,J.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Clarendon Press,Oxford,1962.

[12]顾曰国.John Searle 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J].国外语言学,1994,(3).

[13]孙淑芳.言语行为理论中若干争议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1998,(1).

[14]Mey,J.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 (2nd e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2001.

[15]Levinson,Stephen C.,Pragma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2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1YJA740119)。

纪燕(1979-),女,江苏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塞尔奥斯汀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浅谈点-连式ATP系统在埃塞尔比亚轻轨中的应用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