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表征到社会表征
——论莫斯科维奇对迪尔凯姆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2012-08-15 00:43
关键词:维奇莫斯科集体

张 敏 梁 衡 于 宁

(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从集体表征到社会表征
——论莫斯科维奇对迪尔凯姆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张 敏 梁 衡 于 宁

(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迪尔凯姆认为使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的唯一因素是社会中的个体所共享的“集体表征”。这一思想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产生了深远影响。莫斯科维奇批判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用“社会的”取代原来的“集体的”,即“社会表征”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思考社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表征;集体表征;社会表征

“表征”(Representations)一词最早出现在迪尔凯姆的一篇名为《个体表象和集体表象》的论文中。迪尔凯姆认为使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的唯一因素是社会中的个体所共享的集体表征。即迪尔凯姆认为存在着一个共同意义领域,通过这个共同意义领域,个体之间的竞争得以调节、合作得以协商、愿望得以沟通、秩序得以维持。简而言之,正是通过这个共同意义领域,生活才是多姿多彩并充满着意义的。这一概念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Moscovici,S)的影响尤为深远。在20世纪60年代,莫斯科维奇引人了这一概念,提出社会表征理论。该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界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与社会认同理论、话语分析并列的欧洲社会心理学三大重要研究领域。但是,莫斯科维奇并不完全赞同迪尔凯姆所界定的表征的本质。因此,他在吸取迪尔凯姆关于集体表征概念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即用“社会的”取代原来的“集体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变动,就必须首先理解迪尔凯姆如何应对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以及其对集体表征这个概念的解释。

一、迪尔凯姆表征概念的缘起与内涵

迪尔凯姆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特的社会科学:社会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为这一新生学科划分了自己的领域(至少在方法论上实现了这一目标)。他认为社会学首先必须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一种不属于其它学科研究领域的独特现实。他提出了建立社会学所必须的基础原则,即社会事实的客观实在性。如果除去主体性或偶然性即个体的或心理的解释之外,迪尔凯姆完全了解人类现象的多样性。因此,他勇敢地缩小个体、主体性以及心理方面的作用,以此保证社会学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由此迪尔凯姆认为,必须将个体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区别抽取出来。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迪尔凯姆开始陆续详尽地抽取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个体表征与集体表征之间的不同。

在迪尔凯姆眼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由各种表征构成的。这里表征的概念既是思维、想象、感知的模型又是思维、想象、感知的内容。迪尔凯姆将表征的概念与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之间的区别组合在一起。这样,人们就具有了个体表征与集体表征。他援引集体表征的概念来描述符号的系统,藉此社会逐渐意识到自身。迪尔凯姆将宗教、法律、道德、习俗、政治制度等全部包括在此系统中。它是首要的系统,个体的表征将由此产生。它构成独特的、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现实;它不是任何单独个体心理中的理解而只能是由集体所提供的理解。集体表征优先于个体表征,并且只有当社会将其传递给个体成员时,他们才能获得个体表征。所以,迪尔凯姆在寻求稳定的解释变量时,避免了这些个体的、主观的以及心理的因素而去选择社会。从这点来看,迪尔凯姆为个体与社会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以社会为终点的结果。关于这一点,迪尔凯姆作了如下著名的论述:“于是我们得出如下一条准则: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之中去寻找,而不应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找。另一方面,人们也不难明白,上述这条准则也可像决定社会事实的原因一样,用来决定社会事实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对上述准则作如下补充: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之中去寻找。”[1]

迪尔凯姆在对自杀这种现象的研究中为他所提出的这种准则提供了有力支持。他用非常有吸引力的方式展现了自杀这种原本明显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选择如何与某种社会决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在同一类型的不同社会之间、不同社会类型之间、某一特定社会的不同时代中自杀率会相应发生变化。例如新教徒比天主教徒更有可能去自杀;单身的人比结婚的人具有更大的自杀倾向;和平时期的自杀率要高于战争时期的自杀率。迪尔凯姆认为这些事实证明了心理事实可以用社会事实而不是其它的方法来解释。

二、莫斯科维奇对迪尔凯姆的批判与发展

在迪尔凯姆的这一方法规则和表征的概念中隐含着莫斯科维奇所反对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莫斯科维奇指出这一规则认为在个体的或心理的水平上不可能对社会和文化产生因果关系的影响。社会是自己而不是其它方式产生其自身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社会具有主导甚至是决定的地位。

其次,集体表征作为一种范畴,由于其包含的内容过于宽泛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在其解释社会现象的可能性上亦是如此。而且集体表征在当代社会中更是对社会心理现象置之不理。迪尔凯姆的集体表征被用来指代大量知性形式、科学、宗教及神话的分类,但却未能在细节上提供它们各自可认识的特性。对此,莫斯科维奇指出:“迪尔凯姆的表征概念预设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缓慢的智力发展进程。它是集体的…只要它是植根于共同体之中的,在那里就会被所有的成员共同分享。由于它是公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已经被几代人所共享,因此能够对共同体成员施加压力。这一切对所有的社会情境都是真实的。无论是披上宗教、神话或语言的外衣,其实都是对个体施加影响并且用相同的方式相互强化他们的控制。这样表征与集体是相等的并且与没有其它表征存在的群体相关联。这就导致表征的静态特点与封闭的社会联系在一起。”[2]

迪尔凯姆集体表征的概念严重依赖于对所谓原始或亲和社会的分析。在这样的社会中,共同意义领域是经过严格计划的,并且其界限也是被明确界定的。所以关于应该做什么及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问题,集体表征已经为其准备好了答案,即神话、规范、禁忌等。“不论针对表征存在着哪些相互关系和交换,它本质上都是集体的。群体的每个成员都会发现表征是无需介入并且是预先建立的,这就导致了表征的强制特征;而群体成员只能对其无条件地服从。”[2]

但是伴随当今社会对劳动划分的日益复杂,社会不再像上述社会那样运行,而是有了更加复杂的结构和类别。来自不同社会结构和类别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互动,由此人们生活在多重文化的环境中。而且随着信息和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增多,领土的边界和界限在人们的心目中越来越淡化。这就更加激起了文化与认同之间的对抗。在这种背景下,用一个文化或亚文化所给定的结构框架来回答现存的问题注定是无效的。这正如沃尔夫(Eric Wolf)所说的,一个固定的、单一的及有限的文化概念必将让位于具有流动感和渗透感的文化集合。[3]这意味着不仅个体要对不同文化意识更加开放,而且这种文化集合本身也必须是流动的和可渗透的。因此迪尔凯姆的集体表征已经不能描述当代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了。

最后,对迪尔凯姆在个体和社会领域之间的区分,莫斯科维奇指出:

第一,这种区分建立了一个关于“什么是真实的”的等级。社会领域代表了客观性;心理领域则代表了主观性。社会领域符合这样的本质,即这一领域中的运动是由外在的、非个人的原因、利益、共同规则等决定的。心理领域所要表达的非常明显,这一领域的运动兴起于我们内部。由于运动的不稳定性以及它们产生于经验这一事实,因此他们在社会领域中对运动作了生动的对比。第二,既然所有的行动和决定都服从逻辑模型,都要对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因而社会必定是理性的。相比较而言,心理的则被宣称为非理性的,易于受愿望和情绪促动的。因此逻辑假定通过心理原因不可能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或者说集体统一体的特性不能通过构成它的个体特性来解释。一个世纪以来,这一主张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广泛的胜利。但是这种解释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基本上是错误的。迪尔凯姆概括出一个广泛使用的观点:因此每当一个社会现象直接由心理现象来解释时,我们都可以放心地说,那种解释是错误的。[4]

这种观点对社会心理学来说是一种限制。莫斯科维奇认为:“当社会心理学形成这种区分时,就会阻止其去审视个体、集体与这二者的共同领域之间的关系。而这一点将会使我们摆脱二分的窘境,即那种我们不得不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社会统一体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或者个体全部是由内在的心理属性构成并且对一套外部刺激做出反应。”[[5]

这些就是用“社会的”一词代替“集体的”一词的原因如下:首先,是由于这种事实,即我们正在摒弃个体与集体领域之间的那种旧有的对抗以及这种对抗所包括的内涵;第二,是由于这种竞争,即表征的概念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应该用于表达特定的知识范畴和信仰;第三,将社会表征视为我们现代社会的现象特征以及社会的传统智慧结晶的需要。[6]

莫斯科维奇试图用社会表征的方法确认和识别这种社会的规范性力量与个体的变革和创造的弹性之间固有的紧张。社会表征这个术语目的是描述社会与个体之间的那种紧张所存在、显现、活动的共同领地。它并不是提供一个或偏向于社会或偏向于个体的最终结果或者可以称之为那种最后的因果关系。更确切的说,这种社会表征是要提出社会文化与个体心理之间的一种对称的、辩证的关系。而这种紧张的结果就是这些社会心理现象的产生,因此,要彻底理解这些现象必须在现象背后对这种固有的紧张进行解释。莫斯科维奇把表征视为:“个别性与集体性之间紧张的例证,而这种紧张即是社会心理学的最基本的主题。一旦将个别性与集体性分离,将你的注意力从这两者的冲突上转移开,那么一切将会变得不同:你将自己限于认知心理学或是知识社会学。”[7]

将社会表征表述为社会与个体交汇或存在于其中的共同领地,虽然没有对此详尽阐述,但可以将其视为对该问题的解决。莫斯科维奇曾经使用“双重门”的比喻形容社会表征的特征,即一个门可以通向两个领域:个体领域和社会领域。

三、构建思考社会(thinking society)的心理学理论

在莫斯科维奇对迪尔凯姆集体表征进行批评的同时,也主张一种思考的社会的心理学,在这种思考的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自己去主动地思考、形成和不间断地交流他们自己独特的表征以及他们自己所设定问题的解答。[8]由于社会表征理论假定社会心理现实是社会力量与个体创造性二者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它既不能还原为社会也不能还原为个体。换而言之,社会表征理论假定了文化与个体心理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也即是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相互依赖。

在如何进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面,这些本体论的假设已经隐含地规定了某些结果。具体地说,它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现象以及研究方法。

而莫斯科维奇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应该是前面已经提到的探讨那些和意识形态及沟通有关的议题,探讨其结构、发生以及功能以及对文化历程的探讨。如果我们赞同对该领域的这种描绘,那么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挑战则是使符号现象成为它的核心,而这些符号现象也是所有文化进程的中心。正是通过符号现象,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换得以开展、进行以及嬗变。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形成从主观向客观以及从客观向主观嬗变链条的原理。”[9]这只能意味着社会心理学必须将最重要的归于心灵的内容,而它可以用词语及事物来表达和显示。莫斯科维奇认为没有独立于结构的内容,也没有脱离心理情境与社会设置的认知。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实现社会心理学首先必须致力于提供能够识别、描述这种现象的一般理论,而这些现象等同于从个体、主观、心理要素到社会、客观、文化要素以及从社会、客观、文化要素到个体、主观、心理要素的嬗变。莫斯科维奇追问“如果没有这样的现象,一门科学如何能够希望做出有用的、普遍的、理论性的贡献?”因此他提出:“社会表征或许可以为社会心理学承担这种任务。不只是因为它们处于集体记忆的核心…以及将人们结合在一起,而且由于它们在一般意义上是行动的先决条件。”[9]

社会表征理论试图使社会心理学的探询建立在人类根本状况基础上,也就是社会力量与个体的创造性、弹性之间不可避免的紧张。这一理论确认共同意义的领域并将其作为处理这种紧张的场所。正是在这一领域内个体的创造性得以表达并且发觉意义。与此同时,在这一共同意义领域内通过个体的表达与实践,社会秩序被重构并因此得以维持。也即个体的独特经验在稳定与可预期的共同世界内被组织和理解。莫斯科维奇用社会表征这一术语以更集中的形式表示这种共同意义领域。

定锚于这一本体论立场,社会表征理论主张社会心理学以社会表征现象作为将其统一的基本问题并且在极其错综复杂中趋近它。所以它反对将社会心理现象解释为个体普通心理的副现象,或者将其解释为社会的、文化的、互动的副现象。社会表征理论假定文化与心理的相互依存以及它们的共同发展。

具体来说,这一理论提出将社会表征现象普遍规定为既能够作为个人准则来调节人类行动的克分子层面意义复合体,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客体。不比有支配权的迪尔凯姆集体表征,最好将社会表征理解为只有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特定群体共享其功能的局部或具体的类别。作为意义复合体,社会表征也可以被理解为认知系统运行于其中的一种环境或一个社会文化元系统。

常识理论、信仰范式、观念互动网络等这些意义复合体存在于文化遗产或传统与日常的互动需要之间的紧张地带中。它们既存在于公共领域之中也作为个体的心理现实而存在。表征位于心理与外部这两种现实交互影响的交界,也就是想象与情感区域在群体之中并服从群体规则区域的结合。所以表征的力量不仅来源于这样一种事实,即它们作为心理构念存在于个体内部,而且由于它们是被一群人所拥有、共享及接受。因此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通过从社会到个体以及从个体到社会的嬗变理解共享的社会知识复合体的内容、结构与功能。

四、结语

把“社会表征”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preconceptions)、意象(images)和价值(values)所组成的知识体系”。[10]社会表征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s theory)强调群体的中心性,强调群体影响和沟通个体的意识,强调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通过将其放在历史的、文化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最好的理解和研究,任何社会问题都应该注意到其特殊的社会脉络。[11]简单地说,社会表征就是人们用来对周围的事物、事件以及目标作出反应的一系列定义性的短语或形象,它们是人们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工具。而社会表征理论对个体与社会的诠释的整合与联结,必将导致人们对自身经验的一种更为反思的与动态的理解。

[1]〔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Moscovici,S.Presenting social representations:a conversation.Culture and Psychology,4(3),1998.

[3]Wolf,E.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Berkeley,CA: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1982.

[4]Moscovici,S.The Invention of Society.Cambridge,UK:Polity Press.1993.

[5]Moscovici,S.Notes toward a description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8,1988.

[6]Moscovici,S.The Myth of the Lonely Paradigm:A Rejoinder.Social Research.

[7]Moscovici,S.The Origin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A Response to Michael.New Ideas in Psychology,8(3),1990.

[8]Moscovici,S.Phenomenon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Social Representations.London,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9]Moscovici,S.Notes toward a description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8,1988.

[10]应天煜.浅议社会表象理论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4,(1).

[11]管健.身份污名的建构与社会表征[J].青年研究,2006,(3).

张敏(1973-),女,博士,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维奇莫斯科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大雪袭击莫斯科
维奇的节假日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谁偷吃了树莓
谁偷吃了树莓
车“游”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