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涛
(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223800)
对于二语习得者而言,二语学习经过一定阶段后,都会进入瓶颈期,在此阶段,多数二语习得者的二语习得水平难以提高。语言学家Selinker在1972年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石化或僵化(fossilization),他在1992年又将石化现象重新定义:“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1]石化现象分为暂时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暂时石化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永久性石化则不会改变。
词块又称为预制语块,Altenberg和Granger发现大约70%的自然话语是由预制语块构成的。[2]Wray将词块定义为:“一串预制的连贯或者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它以整体形式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可直接整体提取使用。”[3]Lewis将词块分为四类:(1)聚合词(Polywords);(2)习惯搭配(Collocations);(3)惯用句型(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s);(4)句子框架和引语(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4]
词块在结构上相对完整,内部有相应的语法结构,词块还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扩展为包含其他词的形式,如“It’s kind of you...”可以扩展为加强程度的“It’s really/very/so kind of you...”词块集语法、语义、语境于一体,二语产出中有很高的重现率。心理语言学和构成语法理论都认为,词块在二语产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多学科、多领域的多维视角下,笔者经研究发现,词块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对于SLA中过渡语的暂时石化现象有着积极的抵制作用,可以延缓石化,提高二语习得者的习得水平。
从认知角度出发,人们使用语言并不是仅仅依赖语言的使用规则。记忆在认知强度很高的SLA中起到关键的作用。Bolinger于1975年提到,语言处理对记忆的依赖远比我们以前所想象的更多。Miller研究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就要将语言信息组块化,即将信息构成、综合、再编码,使之成为认知者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词块记忆就符合大脑记忆的基本认知规律。词块的记忆就是使公式化的语块进入记忆,而词块因其相对固定的形式及特定的语用功能,作为整体贮存,那么信息编码的序列就很容易记忆,信息储存量提高了,记忆的广度大大增加。防止SLA中出现石化,首先应该避免的就是目的语的源头出错,从认知角度出发,词块从根本上避免了石化的初始信息错误,词块保证了规范的目的语信息的输入,提供了长久记忆的前提。
信息以组块的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需要提取时,便可轻松产出,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以本族语者为例,在他们的大脑中储存丰富的词块类型,Sinclair认为本族语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是基于“成语原则”选择合适的词语搭配或词块来实现的,即本族语者采用链接策略将大量的词块进行连接,组成话语。二语习得者也遵循这种原则。Mclanghlin B.指出,二语习得者在开始学习时是控制的加工,需要较多的注意力资源来处理信息,随着学习的深入,控制的加工变为自动的加工,不需注意力便可提取。二语习得者一旦获得自动化的技能,它将很难消失。[5]词块的记忆正是习得初阶段的控制加工过程,进入长期记忆后,具备自动加工技能,需二语输出时,词块是可随取随用的现成表达,便可作为整体取出运用。这样的自动化过程出现后,作为整体产出的词块,不可能错误编码,从而避免了石化的发生。
因此,基于认知角度,词块作为公式化、语法化的信息单位确保了目的语信息源的正确输入、简化高效的信息加工以及准确快速的二语产出。词块在SLA过程中,从源头、加工过程、产出避免了石化现象的产生。
SLA过程中,引起石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二语习得者的心理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人遇到困难时,都有躲避的心理,解决困难时都有简化的心理。这样可以维护个人自尊,做到个人价值的自我保护。二语习得者也有这种心理,遇到困难又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形式表达时,就会使用回避和简化的策略。而所谓回避和简化就是采用不正确不标准的表达方式,这是引起石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英语学习者为例,进行输入性学习和输出性表达时,要注意语法规则,如主谓一致、单复数问题、搭配、表意准确、使用恰当等多种问题,面对如此多的运算规则,学习者不愿意承担重构的风险,必定倾向于规则运算次数少的,简单的正确表达。词块就符合二语习得者的这种心理需求。词块本身具有语法规则,表意固定,使用语境也相对固定,掌握一个词块,就可以避免语法、语义、语境等诸多方面的切分带来的疑惑和徘徊,从而减少石化错误的发生。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N.Ellis认为词块是由大脑中作为整体储存并赋予一定意义的一系列单词组成的。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词块作为心理词的一种结构单元,通常被储存或提取。由于词块各个组成部分共现的频率较高,词块间的连接加强,在使用时,这些词块更容易从语言习得者的心理词库中提取出来,实现流畅表达。[6]以“make”为例,动词“make”在英语中是个功能性很强的词,《牛津高阶英汉解词典》(第四版)中给出27个义项,掌握这个词要考虑多种语义,多种语境,十分复杂,在表达时,按规则进行组合、筛选,并不现实。但是,将“make”以词块的形式储存为长期记忆,变为心理词库中永久性词项后,需要提取时,不必思考“make”,根据综合信息就可以快速高效提取正确信息。如表达“到达、成功”、“挣钱”、“为做某事做出牺牲”时,心理词块自动呈现出“make it”、“make money”、“make sacrifice to do sth.”
由此可见,词块从二语习得者避错的心理角度提供了正确的习得倾向,从而避免了因回避和简化而引起的石化现象。词块作为整体存储在心理词库中,具有自发性、同时性,不受规则配置控制约束而产出话语,避免了在表达时修改、创造规则组合而引起的石化,从而实现流利表达。
人是社会性动物,二语习得者也希望能通过目的语来满足理解文化、心理、实现交际等社会情感。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表达时往往根据规则组成话语,这些表达与目的语差距较大,石化现象的发生难以避免,如“洋泾浜”英语。石化错误一旦出现,必然拉大二语习得者与目的语之间的心理和现实距离,学习者因担心表达、交际失败,从而减少二语输出,影响习得水平,石化现象加剧。上文已提到本族语者交流时都是以词块为单位进行流利表达的,因而二语学习者以词块为单位使用目的语时,选用的是相对固定的公式化的语言,不至于选词不当,从而减轻交际压力,增强交际信心,节省交际时间,提高交际效率。
词块除了具有内部的语法结构外,本身也体现出丰富的语意和文化。掌握了这些词块,也就了解了词块背后所蕴含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生活,学习者能进一步融入目的语环境,缩小与目的语的社会心理距离,从而避免因文化误解而产生的石化错误。词块中委婉语的使用更可以缓和气氛,促进交流和理解。根据交际语境、交际对象选取适合的语块可以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语用能力,提高交际的得体性。[7]
对二语习得者而言,词块的使用可以缓解焦虑,减少石化错误,满足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了解,进行顺利交际等社会情感需求。
人的大脑短时记忆的储存能力有限,词块的心理操纵机制大大减少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单位的数量,并增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8]因此,词块能将二语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块,减少大脑储存负担,提高储存总量。Newell认为,组块是人类认知贯彻始终的原则,一个组块是一个记忆组织的单位,它把记忆中已形成的一套组块融合为一个更大的单位。这样,大脑可以用最小的出来代价来使用具有现成语言序列的词块,可以避免石化错误而自如使用这些词块。
神经生物学家们经研究发现,习得外语的神经机制与习得本族语的神经机制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这表示不同的语言就会调用大脑中不同的神经机制。二语习得者在SLA过程中会调用习得母语的神经机制,而无法激活目的语的语言心理结构,故而导致中介语石化。[9]词块以组块化的信息进入大脑后,由于其本身具有目的语的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无需调用母语神经机制进行重组使用,直接激活词块所在的目的语的心理结构,从而正确使用二语词块。故词块可以减少SLA过程中母语神经机制的参与,从而减少石化现象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跨学科的多维视角下,经研究发现,词块对于克服SLA过程中的石化现象有明显的优势。认知角度上,词块保证了目的语信息源的整体输入、高效的信息加工及准确快速的二语产出。心理学上,词块为二语习得者提供了正确的习得倾向,避免了因回避和简化而引起的石化错误,并且为心理词库提供了大量的永久性词项,利于二语不受规则约束而自发产出。社会学上,词块能满足二语习得者的文化交融动机,缩小习得者与目的语的社会心理距离,减少石化,促进理解、顺利交际。生物学上,词块的使用减少了大脑的处理代价,降低了母语神经机制的参与程度,激活了目的语心理结构,确保了目的语的地道输出。因而,全面科学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二语习得者了解并使用词块,以降低石化错误,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提高语言输出的自动化程度。
[1] 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2.
[2] Altenberg,B.&Granger,S.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Make”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tudent writing[J]. Applied Linguistics,2001(2):173-194.
[3] 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9.
[4] 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89-94.
[5] Mclanghlin,B.Restructur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113-128.
[6] 陈万会.词块的心理现实性及其特征[J].外语学刊,2008(6):61.
[7] 王立非,张大风.国外二语预制语块习得研究的方法进展与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20.
[8] 吴华佳,刘绍龙.预制语块在翻译过程中的效应优势及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2011,15(5):117.
[9] 杨连瑞,刘汝山.第二语言习得石化现象的发生学研究[J].中国外语,2006,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