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竞争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2-08-15 00:49陈红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陈红军

有限竞争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红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教育主客体间的较量与竞争。这一竞争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冲突与调适、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现代转换等多个维度充分展开。但这一竞争只有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条件的进行。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限竞争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理论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持续升温。一方面体现了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难题。诸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和教育方式与当代大学生时代理论诉求之间的冲突,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彰显与大学生实际生活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矛盾,全球化冲击下民族精神离场的威胁等等。要正确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教育主体应在充分认识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前提下,引入有限竞争的原则,开展契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竞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竞争原指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为争取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相互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不仅在社会经济领域,而且日益成为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机制。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竞争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存在方式。适度、适当的竞争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形成良性竞争态势,也是和谐社会的价值所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离不开竞争意识的深入人心。

第一,竞争是教育的本意。古往今来,对教育一词的解释多种多样。我国古代典籍中,很多时候教与育是分开的。“教”有教育、教导、告诉、教练、政教等意(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司马迁:“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韩愈:“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孔子:“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商鞅:“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育”有生育、抚养、培养、生长等义。 《易·渐》:“妇孕不育,失其道也。 ”《诗·小雅·蓼莪》:“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汉匡衡《祷高祖孝文孝武庙文》:“思育休烈,以章祖宗之盛功。”《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指教育即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一种积极影响和教化,通过自身的良好品行来达到引导下一代行善的目标。《中庸》又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顺从和发扬本性称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做“教”。修道即为教育。

国外诸多著名思想家对教育的定义有过阐述。苏格拉底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亚理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以为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来世生活作准备的一种活动;法国教育家涂尔干强调 “教育是成人对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美国教育家杜威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等等。

由上可见,对教育的种种解释都包含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传授、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智力体力的开发。这一切都是教育主客体在一定时空范围下的竞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理所当然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不断同各种错误思想、观念作斗争,同不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作斗争,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难题作斗争。

第二,当代社会的新特点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竞争属性。随着国际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环境的多维性、复杂性、多变性、开放性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基本事实。

首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开放。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历史上那种以政治的意识形态划线的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的封闭状态已被“对话、交流和合作”的开放状态所取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同时,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的侵蚀、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各种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冲突与斗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逐步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以及个性化,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先进媒介的使用,使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及时性打破了文化、信仰、意识形态的种种限制,使得全球交流与即时信息交换触手可得。同时,学生在真假难辨的网络世界里思想和行为变的混乱,网络的匿名制又催生了学生的不负责任和过度依赖。西方强势文化地位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网络渗透开始的。超大容量的信息网络与超低容量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正在成正比上升。

再次,社会环境的多变性、复杂化,部分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社会环境绝对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形容,也绝对不是教科书里提到的那样非此即彼。居高不下的离婚率让很多大学生从小就生长在单亲环境下,拜金主义让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娱乐圈、官场、学术界的各种假恶丑事件让学生变得更加势利与现实。学生的思想在各种社会风气和思潮中激烈碰撞,思想日趋复杂,许多想法让人甚是担忧。

二、竞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个维度充分展开

竞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几乎与人类产生和发展是同步的。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竞争在话语体系的冲突与调适、教育方式与效能的矛盾与调和等多个维度充分展开。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冲突与调适。话语权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主客体之间地位的不平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在教育者身上,导致教师话语霸权、师生话语权失衡、学生话语权缺失等现象。学生在长期得不到平等交流的前提下,失去了对教育者的心理认同,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年龄、阅历、知识结构、学识涵养、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实践目标普遍存在差异,教育者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受教育者会紧紧追随教育者的话语体系。教育者的话语和受教育者的话语始终存在差异,这是由主体的多样性、主体特征的差异性、事物的多变性多决定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正视主客体间话语体系的冲突,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受教育者当做真正的平等对话主体来看待,给以平等的话语权,从而实现话语对抗的有效调和,最终达到教育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既要承担传授知识的一般性教育的功能,同时还承载着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一般性知识传播与主导意识形态灌输如何融合共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合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其他教育话语最根本区别。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立良性的话语沟通与交流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专业学科话语、社会话语、网络话语、学生群体话语之间的共生与竞争,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优越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二,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现代转换。全面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缺陷。首先,线性思维模式影响教育主客体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线性思维模式容易将多元问题一元化,把复杂问题归结为一个简单问题并想当然地提出解决方案。其结果是用一维直线思维来处理问题,使之成为具有非此即彼答案,致使处理问题的简单化。其次,教育内容的平面式疏离于新时期大学生的理论诉求。单纯依靠教科书和教育者的既得经验,不能契合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也不能贴近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心理和精神的基本诉求,致使教育内容十分苍白,主客体间难以产生共鸣。再次,教育关系的单向性,教育形式的灌输式难以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依然固守过去信息霸权时代养成的“把关人”的角色,企图通过“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方式达到教育现代大学生的目的。最后,精神资源的随意堆砌无法形成影响场力。当前社会领域、自然领域、思维领域正在逐步走向复杂化与交融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注重对显性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多元开放,致使教育资源老化,方法陈旧,教育实效性差等后果。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现代模式转换,应在明确传统模式局限性的前提下力求突破。实现思维模式的非线性转换,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为己所用,尽量避免在做人的工作上简单地用是或是不是的判断。注重主体互动以及主体与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群体意识与团队精神,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理解当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的烦恼与不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调适功能,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突破传统时空观念,确立面向未来、心理、生态、虚拟领域的压缩时空与效率观念,开发资源涌现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与不适,解决起来必须依靠竞争。可以说,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竞争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有限竞争

竞争有完全自由条件下的纯粹竞争。在这种状态下,资源自由流动,产品同质,竞争双方拥有完全相同的信息。竞争还有一种形式即在一定条件限制范围内的竞争,这一类竞争在资源配置,信息对等,竞争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哪种意义上讲就属于后一种竞争形势。教育主客体间的竞争是常态,但在意识形态的主导,教育目标的确定性等方面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第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容动摇。在大家的不断争议声中,全球化的趋势越演越烈。不管是否准备就绪,作为现代化的一种展现方式和历史形式,全球化浪潮在多个层面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交汇与碰撞,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推动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众声喧哗”的多元文化格局,势必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一些不良思想披着光亮的外衣乘虚而入,意思形态的斗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始终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既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需要,也是这一学科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并且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肩负的重大社会职能与政治职能直接相关联的。“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语言,数百万人用它来表达他们对一个更公正的社会的期望。”[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理应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既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脉相承,也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武器。这一主导地位是不允许竞争的。

第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能改变。培育什么样的人,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目标也由此而决定[2]。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内涵一直未变,也不允许有变。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为《新华月报》创刊号题词中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全国国民的公德。”这一目标也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人才培育的目标之一。在1985年3月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思想,并指出“四有”新人的培养,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进行。江泽民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他勉励当代大学生要做到“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胡锦涛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上说:“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他对全体青年学生提出了“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三点希望,成为新时期青年学子行动的指南。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3]这一奋斗目标的确定,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凝聚人心,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目标和任务是不允许改变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竞争与否,竞争的展开程度,都应在遵循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的前提下,以是否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衡量标准。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的系统教育的竞争,我们尽可能地深入展开。反之,一切违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竞争,就必须坚决地制止。

[1]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宏维,郑永廷,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G641

A

1673-1999(2012)02-0160-03

陈红军(1977-),湖南衡阳人,星海音乐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博士研究生。

2011-11-10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