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慧,谢兴伟
(北京交通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医院,北京 100044)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我国从2000年起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剧了老龄化城市的分布不均,出现大量空巢家庭。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民政部门把推行居家养老作为工作的重心,使居家养老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
医疗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全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病患病率为74.8%。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1],如高血压、脑溢血、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特别是老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患者。他们虽然有病在身,寿命却可能很长,这些疾病治疗后主要依赖于长期的照料护理、临终关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各个社区中专业医疗机构,在承担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服务方面有着专业性和可及性等优势,具有贴近居民、就近就医、防治结合、综合服务的特点,是积极主动的服务模式。截至2008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己有2.4万个[2],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医疗服务的首选。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群众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家庭出诊、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而在政府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还应当积极与现行居家养老政策相结合,寻找适合居家养老模式的服务方式,发挥更多作用以满足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要,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针对一些城市为老年人发放居家养老的服务券,民政部门可以考虑在原有使用范围的基础上扩展服务券的功能,充分利用好社区卫生服务这一资源,把一些保健性质的医疗服务内容,如养生保健、中医养生、租用轮椅、足疗等纳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使用范畴,这样就可以解决一些老年人需要的特殊自费医疗服务项目,方便老年人在社区就诊,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服务优势。
北京市老龄委对老年人护理需求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60岁以上老人平均需要护理的比例为9.9%,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中有1/3需要护理。老年人所需要的人均护理天数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人年人均需要护理28.3 d,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平均每年需要护理102 d,意味着高龄老人一年中近1/3的时间需要有人护理[3]。如此庞大的老年护理需求仅依靠目前社区护士是无法满足的。
2002年2月1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该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但是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职业准入制度,从而影响了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建设。2011年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管理的通知》[4],对养老服务机构中护理员管理作了明确规定。但是,对社区中大量的居家养老护理需求如何满足未作相关解释。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设居家养老护理员岗位,把已经从业的护理员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聘用制职工,受机构领导、培训和管理,给予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受到专业的培训和管理,保持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把老年人分为生活能够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3种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项目。对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主要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健康讲座、免费咨询,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5];建立社区康复室,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等活动;与居民订立契约式健康保健合同,提供电话咨询服务[6]。对半自理老年人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服务,并定期上门巡诊,及时处理发现的健康问题;对照顾老年人的家政人员则进行专业的护理指导培训。对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除了建立家庭病床和定期巡诊外,上门进行心电图、血糖检查等,对于必须到医院才能进行的检查项目也可以考虑用社区医疗服务车上门接送等特殊服务,同时培训家政从业人员掌握常用护理常识和技能。
在服务形式上,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将目前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团队由“一医一护一防”的形式组合发展为“一医一工”或“一医一护”、“一防一护”等多种形式,这样既可以满足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又缓解了医务人员紧缺与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家庭可以将居家保姆转变为走访式“医疗保姆”,也解决了家庭为聘用保姆提供食宿等负担。对于需要专业的医疗服务(如输液、打针等)的老年人,可以由社区护士承担护理工作;对于仅需要简单医疗护理(如换药、术后护理等)的老年人,可以由护理员来完成。
对空巢老人可实行分片包干,由指定人员定期电话联系、上门随访,老人有医疗问题也可以直接打电话找医务人员。平时注意老年人的情况,如晚上散步时注意观察老人家中的灯是否亮了,如果很晚还没有亮,就要引起重视,到家中看一看,是否有意外发生等。
目前实行的居家养老券购买餐饮服务普遍受到老年人欢迎,但是笔者在走访老年人的过程中,也听到有不少老年人对饭菜口味和营养方面提出了意见。比如有的过于油腻或过于清淡,有的食品加工粗糙,不易咀嚼、消化。老年人大多数都有慢性病,饭菜口味要求淡一些,减少盐分、糖和味精等的摄入。社区医疗机构的防保医师可以引导餐饮机构在加工制作食物时应尽量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为他们提供经济、健康的餐饮服务,把老年饭桌办得更受欢迎。与物业、家政等部门合作,对家政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定期举办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班[7],使老年人在家能够享受到科学、专业的护理。
[1]郭平,陈刚.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R].中央编办发〔2006〕96号.
[3]黄成礼.北京市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5,4:28-30
[4]关于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管理的通知[R].2011年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京民福发〔2011〕489号.
[5]涂月英,刘睿.护理专业人员介入居家养老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4):70-71.
[6]郭莎.居家养老与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15(2):17.
[7]倪卫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途径和方法[J].社区卫生保健,2007,6(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