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琳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20多年来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加快我国教育改革,培养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国际型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外合作办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到2010年,我国各类合作办学项目已达到120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美大学与美国库克大学是福建省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九年来,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美方合作院校的一致好评,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合作办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下结合该项目开展九年来笔者自身的教学管理经验和体会,对中外合作办学问题进行探讨。
从现有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和学科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管理、经济及信息技术等实用性专业,这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但也反映了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短期性。这些专业人才虽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的需要,但普通高校基本都有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看中这些专业投资少,见效快,就业率高,高收益,都一窝蜂而上。也导致专业设置过于集中,缺乏特色,重复建设,造成办学资源的浪费。
从中外合作项目的课程设置看英语课程在计划中占了相当大比重。学生除了修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大学英语课程,还需要学习多门英语强化课程。教学计划将此类课程开设在前两个学年,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公共课和综合素质课程,造成学生在入学之后课程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在学生进入第三学年之后,不再继续学习英语课程,部分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面对大量专业课程以及外方课程的压力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语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中方课程与外方课程的衔接问题。中方课程的专业基础课都在第2学年开设,此时外方课程也同时开设,学生还未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就同时学习难度更深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的理解和吸收上,学生肯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师资上存在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师资结构相对复杂,人员流动性较大,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师资结构相对复杂,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往往既有中方教师又有外教,中方教师除了本院的专业基础课教师,还有外院聘请的专业核心课教师。本院只有专业基础教研室,师资基础比较薄弱,授课的教师中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比重大,他们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教学经验和能力都有待提高。专业课教师主要是采取外聘,这些教师本身在其他学院就承担课程,同时承担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导致他们工作量加大,不能很好的备课,大部分中外合作项目开设课程与单学位一致,许多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都一样,并没有重新备课。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中,为了与外教的授课更好的衔接,在教学计划中有不少的课程需要采取双语教学,但双语教学刚刚起步,外语表达流利、专业基础扎实的优秀教师不多[1]。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迅速膨胀,外籍教师需求量增大,有关院校在师资引进方面,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引进教师考察机制,公开招聘的外教有些甚至不具备从教资格,只是在相关领域工作过。人员流动性大,主要指外籍教师流动性大,既有长期聘请的外教任课,也有短期聘请来上某一门课程,既有一门课程始终由一个外教讲授的又有一门课程不同学期却由不同教师讲授的。甚至存在同一个外教上多个年级,承担不同的课程教学,教学任务相当繁重。
中外合作办学特点要求教学管理者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须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外语交流,沟通协调能力,处理外教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现实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常和其他专业共同管理,没有专人管理,或者仅仅一个管理者直接处理合作项目事宜。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许多教学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中外合作办学教务管理知识的培训,缺乏高校教育管理知识,尤其是跨国合作办学的管理知识,且终日忙于事务,缺少业务学习和培训机会,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内行的管理人员是又一个影响合作办学质量的因素。
教学质量始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教学管理是否有成效,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至关重要。家长对孩子投入了高额的学费,部分学生想通过学习继续到国外深造,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期望值高,对教师的要求也高。学院也非常重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的监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监控体系大都与普通专业相同。教学质量监督的对象大多为中方教师,对外方教师的监督较少。
高校教学中,评估体系作为一种质量管理的工具,具有审核监督,激励的功能,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起步晚,办学时间短,很多院校仍采用本科教学评估的一套标准,这套标准对合作办学未必可行,没有体现合作办学的特色和国际性,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国际普遍认可的完整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这使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目前绝大部分中外合作的专业都集中国内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比如管理类会计、工商管理专业,信息类计算机专业,经济类的国际贸易专业。这些专业在普通高校中已经占很大比例,而国内急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却很少。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从实际情况着眼,根据学院办学资源和师资情况,设置应用型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弥补人才缺口。要由培养单一型专业人才向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开拓型、国际型人才转变。
合理的课程设置包含课程内容及课程的开设顺序。为改善课程设置,完善知识体系,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建议将英语的部分课程分配到第三学年,将部分专业基础课适当分配到第一个学年,从而使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上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本功,也要注重实践操作,应加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要多开学术讲座,增加校企合作,学校多安排学生到跨国企业实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型应用人才为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国际化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具有国际视角和跨文化视野的师资队伍作保障。为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学水平,学校要定期有计划地选拔中方教师到国外合作大学进修学习交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其次在引进外籍教师时,仔细审查外聘教师的学历,要严格考察外籍教师的任课资质和水平,还要认真做好外教的上岗培训工作,让外教走上讲台前先了解中国教育的国情,了解合作办学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课程安排,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
学院根据不同课程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合理配置师资。专业教学中,任用专业知识扎实并擅长全英文教学的海归人员讲授基础性强课程;在语言方面由中方教师讲授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课,以便大一学生能较好强化语言,提高英语综合水平,同时由外教讲授英语写作、交际、口语等课程,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纯正的口音和语感。
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增加中外双方教师的交流与探讨,组织安排中外双方教师进行互相听课、评课,每位外教能配备一名中方专业课老师作为联系人,除了帮助外教及时解决一些工作中的困难,也可以使中方教师对外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进而加快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管理人员水平也直接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这也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学水平和高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为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准,有效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培训,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教务管理方面专业技能的培训等。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了解中外合作办学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学习所管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模式、内容等各项合同条款,有的放矢地管理教学。第三,教学管理人员提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熟练掌握教务系统,加强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培训。
一是建立专家组进行监督,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专家、教研室主任、学科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教学督导组,不定期到课堂听课,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意见及整改建议。二是合作方对中方学院的定期访问,期间通过听取中方教学领导汇报、与师生座谈、随堂听课和抽查作业及成绩等方式,检查和监督学院的教学管理质量。三是建立学生评议制。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对中外教师上课的意见以及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期末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教师进行教学测评,教师的测评成绩反映出教师水平的高低。
在中外合作教学中,采用更为合理的成绩评估,在全校率先进行了考试改革。学生最后的成绩包括平时的考勤、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课堂发言、课外作业、小测验、期末考试等,这样就避免凭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更全面的考察了学生的学习能力[2]。二是确定奖罚机制,每学期末结合平时专家听课的情况和期末学生对教师测评结果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水平高,学生口碑好的教师给予评优奖励,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中外教师进行整改,如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进行解聘,从而保证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多年来通过不断摸索,开拓了合作办学的新思路,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水平,使中外合作办学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培养出更多国际型应用人才。
[1]于松.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浅谈[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
[2]李振红.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