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张素萍
(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江苏 扬州 225200)
寓言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及那珍珠般闪光的深刻哲理,展示了这种特殊文体的独有魅力。然而,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恐怕这些问题正是造成教学“瓶颈”的原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认真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有如下思考。
寓言故事中一个个生动的角色让人发笑,引人深思,《揠苗助长》中的拔苗人、《掩耳盗铃》中偷盗者……他们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教学中,要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等表现手法,再现寓言生动的情境,让儿童充分地感受寓言形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以运用动画课件、简笔画、剪贴画等,与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相结合,把儿童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例如,教学寓言《狐狸和乌鸦》,学生读懂课文后,即可边描述边贴上大肉、树窝、狐狸和乌鸦这些道具,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在学生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时,再接着叙说:“这一天,乌鸦叼着一片肉,准备给它的孩子吃,结果却被狐狸吃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展开了,一下子把故事的结果推出来,学生势必要思考:乌鸦站在高高的树上,嘴里的肉怎么会被地上的狐狸吃掉呢?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狐狸是怎么设下一个又一个的圈套的,而乌鸦的防线又是怎样被攻破的?促使学生带着关注乌鸦、同情乌鸦又不得不批评乌鸦的情感阅读故事,这就促使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多角度的思考。
2.扮演角色,加深体验。在学生进入课文描写或课堂创设的情境后,扮演角色,能有效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使其增强体验,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如在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在小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后,在利用多媒体播放狐狸和乌鸦的动画的同时,让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创设寓言故事情境,鼓励学生在表演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再评价表演情况。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复述故事”这一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为寓言故事简洁易于小学生朗读和记忆,所以在学完寓言故事后还可以进行复述故事或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要强调交代清楚,声音要洪亮、语言要清楚、语速要适当、语调要优美、语态自然大方,教师可作示范。
艺术形象是寓言的躯体,道德教训是寓言的灵魂。寓言教学要想办法让学生理解它的深刻内涵,换句话说,就是要懂得寓意。我们在进行寓言教学时,往往会将关注点过于聚焦在寓意本身上,而忽视揭示寓意的过程性,忽视“形象”树立的过程。
《扁鹊治病》一课,有两个人物形象——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形象应该树立起来,并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身上获得启迪,从而理解寓意。一位教师对名医“扁鹊”这一形象的体会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出示一组四字成语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理解:
妙手回春救死扶伤药到病除
起死回生望闻问切医德高尚
生:我从第2自然段中知道的。我从“皮肤上有点小病”连小病也能发现,从中看出他是名医的。
生:我从第3自然段中知道的。“过了十来天,他又来拜见”看出他很高尚。
生:我从第4自然段中知道的。这时的病已经到肠胃了,他劝蔡桓公快治病。可以看出他是名医。
生:我从第5自然段中扁鹊的解答中知道的。他说——(生读文)
师:是呀,不同的阶段都有方法,不愧是名医。能对症下药呀!
反思:
教学即便到了最后,扁鹊的形象也没有立体地树立起来,只是零零星星的印象,没有从整体上了解和认识人物形象,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教学设计,造成学生的头脑中只能留下一些“碎片”。教学设计没有遵循整体性原则,缺乏“整体性”的考虑,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每个学生只是从“一孔”之中“窥人”,所得不会是整体的。如果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中描写扁鹊的句子集中出示: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扁鹊?
试想,学生联前想后,通过分析扁鹊的一系列的行为、语言,人物的形象还会是“碎片式”的吗?很显然,学生就容易从“一次又一次”的拜见中——“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来天”“拜见”等词语中,体会到的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高尚医德的体现;从“站了一会儿”“老远”“只看了几眼”和蔡桓公果然不幸被言中等内容中,可体会到扁鹊望闻问切的功力之深厚,真不愧是——神医呀。
虽然学生同样是从这些语句中体会扁鹊,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却不同。这个不同在于——后者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要联前想后地读书,要比较着读书,从一个人的一系列的行为举止中了解一个人物,分析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物形象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对比分析得出的,而不是教师一点一点地牵引着理解到的。
在寓言教学中,有的教师生怕学生难“明理”,很少给学生自己判断推理的机会;更怕学生想远了收不回来,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刚一出格,就立即制止,结果学生的思考唯老师所想是瞻,养成直线的、单一的思维模式。有次听一位教师上《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时,有个学生说,地球本是圆的,那个驾车人一直往前,就能到达目的地,完成环球旅行。其他学生都大笑起来,盯着老师等判断,这位教师的应变能力很强,认为这是开拓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好机会,于是表扬这位同学敢想、会想,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一下由“要我想”变成“我要想”,他们的想、说都比以往放得开。《买椟还珠》的寓意是,比喻把没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却把贵重的东西丢掉的行为。作为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这点是很容易的。下面将我这堂课的课堂实录后部分摘要如下:师:我们已经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寓意,现在我们来想想这个问题,装珠子的盒子有没有价值?
生:也有价值,它是“用名贵的有香味的木料做成的”,并且“装饰得十分美观”。师:那为什么说“把没价值的东西留下来”了?
生:这是因为和宝珠相比显得没价值了。
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生: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要通过比较才能知道。
师:我们再想想,如果这个郑人从艺术的角度看,认为这个人工做的盒子的价值超过了那个天然的宝珠,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没有道理,因为“宝珠比盒子贵许多倍”,宝珠值钱得多。
生:我认为有道理,因为从艺术上看,人创造的艺术品比宝珠更有价值。
师:两个同学都说得好像有理,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比较的标准不同。一个从值多少钱的标准说的,一个从艺术的标准说的。
这个教例,虽然对有些缺少这种训练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了点,但我们可以肯定,它注重学生的多向、逆向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优秀的文本存在很大的张力空间,存在很多的“留白点”,巧妙利用寓言中的“留白”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课文创设的情境之中,还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乌鸦和狐狸》一课时,抓住课文中的“留白点”,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抓住第一次狐狸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引导学生联系狐狸的表情“眼珠一转”,让学生想象狐狸心里是怎么想的,乌鸦听了心里会怎么想。第二次狐狸对乌鸦说:“你的孩子好吗?”第三次狐狸吹捧、奉承乌鸦,狐狸和乌鸦的心理变化都是很好的“留白点”,利用好留白使学生在想象中拓宽思维,提高表达能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寓言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解读教材、理解教材,利用其文体特征,以文本解读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树立高尚的价值情操,这样,语文课堂才能营造人文的学习氛围,创造探索的学习空间,学生才会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3]陈宝铝.拓展须有度,链接应有界[J].小学语文教学,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