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教学,让课堂风生水起——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预习”的实践与思考

2012-08-15 00:42罗玉娟
文教资料 2012年14期
关键词:零起点学情课外

罗玉娟

(绍兴县柯桥小学,浙江 绍兴 312000)

预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传统的预习一般都安排在课外,由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预先自学新课,为课堂上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作好铺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也不例外,总是让学生课外预习。为了学生更方便更有效地预习,我总会在学期初认真思考预习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根据学段和学情,归纳出“标一标、划一划、读一读、写一写”的“预习四步法”,并添加了“问一问、查一查”的“预习六步法”等,一一讲明,还让学生记在语文书首页上,甚至发放《告家长书》,让家长督促预习。可以说是考虑得很充分,指导得极细致。但是,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一是学生预习走过场。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自控能力差,不同的学习认识和态度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预习过程和效果。少数习惯好的优秀生能自觉运用预习方法,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目标预习。一些中等生因缺少恒心,坚持一段时间后开始丢三落四,只做一些书面预习作业。完成“问一问”这个作业时,有些学生总是应付性地提几个问题:如“百发百中”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为什么是《纪昌学射》,而不是《纪昌学箭》?......至于“查一查”的作业,不少学生就借口不能上网而形同虚设。而一些学习态度和能力上有问题的学生,更没耐心一丝不苟地预习,就连课文都不愿多读几遍。课堂上抽读时,读不通句子。所以,这样的预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一种形式,因为少了实实在在的朗读、端端正正的抄写、安安静静的思考。他们既没有为课堂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又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更谈不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是教师学情难把握。因预习的态度不同,学生提前阅读的结果大相径庭。教师难以把握各类学生的学情,很难进行课堂教学起点的目标调控。在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时,总是发现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读不到位,只得在课堂上再花些时间重新阅读。这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是在重复预习的过程。他们就会产生无聊厌烦的情绪,于是还未深读,就已经没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样的课堂结构松散,淡而无味,没有学习的激情,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上课的热情和兴趣就会荡然无存,教学质量从何而来?

基于现状,本学期,我尝试把预习纳入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实行“零起点”教学。大半个学期下来,我觉得课内预习确实比课外预习成效显著,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内预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人人动起来。

把预习放在课内,由于第一次接触文接触文本,每个学生都怀有新鲜感,都想知道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因此都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们或自由地读课文,或认真地划词语,或悄悄地查字典......大家各干各的事,沉浸在浓浓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如果教师在预习之前,通过谈话、设问、朗诵等创设情境,巧妙引入新课,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新课的欲望。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先播放了几个战争带来灾难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说一两句此刻心里最想说的话。有的学生动情地说:“战争,你太残酷了!你毁了多少美好的家园!”有的说:“战争,你太可恨了!你让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我相机引入:“同学们,有一个中国孩子也非常痛恨战争,想听听他的呼声吗?请打开课本,读读课文,倾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此时,让学生打开课本初读课文,学生已是迫不及待。同学们立刻全神贯注地读起课文来,就连那几个爱偷懒的学生也不知不觉中被良好的氛围感染,情不自禁地学了起来。那时,我再适时地加以引导和鼓励,更起到推动作用,学生们学得更投入了,人人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这样,预习就成了一种内在的需要,兴趣就变成了乐趣,变成了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课内预习,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预习更高效。

从新课的导入到预习的指导,从细微的点拨到及时的激励,学生的预习在教师的直接引领下进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执教《花的勇气》时,巡视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有两句话读不通。之后,我马上出示这两个句子:

(1)“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2)“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先让不太会读的学生读,然后让朗读优秀的“小老师”示范读,再全班带读。两三分钟的朗读指导后,人人都会读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一般情况下,通过10多分钟的自主学习,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能质疑问难。即便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少了“孤军作战”的烦恼,大都能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较顺利地完成预习,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为在课内预习时,遇到困难,可以直接问老师,可以同桌互助,也可以小组合作讨论。我通常在学生初读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效果。一个个轮读生字和课文,其余学生当小老师,仔细倾听,并及时指正,再一起解难,教师则在一旁参与指导。一段时间下来,效果较明显,不但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课内预习,有助于教师把握学情,捕捉生成,使课堂更精彩。

课内预习和课前预习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可以走到每一位学生的身边,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全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根据学情,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难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坚决不教;学生小组合作能解决的,教师只做好引领;大家都无法学懂的,教师再作进一步的指导,启发学生深读课文,细品词句,主动探究,搭建生生、师生交流合作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在预习《生命 生命》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它指什么?怎样叫‘好好地使用’?怎样叫‘白白地糟蹋’?”多么好的课堂生成。于是,我顺着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联系上下文或生活中的事例小组研读这句话,五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们读的读,画的画,想的想,议的议,写的写。不一会儿工夫,句子理解了,课文也学懂了。就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才显得丰富而有效。

当然,课内预习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课内无法查资料,时间安排较紧张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对于预习,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预习就是学生自己课前的事情,可以目标模糊,方法不一。它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要追求它的有效性。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它的主阵地。大半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课内预习比课外预习更有效,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零起点”,引领学生尽情地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能学得更有滋有味,课堂变得更有情有趣,教学才更有效更精彩。

猜你喜欢
零起点学情课外
小满课外班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我的“课外老师”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山东、福建严格实施“零起点”教学
零起点汉语听说教学中的交际性研究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非零起点”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索与深化创新——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
大学俄语阅读零起点学生与非零起点学生同步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