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语文课堂宝库的金钥匙——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2-08-15 00:42:55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新课程高中语文

祁 伟

(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500)

1.巧设导语,开启语文课堂之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会为整堂课教学环节的展开起到很好的铺垫或领起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快速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课堂导入成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如讲解李白的《将进酒》,导语: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将进酒》就是其中的一首。导入的设计可谓是短小精悍且留有悬念,有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①

2.创设情境,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1 创设探究情境,彰显语文个性。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浓厚、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设计和合理运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探究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雷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周朴园是个十足的反面形象,是不是他就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了呢?”学生的讨论很踊跃,虽然有些观点有悖于已成的定论,但毕竟打破了单一僵化的思路,使作品的形象更丰满,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确定目标,不必拘泥僵化的现成答案,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间。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凸显,个性张扬,创造性解放,让情境体验的非理性活动与研究讨论的理性活动和谐统一,塑造学生完整的主体,促使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生成,彰显语文个性。②

2.2 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创设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化、拓展,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创设多媒体情境下的古诗课堂教学,映入学生眼帘的是精美的界面设计,它营造出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语言艺术,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古诗词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学习古诗词、吟诵古诗词,使学生乐学古诗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接着古朴典雅的音乐响起来,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的节奏小声朗读起来。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电视剧片头导入,奠定鉴赏基调。《三国演义》片头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对词豪放的风格和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片头那宏大的画面与气势,更是词开头几句的生动注脚和形象再现。选用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生活情境,奠定了鉴赏的基调。这一天啊,苏轼来到了历经沧桑,人道是三国赤壁的古战场,情难自已,写下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应做低调处理。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加上赤壁图画、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在悲怆、悠长的背景音乐中,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学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三国人物登场的时候,联系着词的内容,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理解了词的意境。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写战争时,不渲染金戈铁马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突出周瑜的风采和才能。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如此,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优化了学习效果,让语文课堂充满乐趣,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③

3.魅力语言,渲染课堂氛围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最重要的工具。良好的语言呈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堂语文课的成效,决定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都对课堂效果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就如潺潺的溪流,把知识的清泉欢快地灌入学生的心田。《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记叙的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友人相聚的欢乐之情、都隐含着作者对人生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慨叹。《兰亭集序》绘景叙事,兴感述志,淳朴笃厚,如“此地有……又有……”,“虽无”,“是日”毫无润色,自然洒脱,语脉清晰。文章最后一段据实而论,有感而发,遣词造句皆显淳朴之性。教师要读出王羲之内心的凄凉与悲愁。讨论:“故”字有什么含义?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然而,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老师进一步讲解:全文虽不事用典,不饰浓墨重彩、不用铺陈出新的渲染、不加工笔细描,却语言精美,如高山流水,深谷泉鸣,自有境界,高雅富赡,成为人们常用的重要成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使教室“春风骀荡,满屋生辉”,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获得知识和营养。老师的魅力语言、精彩朗读,渲染了课堂氛围。

总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的情趣的挖掘,教学活动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吸引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

注释:

①黄英猛.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288.

②李文倩.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讨论艺术[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272.

③胡林丽.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07):1-77.

[1]黄英猛.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288.

[2]李文倩.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讨论艺术[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272.

[3]胡林丽.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07):1-77.

猜你喜欢
古诗词新课程高中语文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31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