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主题班会的失落与反思

2012-08-15 00:42陈晓波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班会辅导员德育

陈晓波

(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大学主题班会是一种重要的大学班会类型,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组织下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与临时性的班会不同,主题班会具有以下特点:有鲜明的主题;以班集体为单位;形式多样。学者们对大学主题班会进行了研究,较公认的观点是:它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形式,是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施展才华、自我教育的重要舞台。

一、大学主题班会的失落:现状与问题

关于大学主题班会的研究开展得不多,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研究大学主题班会论文很少,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不少只是个别研究者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描述,而对大学主题班会的反思少之又少。笔者采用文献收集、实地走访的方法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大学主题班会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主题班会本身的缺位、德育功能的缺失、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大学主题班会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主题班会本身的缺位

主题班会是高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主题班会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良好渠道。有的学者还探讨了主题班会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在实践中,不少高校出现了主题班会缺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计划,在学期中未将主题班会列入德育工作计划,造成主题班会这一重要方式在德育工作中缺位的尴尬;无主题,因为没有周密的计划,举行主题班会就无章可循,辅导员将琐细工作放入主题班会中,想到哪儿讲到哪儿,班会主题成了摆设,班会内容杂乱无序;主题班会成为可有可无的随意性教育活动,辅导员对待主题班会有“任务”观,学校、学院有了要求,临时找一个主题,开一次主题班会,笔者称之为“应付检查型”班会;追求实用性,辅导员将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问题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解决,主题班会开成了批评会、训斥会,教师言辞激烈而学生默默无言,起不到良好的德育作用。

(二)德育功能的缺失

社会大众传媒及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将多样化的文化意识形态渗透进大学校园,外界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标准与道德准绳发生偏移,有的学生甚至无法明辨是非或作出正确的价值取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出现误区或盲区。因此,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作用,使大学生个体在集体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实践中,我们却面临主题班会德育功能缺失的困境,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主题班会在德育工作中的缺位是主题班会德育功能缺失的根本原因,“德育功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操作模式是造成大学主题班会德育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在德育观上,许多老师仍把德育的目的看成是约束人、规范人,而不是引导提升学生的自我道德要求、促进其内在德性与道德精神的生长,表现在教育活动操作方法上,大多体现为灌输式的道德教育,老师一味地把教条的、空洞的道德知识、规范灌输给学生,忽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道德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思辨。

(三)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现代教育理念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将价值选择真正视为“我的选择”的情况下,才会主动对辨认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根据自己所认定的价值评价标准来做出判断和选择。在主题班会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与否决定了主题班会功能的实现与否,以往主题班会实践中往往出现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尴尬,究其原因如下:在学生观上,仍把学生看做一块道德白板,要靠“教育者”去图画,没有把他们看成有主体性的自我道德建构者;在班会内容上,有些内容远离现实,缺乏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有些内容空泛、抽象甚至是教条的,与学生实际需要无关,与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无关;在教育过程中,老师重视的是“德育内容”的传递,而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发展水平,没有以情感的体验和理解去促成人的精神提升;在组织形式上,主题班会全由辅导员一人包办,设定主题,设计教案,学生参与度很低。

以上种种迹象都昭示着大学主题班会的失落和边缘化。

二、大学主题班会的重塑

就大学主题班会面临的困境,有些学者开展了研究,找寻对策,如:李怀志在《走出主题班会的误区》一文中,就宏观和微观层面改进大学主题班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张怀聪在《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的发展与创新》一文中,提出了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的思路,并就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作了深入的思考。有些学者还就大学主题班会的创新、特色开展了研究。面对大学主题班会的困境,笔者作如下思考:

(一)重塑德育家园:实现主题班会德育功能的回归

1.大学德育的边缘化

主题班会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德育功能,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大学德育的边缘化。表现为:德育地位下降、德育信度失落、德育效度低迷。

目前大学德育地位下降已成为严峻的现实,各级行政部门加强高校德育的文件不断,但成效并不理想,学生成长度评价的两个方面:德育和学业成绩,德育显性或隐性地受到“歧视”;德育信度指德育的威信和可信赖性,德育信度失落表现为:学生甚至教师对教科书上的道德原理持怀疑态度,对道德教育活动是否会产生真实效果持怀疑态度,大学生表现出对德育的“逆反心理”和“软对抗”;德育效度指德育的实际成效,德育效度低迷表现为: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可能提高了,但道德行为外在表现却没有明显改善。

大学德育的边缘化,从世界文化的大背景看,主要原因是世界科学主义的兴起和日益膨胀在教育中的体现,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离心和冲突的结果。

2.重塑德育家园

工具理性对于物欲性、占有性的强调,使得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另一个维度,即体现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非功利性、非实用性、非工具性和非技术性的方面受到了排斥,即人日益变成了非精神性、非生成性的动物。面对工具理性的急剧扩张,大学教育不能消极迎合,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应积极地平衡科学和道德这两翼。何为大学?大学何为?这里涉及大学的教育理念问题。大学作为培养“人”的机构,古今中外关于大学教育理念的认知都有其共通之处: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科学知识,进行职业训练,而且应包含更多的内容。

《礼记·大学》映射出人文主义教育理想的萌芽。它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既指大人(担大任的人),又指大学校、大学问。“明明德”就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即善良的德行。“新民”就是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善行推广到民众。“止于至善”是说善无止境,要永远追求,达到完美的境界。综合起来理解,就是人要担大任,做大学问,就要首先有善良的德行,然后才能教化万民,修为无止境,才能达到完善。由此可知,从完善人格角度出发,到用这种理想教化天下,这是我国古代大学理念的灵魂。

毕业于牛津,身为红衣主教的纽曼在1853年出版了《大学理念》(theideaofuniversity),系统阐述了他的大学教育理念。他的主要观点是: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优雅的品性,从而提升社会格调。他认为在大学里,人们可以真正地开阔心胸,这里有和谐的气氛,纯洁清新的格调,培养出心灵和谐,品味高雅,富有教养的绅士。纽曼的思想代表了英国古典主义大学的传统理念。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理念以蔡元培的思想为代表,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中,就造就什么样“人”,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他在1912年1月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指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在实践上,组织进德会,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还“以美育代宗教”,提倡美学教育,陶冶学生的情趣。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召开了两次全会,讨论精神文明建设,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同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大学德育目标基本上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目标。

可见,不同的社会对人的要求不尽然相同,但是“人性”的东西却是跨越时代、社会及不同的职业地位而普遍存在的。培养这些人性的闪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学生造就成高贵人格的人是我国的教育传统,也是大学的共同任务和目标。重塑德育家园,“成人”与“成才”并重,应当是大学历史与现实的重任。重塑德育家园是实现大学主题班会德育功能回归的前提和基础。

(二)构建大学主题班会工作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开展主题班会是大学生教育的应然,而实然状态是主题班会的缺位,笔者以为,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学院)、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对主题班会功能的认识还有欠缺、还需深入,没有认识到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二是学校(学院)未就主题班会做出统一的规划、安排和部署,没有明确的要求;三是作为主题班会的主导者,学生工作辅导员担负着大量日常性事物工作,主题班会被事务性通知、紧急事宜布置等临时性班会挤占。笔者以为,要构建大学主题班会工作体系,实现大学主题班会的系统性回归。

1.重树主题班会的重要地位

主题班会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的课程目标在于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像其他具体的某门学科,学习某门具体的知识,它是为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完满的发展而调整好思想状态。一堂成功的主题班会不但能够教育学生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如何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作为高校工作人员,尤其是学生工作战线全体人员都应对主题班会的重要性抱有的充分认识。

2.完善主题班会的组织保证体系

高校要将主题班会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常规性工作来抓,围绕主题班会,完善校、院、班级(年级)三级组织保证体系,并分类开展工作。学校层面,学生工作主管部门结合学期工作重点,对全校主题班会工作做出规划,包括主题班会的大致选题框架、量化指标,并对学期末的专项总结做出部署,使主题班会作为考核学院学生工作的一项指标,促使主题班会步入“有序”状态;学院层面,学生工作小组按照学校总体部署,结合学院学期工作重点,对学院主题班会工作做出安排,将主题班会作为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依据;学生工作辅导员按照学校、学院的部署,结合本年级工作重点,负责主题班会的具体实施,在这一层面,要确保辅导员在主题班会的主题选择、实施策略方面的“自由度”。

3.明确主题班会的设计原则

大学主题班会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设计原则的确立有助于主题班会目标的实现。

(1)教育性,任何一个主题班会,都必须有助于学生在道德修养提高、意志品质养成、促进智力发展,促进美育的开展等多方面或某一方面有所收获。“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如果没有教育性,任何主题班会都不得不失去方向性、思想性。

(2)主体性,主题班会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然后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精心指导全体同学进行有关主题班会的准备工作;在主题班会中,学生不只是接受教育过程的主体,同时又是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设计者、选择者和实施者。因此,在制定主题班会德育目标时,应注重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人文关怀,这样的德育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内心震撼与认知整合,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3)时代性,主题班会必须能够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息息相关。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迫切感、现实感,可以培养学生时代意识。同时,突出主题班会的时代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代的要求,明确自己的成才方向与奋斗目标。

(4)“常规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持续性,班会主题的确定也应体现“常规化”教育的宗旨和要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常规化”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大学四年,每学年学生面临的问题、教师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如大一的重点是如何引导新生了解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而到了大四则主要围绕就业主题,以解决“如何树立正确就业观”、“如何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等问题为重点。

新形势下,大学主题班会承载着更多的任务,通过重塑大学德育家园、构建大学主题班会工作体系,从理念与实践操作层面重塑大学主题班会,这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如何促进大学主题班会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丰富、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探索。

[1]张国清.中心与边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Vol13,1941(1).

[3]张明等.近十年大学生主题班会研究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4]赵鹏飞.论当前大学德育发展的新趋势及德育观[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9,(1).

[5]宁晓菊.大学德育的失落与重塑[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

[6]赵大柱等.新形势下对主题班会的几点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2).

[7]李怀志.走出主题班会的误区[J].教学与管理,1997,(11).

[8]刘清林等.高校主题班会的创新研究[J].理论导报,2008,(07).

猜你喜欢
班会辅导员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