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阅读鉴赏方法摭谈

2012-08-15 00:42林燕芝
文教资料 2012年15期
关键词:文眼荷塘月色荷塘

林燕芝

(揭阳第二中学,广东揭阳522000)

高中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近景看,散文阅读是高考阅读考查的侧重点;从远景看,散文赏读有助于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操,形成高尚人格。但现在很多高中生对散文阅读还停留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这一层面,未能深入理解和鉴赏优秀散文的精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散文阅读鉴赏的方法。

一、扫描——理清思路

散文题材广泛,但散文一般有共同的特点——“形散而神聚”,它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人、事、景、物)的记述或描写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的,自有思路可寻。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入手,通过快速“扫描”全文内容来抓住线索,或概括段意,或抓关键句,或抓提示性语句,或标出线索结构示意图等方法来理清文章思路。

1.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顺着线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对其严谨、巧妙、独到的构思技巧也就有了全面的掌握,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先提取有关作者行踪的句子,进而理清全文的思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周围月色)→回家门。通过“扫描”全文的大概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明确这一思路中间的材料很是丰富、“零散”的,但并非“散珠碎玉”,作者用“漫步”之线,将其贯穿起来。又如教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其写景的线索来理清写作思路,学生就不难得出作者是以“站在阳台看山景”为线索,先写晴朗日子里的海和山,再写风起云涌的日子里的海和山,最后从大自然的山光海色转到人类的活动,从而暗示自己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抒发了割不断的故国之思。

2.从文章结构看,散文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例如,阅读《故都的秋》时,可引导学生概括出作者是从秋光、秋声、秋色、秋味四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来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3.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划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如《论握手》是围绕“握手”展开议论,根据各段的中心句理清文章的思路:首先提出生活中两种握手的失态:一是热情握手,一是唯诺谦卑的握手;其次作者提出对两种握手的看法,明确提出“我倒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热情友善应当被奉为至理”等观点,并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以两位先生握手的变化为例,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剖析——把握主旨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接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透过文中的关键句或“文眼”来找到统领全文的“神”,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散文中能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关键词句就叫“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我认为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两种。

1.“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中的总结句,或文中的中心段,就容易点出“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写作的切入点,“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来由,是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导因。至于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一个荷塘,我们切入文章的真正的“文眼”应该是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这一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另一世界”是指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此时的作者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透过这个“文眼”,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2.“文眼”往往是作者感情的凝聚点。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起来,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而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时的心态,作者的感情也正凝聚在这一点上,这一句话便是全文的文眼。

散文不一定都有“文眼”,但一定有关键句,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中的关键句或“文眼”,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朗读——品味精华

好的散文,它的精妙之处或在表现风格的颇具特色,或体现在思想感情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彩生动,等等。朗读、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从而使语文表达和鉴赏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可将朗读分为意读、情读、美读三个层次。

1.意读:朗读散文不能只停留在感知语言文字这一层面,而要学会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中丰富的内涵,做深入的品味。例如:读《霞》,就要理解“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这段话蕴含的人生哲理。读《我的家在哪里?》,就要思考:冰心为何在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学生通过深入品味,理解文章的哲理内涵,明白冰心是在用她一生一世的清白反衬现实社会中阴暗、肮脏的那一面,是积近乎一个世纪的经历和体味,对社会中的黑暗和污浊作了无情的批判。学生在获得答案的过程,就是咀嚼文章精华的过程,也是对文章的反刍,对自己思维的开发。

2.情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散文往往包含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有意识地点拨与指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让学生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一则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同时也道出自己的淡淡忧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时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在读重叠词时,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

3.美读:散文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散文有“美文”之称,富有美的形象性与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第三、四、五自然段,文辞优美,历来为人称颂。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层的审美感受。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以充分体会其文辞的优美动人。另外,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四、联想——引发共鸣

在阅读鉴赏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还要注意对美感思维的激发。在阅读散文时,应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主观体验,善于用类似关系、接近关系或因果关系把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等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设身处地”地感受形象,体悟意境,通过联想与作者在某一层面上达成共识。如:学习《项脊轩志》中祖母来轩中看“我”的一系列描写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在家认真读书时家里人的反应,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祖母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每次上这节课,总有学生深受感动而禁不住流泪。

又如学习《瓦尔登湖》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讨论:“请把本课和《黄山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比较,说说三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更欣赏谁的态度?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瓦尔登湖》的作者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洁静,安心思考,强调回归自然,他不是要抵制文明,而是要对人类的理想家园作深入的思考;《黄山记》的作者则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在大自然面前充满着自豪;而《归园田居》的作者沉湎于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逃避世俗。通过比较,同学们各抒己见,与作者对大自然的态度达成共识,并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掌握阅读技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良好的语文素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猜你喜欢
文眼荷塘月色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荷塘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荷塘三记
荷塘月色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