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儿童的学习过程离不开阅读,对学习障碍儿童来说也是如此。阅读过程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技能的,包括基本的视觉分析、字形加工、语音加工和语义通达过程。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关学习障碍阅读的信息加工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语音加工是阅读过程中认知加工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国外关于表音文字阅读技巧获得的理论一度把语音加工作为阅读认知过程的关键,认为在阅读技巧的早期发展中,语音加工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语音技巧尤其是语音意识的发展可以促进对单词的快速解码,并且通过训练儿童的语音技能来提高其阅读水平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国外,关于语音加工技能对阅读的影响问题已有20多年的实验研究历史。语音技能是指在书面语和口头语中运用语言的声音结构信息的技能和技巧。语音加工技能包括语音意识、言语工作记忆以及接受和加工语音信息的速度等一系列的成分,这些成分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系。Share等人认为,语音意识能够有效地预测阅读的速度和有效性的习得。Shankweiler(1992)年提出了语音缺陷假说,认为语音加工的缺陷是导致阅读能力低的主要原因。语音障碍是阅读障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是表音文字中阅读障碍的核心,在西方关于阅读障碍的研究中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
在表意文字中,语音也对阅读过程发生作用。胡杰芳对57名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口语语音运用能力与汉字认读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一年级时的语音运用能力能够有效预测其三年级的语音认读能力[1]。在另一项对小学四年级汉语阅读困难学生语音加工特征比较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三种不同的语音分割任务来考察学生的语音觉察与加工能力,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语音意识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2]。
然而研究者也提出,语音加工能力在汉语阅读中是否具有像拼音文字阅读同样的作用,还难以获得足够的证据。汉语的字形较拼音文字更复杂,字的构成以几何图形为主,每一个字都是用一个平面方块来记录的方块字,因而需要较高的视觉加工能力。因此,针对汉字特征,对汉语阅读的视觉加工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汉字结构复杂,除独体字外,大部分的汉字都可以被拆分成2-5个部件,这些部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人们所接受的汉字,这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字法”。正字法加工,是指对特定语言中书写习惯的理解和具有辨别书写正确与否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字(单词)的组合是否合乎规范以及构成字(单词)的部件可能出现的序列。阅读能力正常者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阅读活动。
在拼音文字中,正字法影响单词的识别。符合正字法的词往往是可以音读的,所以正字法规则与语音规则通常一起发生作用。Rack(1985)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可能会采取一定的办法来弥补他们在语音加工方面的缺陷;Valdois.S等人(1995)的研究表明[3],发展性阅读障碍主要由正字法加工缺陷所引起,词形错误有时与语音错误同时出现,但在很多情况下会单独出现。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也有正字法,且汉字正字法的深度比拼音文字更深[4],因此,从认知水平上来说,汉字形、义的联系可能要比形、音的联系强。关于语言认知的研究也发现,从汉字提取语义要比提取语音更容易。
关于正字法对汉字识别的研究早在80年代便开始了,且正字法在熟练阅读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也已得到了证实[5]。 有研究发现(Cheng和Huang,1995)通过让二到六年级儿童进行词汇判断,发现儿童对非字的虚报率要远远低于假字;Peng和Li(1995)研究了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生和大学生对左右结构的真字、假字和非字进行词汇判断,发现三年级学生已对正字法敏感,六年级学生对正字法的掌握已基本达到了大学生水平[6]。李娟等(2000)以小学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儿童和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对左右、上下、半包围三种结构类型的真字、假字和非字进行词汇判断,结果发现: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萌发了正字法意识,但直到五年级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7],其他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些研究都表明,儿童的正字法意识是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并在字词识别、字词学习和阅读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Hunt认为,文章阅读包含词句解码和连贯整合两种信息加工活动[8]。 Kintsch(1983)把文章阅读分为词句解码、宏观命题组织和课文分析综合三个水平。我国学者莫雷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文章阅读包含语言解码、组织连贯和分析概括三种信息加工[9]。尽管各家的观点有些出入,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理解加工至少包含两种语义信息加工,即低级的词汇语义加工和相对高级的篇章语义推理整合加工。这两种语义加工的任何一种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篇章理解,可见语义加工的重要性。
语义加工是指对阅读材料意义的理解和加工,通常包括对词的意义加工和对句子的意义加工两种水平。Carroll(1993)发现,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词汇语义加工水平与阅读理解能力高度相关。正常儿童语义的发展开始于单词阶段,之后再逐渐掌握包括各类句子等更复杂的语义关系,随着阅读技巧的发展,语义因素在阅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的意义在人的心理中是通过心理词典来表征的。Carroll(1999)指出:心理词典是永久性存储于记忆中的词及词义的心理表征。所谓认知一个词,就是在心理词典中找出与这个词相对应的词条,并使它激活达到所要求的阈限(张必隐,1997)。句义是言语中最小的独立的语义单位,句子的语义加工是读者从书面文字中来构建其意义的心理过程。
许多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差的儿童在阅读单个词时比对句子进行语义加工更容易也更多地犯语义上的错误,尤其是在阅读那些没有任何背景线索下出现的单个的词,也就是说对句子进行语义加工的技能相对要好些[10]。
句法加工是指对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理解,是为了获得对句子的理解,把句子切分为构成成分,并且决定这些构成成分是怎样相互联系起来的,从而建立起句子底层结构中的命题。读者对句子的加工主要通过句法意识来体现。
句法意识是理解语言句法的能力,也称为语法敏感性,这种能力是能否顺利而快速的阅读文章的关键。Bowey(1986)采用了错误模仿和错误纠正任务来考察儿童的句法意识,结果表明熟练读者比不熟练读者的句法意识成绩要好,句法意识与即时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成绩存在显著相关。 其他的一些研究(Siegel,1991;Demont,1996)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阅读障碍儿童在课文阅读过程中因缺乏句法意识而犯的错误率更高,在句法意识方面存在缺陷。
句法加工和语义加工是阅读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两种必要的加工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阅读过程包括语音加工、正字法加工、语义和句法加工等一系列的层面,针对阅读过程中不同的加工过程研究者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到,以往研究关注的只是汉语阅读的某个层面,对汉语阅读能力全面地考察以及阅读过程与认知加工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这也是今后学者要进一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1] 赵微,方俊明.当代阅读困难儿童认知加工过程热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4:43-48.
[2] 赵微,方俊明.汉语学习困难学生语音加工特征比较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9:73-77.
[3] Valdois S.,Gerard C.,Vanault P.,Dugas M.Peripheral developmental dyslexia:a visual attentional accout?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1995, 12:31-67.
[4] 张积家,王惠萍.汉字词的正字法深度与阅读时间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6,28(4):337-344.
[5] 李虹,彭红,舒华.汉语儿童正字法意识的萌芽与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35.
[6] Peng D L, Li Y P.Orthographic informatio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In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Chinese and Asian language,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5.
[7] 李娟,傅小兰,林仲贤.学龄儿童汉语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0,32(2),121-126.
[8] Hunt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le word decod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 Jour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9(4):461-469.
[9] 莫雷.不同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信息加工活动特点研究[J].心理学报,1998,30(1):43-49.
[10] 邹艳春.汉语学生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信息加工特点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