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管理角度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2012-08-15 00:42:55
文教资料 2012年2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

辛 良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需要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应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对照此要求,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都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伴随着近几年人本管理思想的悄然兴起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人本管理思想用于高校学生管理领域成为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许多偏差又促使我们必须对人本管理进行重新思考。

一、对高校学生管理现状的反思

高校管理权是指高校依法享有对学校事务自主管理的权力。高校学生管理权主要通过制定校园内部规章以及借助内部规章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奖励和惩处来完成[1]。在管理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学生相对地被划分为被管理者,是被指挥、被支配、被控制的对象,一直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他们并不完全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权益,有没有被侵犯。高校则被划分为管理者,是强势群体,往往以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出现,不仅可以运用法律授予的管理权限来对学生进行管理,而且还可以以教育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施加影响。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把自己定位为管理者身份,抑制被管理者的能动作用的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管理进行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值得反思。

1.行政化、机械式管理方式削弱了学生权力。

学生权力是指学生围绕其主体性发展潜能来向其他群体实施的影响力,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申诉权、选择权为主要内容[2]。在高校的现实运行中,行政权力常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行政权力影响包办一切,很少关注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这与大学生较强的参与需求和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相矛盾、相冲突。以教学为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师评价、教师聘任等事务积极发表意见,既是基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合理要求,也是对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的促进。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管理者习惯性地认为要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需要尽可能多的条条框框和禁令。规章制度烦琐冗杂,无孔不入,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学生紧紧束缚住。另一方面,在管理工作中,有些高校在极力回避一些不确定性、不熟悉或模糊的事物,并且把不确定的事物看做是危险的,从而加以严格控制和监管。约翰·迪金森(John Dickinson)曾说:我们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具有固定的一般规则的制度,我们还需要该制度中的规则是以正义为基础的[3]。这种行政化、机械式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权益,遏杀了学生的个性,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学生容易缺乏活力和创新意识。

2.本能沿袭式管理淡化了与时俱进的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沿袭性管理是出于本能沿袭前人的风格,以自己的好恶、偏见和约定俗成的管理风格来支配学生的行动,是一种随心所欲的任意组合的管理模式,集中体现为管理的潜意识性、无连贯性、无系统性、无规律性和机械沿袭性,朝令夕改,处事不周[4]。沿袭式管理模式习惯于听从于前者的解释和经验,而对新观点和见解采取怀疑,甚或直接否定的态度,不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愿望而主观性替学生作出选择,致使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一个或几个单调的模式,被迫采用机械式思维方式理解教育和社会,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学生的自由意志,极大阻碍了现代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3.权威式震慑管理模式激化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部分学生管理人员由于管理方法和经验上不足,采取所谓“教师权威”震慑学生,并且错误地认为权威应用得越多,学生就会越服帖,也就更趋于好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会激化矛盾,从而造成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的摇摆不定,一直处于分化和整合的状态。这种管理模式极易把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推向社会的对立面,与社会未来合格建设者的培养工作极其不符。

二、高校学生工作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

人本管理思想产生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现在已成为流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人本管理强调人的核心地位,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作为管理活动的最高和终极目标,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高校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育人育贤的重要历史使命,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它的工作对象直接是大学生,担负着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重任。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指向和基本价值重心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的学生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本思想更应该在这里得到完美的阐释。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和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学生的科学发展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乃至整个高校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

把人本管理思想引入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来,就是以学生为学校的教学管理的根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种种合理需求,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三、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实现途径

1.从人本本位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尊意识及自我发展意识都非常突出,他们特别需要被尊重,特别需要平等的交流,他们非常反感外界的强迫和居高临下的说教[5]。同时,作为学校各类利益群体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也有着极强的参与意识,他们对学校教育的过程和质量也享有着相当大的发言权,让学生参与管理和决策,不仅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对大学管理决策的认同感,减少决策执行的阻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能力。

美国约翰·布鲁贝克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一说中讲道:给学生以学院或大学的成员地位,很明显地高于把他当做一般市场中商店顾客的地位。学生必须被“吸收”进学院或研究生院[6]。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变外在约束为内在自律。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其自觉、自愿和自主性的发展,在参与中,实现自主教育,锻炼能力。

2.从行为规则角度出发,减少制度上的约束,不断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传统的高校管理过于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强调制度完善,强化定量评价,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些要求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当代西方一些管理学家把管理伦理的研究引向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来,提出应尊重人多些,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正面教育,少一些惩罚,认为“改造世界的最下策是诅咒”,提倡通过各种手段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达到通力合作,以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7]。这为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理论支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逐渐抛弃以往陈旧的以“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变外在约束为内在自律,通过学生自律组织的建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自主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3.从动力机制角度出发,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逐步搭建学生自我实现平台。

人本管理强调寓激励于管理,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手段,从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测定也表明:一个人平时表现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和经过激励可能达到的能力与水平,二者之间大约存在50%的差距。

自信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自信心,学生才能发挥内在的潜能,才能一步步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激励教育,首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作为从高考“独木桥”挤进来的佼佼者,整体素质相对较高,但是每校每级都有因为各种原因被勒令退学的事件发生,而且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仔细观察这些学生群体,他们的绝大多数不是智力水平不高,往往都是因为自信心不足。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为更多学生创造自信的锻炼机会。要赏识激励每个学生,开发他们的潜力,积极搭建学生自我实现的平台。要努力找出学生可赏识、可激励之处,激励到点子上,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识激励。

4.从服务保障角度出发,树立行政服务本位思想,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管理工作是学校的保障性事物,管理工作为学生存在,为学生服务,因此,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就是服务者”这一理念,既不是源于亲缘的责任,也不是境界的拔高,而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8]。因而,大学内部行政管理必须牢固树立“师生权力本位,行政服务本位”的观念,构建融教育、管理、保障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在管理过程中服务学生。

从当前高校普遍实行收费入学制度的现实情况来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已经从以前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变成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教育服务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服务者必须提供优质的服务;消费者有权享受优质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优质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后勤服务保障、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科学人文的管理模式等。高校必须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履行教育提供者职责。

5.从目标价值归向角度出发,统筹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9]。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人本管理教育模式,符合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当今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要求。

首先,对于不同个性和兴趣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这是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一点。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应始终把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这种意识绝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当具备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社会意识,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其次,教育的目标是人的成长,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不断增强人的成就感、自我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学生的发展不是单方面的发展,而是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全面发展,高校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使学生的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最后,还要着重理清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个性教育。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自然潜力的充分发挥,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即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学生个性倾向的施展,就使其有全面发展的动力,学生就会为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主动地丰富知识,完善认知结构,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而这正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1]樊华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探析.教育探索,2010(1).

[2]许珍.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阈下的高校人本管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等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张明艳.高校学生管理亟待匡正的几个误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

[5]张桂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6][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旭,郑继伟,张维平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董裕华.对学校人本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4).

[9]田建国.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J].中国教育报,2004-4-21.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