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云 康艳青
(1东北大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微博之风方兴未艾,微信又以其独特的功能闯入大学生生活。它的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继微博之后的又一次“微浪潮”。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早已普及,而微信自出现至今,用户也已过亿。微博、微信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优势成为大学校园里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交流方式,大学生的生活进入“微”生活时代。
(一)“微时代”的特点。
“微时代”主要是以微博和微信为主的时代。首先,就微博和微信平台来说,都未对用户提出过高的技术性要求,只要用户下载微博、微信软件并进行注册即可登录使用,草根性比较强。其次,“微”软件除具有网络媒介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超地域性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传播即时互动性强、高度自由性、信息内容与发布方式多样性、语言表达方式简捷性等特点,极大地符合了当今大学生思想的特点。最后,微博、微信都支持多平台运作,从支持手机终端来看,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博、微信的使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手机即时通信的移动化、碎片化和随时在线的特点,更好地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使得大学生中使用微博、微信的人数迅速增加。据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大学生是使用微博最大的群体。[1]而微信也以其独特的对讲优势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青睐。
(二)“微”视域下大学生思想的特点。
1.理解事物的主动性更强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采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谈心式或者是纸质文件的发放等封闭式的“上传下达”的传播模式,趣味性不强,大学生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主动性不强。而“微时代”的到来,强调“人人即媒体”,形成了以大学生为主导的“互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到的不同观点与想法也更多,使得大学生理解事物更加主动化。
2.自我表达的欲望更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对面谈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学生面对老师的权威与尊严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互联网的平等与共享精神。“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匿名性等特点,使学生可以大胆地在第一时间发布自己的观点、立场、感觉和情感。此外,“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互动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发布的情感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复与互动,满足了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增强了大学生自我表达的愿望。
3.更倾向于自我教育
“微时代”在促进大学生自我表达的同时更促进了大学生的思想自主。大学生更期待在“微阅读”信息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去顺从和接受教育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比起传统的“接受式”教育,学生更倾向于自我教育。[2]
4.更愿意接受“快生活”文化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即时互动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的生活注入一种“快节奏”元素,大学生越来越讲究生活效率。针对某个热点问题,写长篇大论文章来表达情感的时代已经远去,他们已经习惯用一句话、一条简短的信息或者形式多样的表情符号来记录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看法,习惯随时随地地交流与分享信息。大学生更需要的是一种快节奏、简单的生活。
(一)搭建广阔的网络交流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师生交流比较单调,主要以灌输为主,缺乏互动,想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是很困难的。“微时代”的到来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博与学生加强沟通,学生不再因为“畏师”而拒教师于千里之外。学生可以将平时与教师面对面不敢表达的内心想法,通过微博大胆地写出来。教师通过关注微博的动态并及时地给予学生回复与引导,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兴趣。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面对教师不敢言的情形,“微时代”的到来为师生的交流搭建了更为宽松、自由的交流平台。
(二)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微博的普及,微信的闯入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思想展示的平台。大到大学生的思想,小到大学生的生活琐事,都可以在“微界面”上找到。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的“关注”功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内心的变化及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同时,如果发现学生偏激的言行,教育者可以及时给予引导,将学生错误的思想扼杀在萌芽阶段。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教育者为收集素材到处查资料的局面。“微界面”每时每刻的更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提供了一个更快、更新、更便捷的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有效平台。只要登录“微界面”就有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除了新闻之外,还有许多报刊上阅读不到的隐秘信息,广大的微用户不时发出感慨,发表观点、看法等,各种思想不断交流、碰撞,激荡出丰富的思想火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新颖的素材。[3]
(一)校园网络舆情监控难以把握。
“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渠道与信息发布的高度自由性等特点赋予微用户高度的话语权,舆论主体可以发布任何信息,而且信息一经发布就会被不断地复制,得到广泛传播。微用户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却很难过滤掉各种垃圾和虚假信息。许多大学生往往在未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之前就参与了传播,使大量的虚假信息横行于网络。尤其是在“群聊”时,无论是“意见领袖”的主导,还是参与者的畅所欲言,最后往往形成意见趋同的局面,信息一旦传播,容易引起共鸣,不利于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微时代”下,舆论主体的多元化和个体舆论主体的话语权增大导致的不可控性,增加了校园网络监控的难度。
(二)对高校辅导员要求的提升。
微博、微信在高校的登录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方式,而且“人人皆媒体”的传播模式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入“丛林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大学生所处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大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偏听偏信,不辨真伪。如何应用新型教育手段让大学生辩证地接收信息并作出理性的评价,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从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冲击。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选择正面的素材来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引导,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认识,确保教育对象的行为发生转变。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出现,“微界面”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与教育者所教信息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使得很多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疑惑和混乱。如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说教”方式,必须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等网络服务平台,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新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和谐发展。[5]
(四)导致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偏差。
“微信息”给大学生提供有用的知识之余,也存在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和观念,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巨大的负作用。[6]“人人皆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使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无论信息是否合法、合理,都很容易在微博、微信上广泛传播,缺乏正确的把关者,使“微信息”鱼目混杂、真伪难辨。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就会借机传播一些不健康、低俗的文化,更有不法分子宣传一些危害国家安全与利益的言论,造成比较坏的影响。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这些错误的思想,进一步演变为错误的行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微信息”对大学生的强大吸引力,往往会使一些自制能力比较差的大学生沉迷于“微世界”里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一)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
在我国,高校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但由于高校在网络教育中缺乏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弱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了“微世界”,微博、微信已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高校应与时俱进,建立自己的微博,与教师、学生进行信息互动,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例如,学校举行重大事件前,可以把如何举行,如何安排流程等都通过校官方微博及时发布,征集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重大事件的安排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建设学校的使命感。同时在发生意外事件或产生虚假传言等紧急事件时,可以利用微博及时洞察学生们的反应和态度,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布微博,澄清事实真相,及时进行思想引导,避免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偏差和错误的人生价值观。[7]
学校应该重视“朋辈教育”和“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可以经常请一些学长、学姐做客校园微博,设计一些大学生比较关注的主题,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大学生实施“朋辈教育”,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感染学生,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用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争取有“意见领袖”作用的微用户,或者“预埋”一批有号召力、有强大舆论影响力的“种子用户”微博主,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发出建设性的正面声音,用主流舆论引领网络舆论的趋势,增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的主动性。[8]
(二)提高辅导员的“微素质”,做好信息“放堵”。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校园里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其思想与行为应时刻与学生保持同步。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主要交流工具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应紧跟“微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微软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关注大学生“微动态”,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于信息的处理,坚持“放堵结合,及时沟通”的原则,净化学生信息环境,和学生干部紧密配合,一旦发现一些消极反动的信息,就应及时找到相关学生了解情况,针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相关处理。[9]同时,辅导员还可以将微博、微信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建立班级微博群、微信群,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发布的每条信息,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充分利用“微软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精挑细选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微时代”下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面对共同的“微信息”时代,有时教育者所接收的信息比学生的还少还迟,教师课堂上应用的事例早已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事情,缺乏生动性与新颖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微软件”及时性、便捷性的特点,及时发掘“微信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将微博、微信教学与传统的思政教学结合起来。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把相关的热点新闻、热点话题事先发布到微博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并与学生及时互动,适当地将正面的红色信息、社会时事、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偏激的言论,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微博教学的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学生思辨能力。
媒体素养指的是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在面对传媒提供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和思辨性反应能力等。[10]“微时代”的到来虽然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知识信息,但是信息当中也有很多不良的因素,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使学生在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时,能以科学辩证的思维去接收,尽量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高校可以在校园微博平台上有意识地发布一些当前热点新闻,鼓励学生使用媒体道德与法律规范对目前现象进行讨论。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将如何利用好媒体渗透到思政课堂教学当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微软件”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微博、微信只是为我们交流沟通提供便捷手段的工具,让大学生合理安排好自己使用微博、微信的时间;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微信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媒体观念,提高其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媒体道德与法律规范,合理利用媒体资源的好习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微时代”的到来,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抓住“微机会”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一个崭新的局面,从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07-19.
[2] 金永淼.“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56.
[3] 颜冰凤.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登录”效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12.
[4] 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74.
[5] 廖林强,童炜娟.基于微博平台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德语在线,2011,(12):231.
[6] 郑展鸿,卢瑞扬.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38.
[7] 邓敏.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学理论,2012,(13):276.
[8] 葛超.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2,(6):84.
[9] 刘万里.从新媒介入手探寻辅导员工作———以微博为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30.
[10] 吕红雁.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J].传承,20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