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薇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7)
教育个性化思潮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劲有力的教育思潮,它猛烈冲击着世界各国的教改决策,是当代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同样,这一思潮对现今特色学校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教育个性化”出现于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其主要思想来源于众多教育哲学流派,以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经验,因此教育个性化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概括起来,我们认为教育个性化的基本观点如下:(1)从尊重人和人性的角度而言,即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尊重作为独立主体的人的尊严和独特性,这是教育个性化的最基本理念。(2)教育个性化是对划一的、公式化的传统教育观的否定,它主张教育要考虑每个人的天赋、特长、职业选择、社会趣向等。简言之,教育要以人为本,在每个人原有资质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力,并使这种潜力的极限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1](3)教育个性化也是形成教育个性的过程,它要求教育要体现出国家、民族的特色,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地区的学校,即便是同一层次,同一类别、同一地区的学校也要各有各的教育特色,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在这一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教改文件大力提倡为“个性”服务的教育区别化、个别化,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如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必须从我国国情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人才,走出符合我国和各地区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但实际成效甚微,我国教育仍以一个模式复制所有的中小学校,学校又以同样的方式复制所有的学生,以至于形成千校一面,千面一孔的教育现象。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指出:“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力,这就是教育最后的目的。”可以说,要培养“合格与个性并举”的学生,就必须创办“规范与特色兼顾”的学校。每个学校都是整个教育网上的一个扣结,表面上的宏大博全不是实力的象征。富有特色,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方可永葆青春活力。因此,树立特色意识,依据本校实际培养特色体系,是使教育个性化的根本保证。[2]
特色学校,自然而然着眼于“特色”二字。何为特色,特色即事物所表现出的色彩、风格等。与一般相比,特色具有独特的单一性;与共性相比,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学校是教育个性化本质的体现,教育个性化的理念是通过个性化教育来实现的,特色学校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学校在不同条件下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并将个性化的思想付诸实践。从另一方面而言,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的学生,每个人都具有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相对完整的、独立的世界,特色学校的创建不论是其办学理念还是办学模式等,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充分挖掘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可见,特色学校的创建必然推进个性化思想的深化。
学生是特色学校创建的目标、载体、归宿。归根结底,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为了培养一批具有特色的成功的学生甚至是人才,如果办学特色不落在人才的培养上,“特色”难免会失去其真正的价值。
1.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或者说创造性必然能凸显个性,而个性最核心的特质是主体性和创造性。[3]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但课堂教学是遵循课程标准的集体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它虽然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尽快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但很难适应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是学校的品牌,能否培养出出色的、个性的、特色的学生是特色学校创建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重要工作,努力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转化成主动学习和创造。
2.创造适应学生个性的校园环境
尽管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能力、学识、兴趣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是校园环境通过引导、启迪、熏陶,潜移默化地对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起到调控、制约的作用。本校资源是特色学校创建的逻辑起点,它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其主要意旨是通过环境对人进行教育,那些极富个性的校园环境,定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起,对他们的精神面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主张“让学生的墙壁也能开口说话。”为此学校走廊文化别出心裁:走廊、过道、墙壁上贴上伟大名人画像、名句、精美的书画、美术作品,用这些无声的资源来营造育人的环境氛围。可见,创建特色学校,营造启迪心智的校园环境是必要的,校园环境的构建不仅要结合学校自身历史,而且要照顾到学生的需求,使学校形成巨大的感召力,成为师生共同奋斗的纽带。
特色学校的创建看起来似乎是办学问题的研究,实际上追根溯源是对办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人的研究。漆新贵、蔡宗模指出:在特色学校的条件中,人的素质、人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唤醒与整合,以及人的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学校特别是领导层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4]
1.校长的个性之于特色学校
学校能不能形成特色,能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关键取决于校长是否具有一定的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目前,我国各类学校的领导体制主要还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否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整体的办学形式、风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没有个性的校长,很难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崔其升之于杜郎口中学,蔡林森之于洋思中学……无不体现出拥有素质高、能力强,具有独创精神的校长之于学校的重要性。可以说,校长的个性决定着学校办学特色追求的总方向,因此,校长要将独特的教育观念在教室和管理人员中贯彻,并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5]
2.教师的个性之于特色学校
皮亚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6]从教师承担的角色来看,教师既是国家教育政策、校长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教学改革的先驱,又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形成道德素质、塑造个性品质的引路者。特色出自于个性,特色教育出自于教师非比寻常的兴趣、气质、个性等,因此,建设一支特色鲜明富有先进教育观念,良好业务素质,具有独特教学理念的教师队伍是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学生的个性之于特色学校
同校长和教师相比,学生在生理、心理、阅历等方面都不成熟,而学生的成功往往更能体现出学校的成功,因此学校的领导层和教师层应该从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出发,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基点,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愿望等,同时也要认清学生自身的不足,包括冲动、不成熟、片面等,这就需要特色学校具有普通学校不曾具有的思路与方法,将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个性与主体性,使学生自身产生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自觉能动地发展。
一要处理好规范和个性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认为行为的规范会导致思维的僵化,学校规范会限制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阻碍学校特色的形成,但纵观各类特色学校的成功案例,无一不是在执行规范的条件下发展自我个性。特色学校的典范——洋思中学,始终将坚持“放手而不放任,自主而不自流,互动而不浮动”的定律,可见规范和个性并不是水火不容的。特色学校办学独特化、个性化,是为了有意识地使学校形成鲜明的特点,使受教育者的各方面都能得到积极、充分、自由的发展,并不是不顾国家教育政策方针,以及教学质量而盲目发展特色。特色学校必须同普通学校一样认真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办学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具有不同于普通学校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的个性风貌。龚毅在《浅论特色学校的定位及其创建》一文中指出:“学校是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发展个性,个性是在规范办学中某一教育要色的拓展与延伸,是规范办学基础上的个性化。”[7]
二是继承和创新要并举。特色学校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历史,需要固化,需要沉淀。特色学校的创建并不是彻底摒弃过去的办学传统,而应该消除传统教育的弊端,继承其优秀、经典、科学的方面,并且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这是一个长期持续追求办学个性化、特色化的过程。正如潘懋云先生所言,特色学校创建中,“外在因素不能代替你确定特色。特色也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如果没有历史的积淀、相宜的客观环境、主观自身的条件和实力,只是领导说要立这个特色,立那个特色,结果等于望风捕影。”[8]前人的“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全似古人,何处着我?”“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创建特色学校,改变教育“千校一面”的单一模式,是教育个性化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创建特色学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过程。
[1]黎雯.教育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9.
[2]田建荣.教育个性化:中国教育的世纪末[J].走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
[3]李永生,陈军涛.新课程改革的呼唤:个性化教育.教学与课程研究,2008(5).
[4]漆新贵,蔡宗模.特色学校建设:内在生成的理念[J].中国教育学刊,2012(2).
[5]王媛.个性化学习时代呼唤构建特色学校发展战略[J].科教导刊,2011(3).
[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7]龚毅.浅论特色学校的定位及其创建[J].教学与管理,2011.
[8]潘懋云.规模速度、分类定位、办学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龙岩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