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锡明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高职院校开设的毕业设计课程是人才培养过程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高职教育大力推进就业导向,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大背景下,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质量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滑坡:一是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毕业设计依旧是偏重理论层面的研究探讨,缺乏解决实际具体问题的对策性研究;二是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和评价还固守着以教师为中心,由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模拟课题进行选题、开题和结题,缺少适应学生顶岗实习实际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和管理制度。所以,改革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建立与学生顶岗实习相配套,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老师双指导的高职学生毕业设计多元考核评价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顶岗实践内容与毕业设计选题相结合,把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场所从传统的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转移到企业生产现场,不仅仅是毕业设计场地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从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向传授技能为主的转变;从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向注重知识的实践性的转变;从介绍理论研究成果向介绍实践技术和经验为主的转变。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正确地建立工学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机制。
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一般都在顶岗实习期间完成,工学结合毕业设计首先必须将顶岗实践内容与毕业设计选题结合起来,以解决选题与工作关联度不高的矛盾。目的有二:一是选题与工作关联度提高,能提升毕业设计课题的“学习价值”,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工作”,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岗位上体验真实感、成就感和挑战感;二是关联度提高,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喜爱选择能够完成的毕业设计任务,调动学生参与企业创新和工艺改进的主动性,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
这几年,笔者所在学院在选题机制上进行一些探索,在试点阶段采用有利于弹性管理的 “立项模式”,在小规模工学结合毕业设计阶段,采用“立项+校企交叉”双轨模式,条件成熟的专业采用校企交叉模式,试点阶段的专业依旧采用立项模式,选题机制逐步完善,逐步成熟。选题时充分利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了解的企业信息,建立以实习岗位的生产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毕业设计题库,通过对生产工艺的改进,产品的创新设计和生产线管理的创新,让学生的毕业设计成为现代职业活动和智力技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也为校企之间友好合作增进了友谊,为校企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在实践中完善,是建立工学结合毕业设计选题机制的有效方法。
只有稳定的校企合作,才能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稳定的对接机制,形成校企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稳定交换。这样教师才能深入企业,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熏陶,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和毕业设计指导;企业技术人员才能亦工亦教,根据岗位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养企业急需的高职人才;学生在深入企业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不是漫无边际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严谨踏实的学风。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稳定的校企合作是建立毕业设计双指导师资队伍的基础。
管理制度具有明确的实物边界和价值边界,校企共同的价值边界是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建立的基础,双赢的实物(或经济)边界是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在宏观的价值取向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是从学校引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者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致性,具备了兼职教师制度建立的基础。校企双方只要明确了合理的实物(经济)边界,就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和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为建立毕业设计双指导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以顶岗实践内容为课题,能更好的实施毕业设计产学结合的现场指导,能进一步增进学校和企业,师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与企业增进了感情,与技术人员增进了友谊。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取得两个非常显著的成效:一是建立了一支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打破了学生毕业设计由学校老师单一指导的格局;二是为学校“双师”教师培养建立了稳固的基地。因此,以顶岗实践内容为课题,能较好将企业技术人员、学生、校内教师三者有机组合起来,进行工学结合毕业设计的指导。
充分利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提供的真实生产环境、设备和技术人才等资源,以项目为导向,实行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毕业设计项目化管理;通过实时监控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几年来的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工学结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激励和保障制度。一是大力推进“岗位设题→可行性分析→开题报告→总体方案→详细(创新)设计→实践论证→毕业论文撰写”的技术路线;二是开展 “每周辅导→定期汇报→中期检查→设计论文预审→指导教师预答辩→答辩”的工作流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具体操作中要求选题与顶岗实习内容相结合,开题由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设计期间实行定期检查、专门指导,并通过建立QQ群实施网络化管理,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工作日志记载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轨迹,毕业设计中期和末期还要进行阶段性检查和评审,从而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通过顶岗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实习企业更加重视学生顶岗实践工作内容的合理安排,避免了以往顶岗实习工作内容简单、操作单一等重复劳动的现象,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较全面的锻炼,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指导教师能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指导的机会,了解顶岗实践的每一个学生的动向,密切了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沟通,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第三,学校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学生能实现面对面的指导,学校老师也可随时到生产现场与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进行交流,把握毕业设计的进程和质量;这种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的指导形式大大增进了校企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高职学生来说,在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应更强调学生的生产技术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改进。毕业设计质量考核评价必须基于教学服务、生产服务和实际应用等全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从毕业设计的教学安排、指导教师、实习环境和其他外部条件等多维度控制要素入手,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根据大多数高职院校第三学年的教学、实习安排特点,及时调整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服务工作时间安排。
毕业设计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是第一次,因此在论文写作技巧上需要接受大量、详尽的指导。如果沿用原来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师生面对面交流时间较短,所以,指导效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学院一般选择在顶岗实习前的大二学期末或大三学年初,给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毕业设计的选题基本技巧、文献资料收集方法、毕业设计结构要素和写作格式的规范要求等。在实习期间,组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和毕业设计进程进行个别检查和辅导,实现点对点的指导服务。对写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写作技巧和答辩基本知识则形成指导文件,统一指导,规范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稳步提高。
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写作、与指导教师交流、修改意见的执行情况等都纳入毕业设计质量的考核范围;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专业的符合度、和实践的结合度等都纳入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的指标;把毕业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作为优秀毕业设计的重要内容;真正让学生的毕业设计成为专业理论应用和专业实践技能展示的平台;答辩考核时,求创新、重应用,规范考核、严格把关,对获得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
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包括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写作指导、毕业设计实践过程指导等方面。在论文选题阶段,重点抓好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合理安排进度,适度进行论证,对不适合学生能力特点的选题提出修改建议,以确保选题有利于体现理论指导实践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设计 (论文)开题报告写作阶段,重点抓好学生对毕业设计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是否透彻、与生产实际是否相符、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等方面;在毕业设计实施阶段,指导教师则要通过实地走访,QQ群和电话等多种途径与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取得联系,及时交流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毕业设计论文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严格的考核制度和严肃的答辩流程是否有效的执行。在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后期,指导教师要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要求、评定质量标准进行预审,对设计的作品功能和结构进行展示,对论文的逻辑结构、语言表达和格式规范等进行重点检查,使之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对涉及抄袭行为的不合格设计和论文要采取严肃的态度,责令退回,进行二次答辩。这不仅有利于端正学生的治学态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精神,同时也要通过批评教育,积极引导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设计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和论文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职学生在大学阶段完成的一个必修任务。
总之,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有效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我们必须要有发展的、开放的教学思想,把毕业设计环节与学生顶岗生产实践相结合,改革评价机制,创新指导方法,充分吸纳企业技术人才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1]韩伟平.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特征及创新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121-122.
[2]张雁平,成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10-12.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丁帮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设计质量差距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0-52.
[5]张志东,刁洪斌,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网络化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