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梅
(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 四中校区,江苏 南京 210000)
目前语文写作课的现状是学生要么死气沉沉,发呆望傻,美其名曰在等灵感降临;要么叽叽喳喳,东拉西扯,美其名曰在讨论研究。作文讲评时有人昏昏欲睡,有人寄希望于花了大价钱的课外辅导班传授写作秘籍而不屑于听。如何使这种现状有所改观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改进写作课堂教学上的实践。
写作者如果没有情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现在许多学生的文章内容空泛、情感虚假、取材狭窄,写来写去要么是家人在生活上或自己生病时对自己的照料,要么是同学间发生的鸡毛蒜皮的琐事,要么就是拿苏轼、李杜、陶渊明等古人说事。不要说学生写作文痛苦,老师改作文更痛苦,学生的作文还没交上来我就能猜出他们会写什么了。
为此,我也常常反思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如:想一些或在网上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话可说。找一些写得出色的时评或有关一个事件多角度的评论。语文课就会上得活跃些、轻松些,让学生在紧张痛苦的数理化训练之后得到些许的放松和精神的愉悦,他们怎能不爱上写作课呢?
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成为杜甫那样的“情圣”(梁启超语),作为老师首先得是个有情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以及家庭负担的加重,有不少老师只关注自己周围的小圈子而少了对自然、社会的情感投入,这样日久天长自己的作文课堂肯定是死水一潭。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正因为杜甫爱妻子、爱孩子、爱祖国、爱山川、爱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爱天下苍生才写出传世名作。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爱自然爱生命爱社会,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肯定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擅长朗诵的老师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美文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学生;擅长写作的老师可以多写些下水作文展示给学生;擅长思辨的老师可以把自己对社会热点的评论讲给学生。
传统观念都认为老师爱学生就是像保姆般地呵护,每个老师应该都是爱学生的,不管有些做法是否恰当但都是出于好意,都是希望学生有出息,可常常会听到老师(包括我自己)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真和以前的不同了,不但不知感恩还和老师对着干。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到了十几岁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的青少年不需要保姆式的老师,需要的是能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语言的老师。我想我们必须“返老还童”,融入学生的世界,了解他们关心什么、想些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所以命作文题也要投其所好,让学生有话可说,如现在的孩子对电子产品都非常感兴趣可以命题为 “科技进步的利与弊”,这既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又可以训练他们的思辨能力。
由于学生两点一线生活的单调,使他们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也没有时间去发现。记得去年的四月中下旬我教《荷塘月色》时,想让学生学习文中写景方法也写一小段写景文字,为了让难得走到大自然中的学生有东西写,我就选了当时校园和许多小区栏杆旁开得正盛的蔷薇作为写作对象让学生练笔,要求学生写出事物的特点、用两个以上的修辞、融入个人情感。结果让我哭笑不得,有的学生根本不认识蔷薇(写前我还明确地告诉了他们在校园什么方位有,而且给了一两天观察的时间),有的学生不知道蔷薇的花与叶有什么特点,就更不要说融入情感了。总之,这个小练笔没有达到我的预想,可以说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缺少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的兴趣?我们家长、老师、学校、社会是不是都该反思呢?孩子小学前家长还比较宽容认为孩子还小愿意带他们去动物园、植物园等,这个时候的孩子充满了对一切的好奇,说出的话常常让大人们惊讶,我想如果把幼童的话写下来连缀成文肯定是一篇好文章。可一走入学校的大门孩子就离自然越来越远了,家长们不敢带孩子们去接触大自然了,因为学业太重没时间;老师也不敢带学生走出课堂,因为课时安排不允许;学校更不敢让学生们走出校园了,因为怕出安全事故。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呢?只有尽可能的让学生亲近自然和社会,他们才愿意观察,才会有所发现。窗外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如注,为什么不可以停下课让学生趴在窗台上观察雨是什么样的,雨中万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曾有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不管是对自然的发现还是对社会的发现,最终都是对自我的发现。”只有万事万物投射到心中并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写出好文章。
所以要使作文课堂活跃起来,功夫在课下或是每一节语文课。当学生接触一篇篇美文时,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作者笔下的一景一物是如何描述得那么生动;作者对我们熟视无睹的事物有什么独特的发现;怎样才能有独特的发现。
“物有静者,动者;有大者,小者;有美者,丑者;有天然者,人工者;有近人者,远人者。物有物的命运,那就是,它们面对的永远是充满了好奇心的人。当我们面对一样东西时,我们其实都是天真的孩子,在不可遏止的好奇心的驱动下,看之,看不够,琢磨之,琢磨不够,拆解之,拆解不够,描摹之,描摹不够,以至欢呼,以至雀跃。物和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建立了互助、亲善的关系。 ”[1]
所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欣赏学生有些天真却发自内心的话语,是激励学生具有发现精神的最有效的办法。教师记录下学生随笔、作文中的精彩语句、独到的发现,给予适当地鼓励,都会激励学生愿意去观察、琢磨、发现。
我常常指导写作时苦于没东西写的学生要眼光放远一点儿,多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在这三个范围寻找就能找到许多可写的素材。可是每次写作大多数学生还是材料平乏、内容低幼。如何让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呢?我们可以做如下尝试:
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不会合理利用时间、没有养成关心天下事的意识等等原因。作为语文老师就要高效地利用作文课或平时上课的几分钟把新近发生的有一定讨论价值的事告诉学生并与学生交流看法。也可以把我们平时看到的优秀的时评杂文、博文等读给学生听。我还推荐学生每周读《现代快报星期七新闻周刊》和《南方周末》,周一用十分钟左右和学生讨论一或两个热点问题。学生就能渐渐养成主动去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习惯了。
把关注点集中在与一般人不同的方面,才可能较快有新的看法,现在许多人关注的是富二代富三代、官二代官三代或社会的底层人物如下岗工、低保户、农民工,而建议学生把关注的目光转到农民工二代更易立意新颖。
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家已经注意或者已经成为共识的事实上,那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追赶,就不可能有新的创造。如果作为语文老师能有这样独到的关注——关注别人所未关注,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我想学生的作文也会有独到的见解、新颖的立意。
可是如何培养呢?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居多,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都被家长代办了,他们通常叮嘱孩子的一句话就是“把你的学习搞好就行了”。这样的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孩子怎么可能有担当意识,怎么可能有心怀天下的胸襟?真希望家长们去读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自愧不能用我微薄的力量改变家长对孩子十几年的影响,只能尽量利用教材所设专题由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深发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如学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假期与家人到哪儿旅游了,看到了哪些美景或印象最深的现象。学过课文后可以学习课文中写景的方法写个片段。我想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写作方法还用自己的笔重温了游览经历,若干年后那时那景都会在记忆中闪现,这不就是最好的爱祖国山川的体现吗?这不也是一种担当吗?只有具有了担当意识才可能去关注众生,才可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几次课外辅导班传授的“秘籍”就能解决的。语文老师应充分了解学情,多想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世界,这样才能使语文写作课堂由“一潭死水”变为“一池活水”,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一天天地提高。
[1] 现代散文选读(语文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