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围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课堂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那么,语文为什么而问?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基于此,我们能够肯定:语文课堂问题为了学生学习语言,开启思维,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而问!然而,纵观当下的课堂教学,可谓“问题”多多,一位语文老师在每一节语文课中会向学生提出数以十计的问题,然而,事与愿违,这些课堂问题设计往往高耗低效。
小学生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学习语言,大概有三个过程。第一阶段,认识语言,即领会文本的核心,文本语言表达了什么;第二阶段,启迪思维,即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用这个语言是表达这个意思的,进而提高理解能力;第三阶段,运用语言,即指导语言在这里表达的作用,初步懂得如何运用语言。认识上的缺失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失守,在解读和感悟的漩涡中晕头转向。充分认识和理解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学习语言经历的三个过程决定着课堂问题设计也要有这样三个过程。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此问题作了一些优化实践活动。下面笔者试结合《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优化问题设计。
一、为学习语言而问——问题设计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为夯实理论基础,改善认知结构做铺垫。
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入手,紧扣标题进行问题设计可以纲举目张,观照全文,通透全文,对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有很大作用。上课伊始,我便听取学生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轻轻松松就可以深入解读文本。当学生提出:“这株柳有什么特别之处”时,我紧扣本课教学目标,提炼出“主干”问题:“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从标题入手,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即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删繁就简,专注关键词,认识文本语言,体会柳树的“神奇”。问题设计删繁就简,构建清晰的文本网络,夯实学生的语言认识。
从每个主干问题中细化出来的问题即为“支”。通过围绕主干问题,我们添枝加叶,使一节课的内容既具有条理性又很充实,学生也会得到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由易到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问题的设计,教师须要研读文本,由点及面,生成台阶式的问题,从而和学生个性化地、由表及里地研读好文本。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性和扩展性,过分简单,或者一味复杂都不容易抓住学生的思维,致其丧失听课的激情。
二、为启迪思维而问——问题优化应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的基础上控制把握课堂,为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
央视主持人柴静在谈到采访的方式时说:“电视采访有个相对特殊一些的要求,在人和人交流的缝隙里,提问得象钉子一样锲进去,机会可能就那么一下,如果心念芜杂,时机一过去就没了,会扎到钢板上,或者扑个空。”教师和主持人在某些时候具有角色的相似性,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数量,进行“点穴式”提问非常必要。准确、适时的问题如火花般点亮学生的思维,燃起智慧的花火。这种形式的问题设计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解决困惑,一个问题是一个点拨,一个启示,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深入思考,为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
教学课文的最后阶段,我提议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一读课文的题目。在学生读题之后,我并未让他坐下,而是追问道:“你想强调什么?”在这个问题的点拨下学生与我有了这样一番对话: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
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
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它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
师:柳树竟然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
生:因为它原来是平平常常的,现在已经不平常了。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奇迹,所以要强调这一株柳。看来你们都读懂了这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信息更丰富,这就需要教师更加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及时捕捉有效信息,把握住时机,用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将学生引领至更美妙的语言体验中。把课堂生成转化为课程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适时提问,一方面在学生遇到疑难徘徊不前时,采用艺术化的追问,及时初解疑窦,让学生顺利走下去;另一方面在学生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反问,打开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得研讨结果明晰。
三、为运用语言而问——问题优化应在知识发生、发展关联处升华,在探究意识上提升,为推进语言运用服务。
语文为什么而问?——为学生学习语言、开启思维,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语言”、“开启思维”属于理解范畴,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当下的语文教学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即语言学习的一、二两阶段的学习,忽视了运用语言的训练。上海师范大学教科所吴忠豪教授指出:“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特点来看,运用语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教学力度至少应该等于、甚至超过理解语言的教学。”所以,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言语能力的获得靠言语实践。语文的痕迹不是课文内容,而是语文的知识、方法和策略。学生学习语言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得先让其感知理解,再结合生活去思考、去理解。课堂上,老师要尽量在完整的语境中来输入,然后,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多种类似的语境中练习、熟悉,以至运用语言。学生在熟悉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思考并归纳语言规律,最后把语言学得透彻,达到灵活运用。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适当引入开放式问题,对于课堂问题的优化,帮助学生运用语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放式问题相对于封闭式问题而言,没有明确的指向性,需要学生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说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思考。如“你联想到什么?”“你感悟到了什么?”等等。开放式问题可引以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分析,鼓励学生自由讲话,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他们带入自主探讨的氛围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在此基础上,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开放式、具有想象空间的问题。在学习这株柳的生长过程时,我范读课文后,说道:“我在读这段文字时脑海中不时会出现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我仿佛听到了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刺骨的风雪割过柳树的身躯,可是这株柳却顽强地伫立在风中,默默承受着风雪的洗礼。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你们也捧起书,读一读,把心静静地融入文字中去。”在我类似语境的创设后,适时抛出开放式问题后,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他们仿佛置身于恶劣的环境中,和这株柳同环境,共患难,积极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达到了规范、准确、灵活运用语言的效果。
扩展性问题具有延续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开放式问题灵活性大,适应性强,适合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回答,很多时候可以畅所欲言,容易迸撞出思想的火花。它不仅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在新的语境之中尝试独立运用语言,使得语言在“入乎其内,化乎其中”之后“迁移运用”(贾志敏先生的语言学习三部曲)。
真正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积极启迪学生思维,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课堂问题设计才是高效的问题设计,才是课堂、学生真正欢迎的问题设计。好的问题设计,能够使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相互启迪、碰撞,不仅能成就学生的精彩,还常会提升教师的思维水平,叩击教师的心灵。
[1] 黄厚江.为谁而问——也谈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的提出[J].语文建设,2006(3).
[2]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