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电视方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以南京方言新闻为例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34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普通话方言

李 倩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方言新闻节目这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迅速地发展,打破了传统普通话播音的新闻格局,似乎“方言”这种节目形式成了占领本土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绝佳武器。电视方言新闻现象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一种产物,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方言电视节目可以分为电视方言新闻,如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方言电视剧,如《武林外传》、《乡村爱情》;方言电视综合栏目,如东方卫视的《壹周立波秀》等。这么多电视方言节目的兴起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学、传播学、语言学三个角度,总体看来,从语言学等不同方面多维视野研究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所占比重很小。本文拟以南京方言新闻为例,开展多维视野下电视方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探讨。

一、特点:电视方言节目现状的语言学分析

(一)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电视方言节目语言本土化特点

语言本土化是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特点。使用本土化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认知距离,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产生与兴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迎合本土受众的心理认知需要。语言本土化可以包括语音语调的本土化、语法句式的本土化等等,就方言电视节目而言,最能使受众产生心理认知认同的是词汇,特别是惯用语的本土化。方言与共同语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语调上是最为直观表层的,表现在语法句式上的内容并不多,而表现在词汇特别是惯用语上才是彻底深层的。

惯用语是俗语的一种,不仅存在于共同语之中,也存在于各地方言之中,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群众之中,广泛地运用在口头上。下文就以南京话为例探讨方言惯用语的隐喻认知功能,从而理解惯用语的使用是如何大大缩短人们的认知距离的,使得语言本土化成为方言电视节目的重要特点。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成言语修辞格,①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它们看成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有力认知工具,隐喻和转喻成为了人类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两种最重要的认知方式。当我们说到一些带有隐喻意义的词语时,我们并不会刻意地使用修辞格,如“资本主义萌芽”、“桌腿”、“相伴爱的旅程”等,甚至在我们谈及这些词语时都不会注意到“萌芽”、“腿”、“旅程”的原意并不是形容“资本主义”、“桌子”、“爱”的。

1.隐喻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现象无处不在,南京方言惯用语中也不例外,人们借助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经验来认识周围的人或事物。

(1)文化历史领域

①贡院门口的糕——馊的还是相公吃

②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

③出了南门外——尽是寺(事)

④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

⑤篾街和事——不找外人

⑥李光明的伙计——做书(坐输)

⑦马巷的花——没结果

⑧茶炉子的水缸——半截下土了

例①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旧时每逢考期,贡院考场门口的卖糕摊贩即使糕放变了质也不肯收摊,结果馊了的糕还是被考生买去吃了。隐喻用具或食品尽管坏了,但仍然由原人自己受用;也喻没做完的事,仍由原人做完、推卸不了。例②的历史文化渊源是:1907年端午节,夫子庙举办赛龙船比赛,秦淮河两岸人山人海,本来就不结实的文德桥竟然垮了。所以,南京人就用文德桥的栏杆隐喻靠不住。例③反映了南京唐宋时佛教寺院繁多的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南门外(今江宁区、雨花台区一带)曾经寺庙林立。“寺”南京话音同“事”,这个歇后语隐喻事多烦人。例④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旧时陡门桥一带多竹器店,所制竹筷子上下一样粗细,两头都可使用。此语隐喻人们两处奔忙劳碌。例⑤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从前篾街(今中华门内长乐路)有一老万全茶馆,每天总有一帮人来此调解民众间发生的纠纷。但是若篾街内部发生纠纷时,则由当地人自行调解。此语隐喻件事可由内部处理,不必求助别人。例⑥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李光明为状元境的书店,此语用以隐喻某人打赌毫无把握,只有输没有赢。例⑦的历史文化渊源是:自明清以来,马巷一带专门制作纸质的绒花,当然不会结果实。因此隐喻人们做事有头无尾,不了了之。例⑧的历史文化渊源是:茶炉子的水缸,三分之二的部份埋在土里。以此隐喻年过半百的人。

(2)动物领域

①瞎猫遇到死老鼠

②煮熟的鸭子——就剩下嘴硬

③狗套头

例①隐喻糊涂人遇到糊涂事。例②隐喻明知无理还是嘴上硬撑,死要面子。例③隐喻老南京夏天常穿的没有襟的背心。

(3)动作领域

①自行车下坡——踩(睬)都不踩(睬)

②屁股上害疖子——背后挤脓

③穿草鞋进被窝——脏蹬

④借沟出水

例①以自行车下坡的动作隐喻不理睬别人。例②隐喻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例③隐喻做事不假思索,胡乱处之。例④隐喻人们借故出气报复。

(4)食物领域

①嗑个青果泡茶吃

②烧饼粘牙齿——面生

例①隐喻专拣容易的事做。例②隐喻对某人不熟悉、不认识。

2.转喻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不再是简单的词语之间的替代。②转喻比隐喻更为直截了当,“代表”概念贴切地表现了转喻的“指称”功能,如“白宫”代表“总统”,“桌子”代表“围桌子而坐的人”。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概念可能有很多属性,人的认知往往更多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对事物突显属性的认识来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例如,一个人会有很多特征,如果他的大鼻子最显眼、最突出,他就会被叫做“大鼻子”。如果说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那么转喻则是在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表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如“国脚”代表著名足球运动员。南京方言惯用语中出现转喻的有:

(1)用突显动作特征代表抽象概念

①嘴歪了

②脸长了

③挂油壶

④醋泡茶

例①②③借人生气的局部动作特征代表转喻一个人生气了,例③尤为转喻小孩儿生气。例④借马虎的人泡茶都能随手拿错把醋当成水泡之的动作特征代表一个人做事马虎将就。

(2)用突显状态特征代表抽象概念

①栀子花茉莉花

②老外

③二半吊子

例①缘于这两种花开起来是绽满枝头,令人眼花缭乱。用这种状态特征代表那些为隐藏真实情况和意图,东拉西扯并讲得天花乱坠的人。例②借外国人对中国不甚了解的状态特征代表对某件事一无所知的人。例③用半瓶吊置空中的水不稳当的状态特征转喻不稳重靠不住的人。

(3)人体器官代替功能

①眼睛会说话

②拳头不认人

③眼生在头顶上(看不起人)

例①用眼睛转喻人很伶俐。例②用拳头转喻打起来不顾一切。例③用眼睛转喻看不起人。

(二)语用学角度看方言电视节目特点

1.由顺应理论发现语言特色

语言交际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者并不是语言规则的消极执行者,而是贯彻表达需求的积极顺应者。交际者需要顺应的语境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当前动态的、客观的交际情境或物理空间,而且包括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和情感世界(Jef Verschueren 1999)。③电视新闻制作人之所以选择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来表达就是为了顺应某一特定受众的语境,满足他们的口味,迎合他们的需要。因此,语言中经常出现的顺应现象有:

(1)偏好使用拟声词

不同于普通话新闻节目,大量使用拟声词可让电视语言更加生动、真切,达到顺应观众、吸引观众的目的。如

①“公交车只能空荡荡的‘坑次坑次’地载着一个人开。”

②“然后厕所的水‘日’就飙起来了。”

③“反而就是那个半瓶子水‘哗啦哗啦’晃的人很多。”

(《听我韶韶》,2010年6月19日)

(2)把常用播音表达转换为朴素平实的语言

传统的普通话新闻语言高度精简浓缩、准确理性,而方言新闻节目语言表达则简单朴素,易于理解。如(a句为南京话新闻节目实录语料,b句为与之对应传统普通话新闻节目语言):

①a“你早就应该把这个规划线路搞搞好赖。”

①b相关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规划线路。

②a“公交线路有的地方‘一人公交’,有的地方挤不上去,渴的渴死、淹的淹死。”

②b公交线路有的地方空座率高,有的地方人满为患。

③a“你让人家面试官心里头不高兴了。”

③b这样就很难取悦面试官。

(《听我韶韶》,2010年6月19日)

(3)语言的重复

语言的重复是方言新闻节目主持人常用的一种技巧。主持人通过重复那些容易给观众造成误解或含糊的话语达到一种谈话式的极具亲和力的效果。如:

“日本的啤酒奶牛,我们号称啤酒奶牛……”

(《听我韶韶》,2010年6月19日)

(4)本地词汇的使用

本地特有词汇的使用拉近了主持人与本地观众的距离,顺应了观众的日常语言。某些方言特有词汇还无法用书面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如:

①“你这问题叫做活该。”

②“为了领导的倒头一剪子。”

③“他年底算一下子。”

④“如果你家长在这个社会上不是有头有脸的……”

⑤“为了解决小炮子的工作,家长……”

(《听我韶韶》,2010年6月19日)

(5)新闻开场偏好使用问句

传统的新闻播音一般都是事先准备好脚本,按照这种书面文字背诵或诵读的,其语言实质上仍然是主持人向受众发送消息的书面语,而方言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一般只准备说话的提纲,然后以聊天的形式表达出来。聊天之中当然是可以使用问句的,使用后与观众互动性更强,更受欢迎。

2.经常出现双言场景的特色

双言场景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中既使用普通话,又使用方言。根据利奇(G.N.Leech)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④,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为了尊重对方需适应语境,采取一些恰当的交际策略以示礼貌,求得最佳交际效果。在电视方言新闻节目中,这种恰当的交际策略就是适当使用方言,比如说在南京话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听我韶韶》里,主持人老吴操着一口纯正的城南老南京话,而另一位主持人施岚则用普通话与他交谈,但同样也为南京人的施岚经常会在她的普通话主持中应和着老吴说起南京话。这种刻意的双言场景非常有趣味。

3.语言通俗、幽默的特色

电视方言新闻节目语言的通俗与幽默的特色还是要说到方言特有的词汇现象,这里要特别关注方言中的歇后语,比如说上文举的例子:“出了南门外——尽是寺(事)、煮熟的鸭子——就剩下嘴硬”等,这些语言在使用南京方言的群体中都非常通俗直白,让听话人很容易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事物,既通俗又熟悉。而正是这种认同又给了方言电视节目一种特有的幽默,根据索振羽语言交际幽默准则的岔断次准则⑤,歇后语通过引语和说明语之间的故意歇一歇,造成话语语义的逻辑发展的突然中断,从而造成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顿悟式的幽默结果。因此,方言电视节目因为大量使用方言特有词汇而具备通俗、幽默这一特点。

二、产生动因:电视方言节目现状的文化学分析

(一)方言新闻节目有利于亲和力的提升

方言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方言更是一种以社会化或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方言能够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对话中使用方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拉近与对方的距离。方言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具有原生态的风格。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节目在全市的影响力可在西祠胡同上窥见一斑,而其品牌主持人老吴的红火,与方言的亲和力是分不开的。语言上的亲和力更容易拉近电视剧和受众的距离,让人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对其中的环境、人物、事件产生欣赏和共鸣。

(二)受众语言文化的需求是根本因素

方言类节目的兴起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密切相关,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群更为亲近和排他。方言类节目能够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局面下遍地开花,就是潜在的自我语言认同在起作用。方言节目是当地电视观众对自我的一种认同,一种对本土文化和方言的呼应。对于老人而言,长期接触方言,方言新闻节目更易于信息获取。对于中年人、青年人而言,大量存在着“方言普通话”现象,中年人是方言为主,普通话为辅,青年人是普通话为主,方言为辅。这种混杂导致普通话的不标准,也导致方言的普通话倾向,方言新闻节目的出现,对年轻一辈学习方言是一种纠正,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三)市场经济因素等超学术原因是直接因素

随着我国电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国家提出中央、省、地、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方针的指导下,地方电视台想要在市场的层层竞争中求得发展就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招牌,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方言新闻节目资源与取材均本土化,因而资金投入少,制作成本低,但收视指数却一路飙升,这无疑成为趋导地方电视台开办此类栏目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三、传播:电视方言节目现状的传播学分析

(一)新闻娱乐化传播

新闻娱乐化是传播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趋势,方言电视节目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内容选择和节目形式上都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展示了本地的风土人情,极具亲和力,迎合了大众的口味,从而可以传播地更远、更广。

(二)语言+文化传播

人们对方言节目的追捧,实质上是对家乡和自我的一种认同,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会优先选择和接受与自己的经历经验相似、文化背景相同的信息,方言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好地表述了地域文化特性,在文化认同和娱乐需求上有着普通话节目不可替代的地位。反过来说,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也是对语言和文化的保护,如今由于地域的影响日益减弱,很多年轻人不再用方言交流甚至已经不会说本地方言,方言新闻节目也是一种保护方言的文化资源形式。

结语

对于电视方言节目未来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

(一)小众窄播与大众传播平衡

电视方言新闻节目正是在受众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产生的,体现的是一种“窄播”,然而窄播并不是“独播”。在节目的制作中可以选择适合窄播的节目形态和内容,此外,在节目中也要照顾到外地居民的收看,例如,在方言播报的同时,加上字幕配合。

(二)既不能过度上马,也不能严厉禁止

大众传媒的主流仍是普通话,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控制在一定小规模之内,才能既节约成本,又赢得效益。只要遵守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我们一定能够处理好方言电视与电视媒体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电视生活、语言生活,营造和谐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

注释:

①[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德]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5.

②[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德]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47.

③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1-101.

④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0.

⑤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4.

[1]崔春泽,杨迎春.谈方言在我国电视节目娱乐化进程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德],汉斯——尤格·施密特[德].认知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李荣.南京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5]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方言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