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夫小说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34期
关键词:作家小说创作

王 莹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徐州籍作家赵本夫是一位创作起点较高的作家,他的处女作《卖驴》以及紧随其后的《“狐仙”择偶记》(载《雨花》1981年第9期)等一系列短篇小说,引起全国30多家报刊评论和争议。1984年起赵本夫开始尝试创作长篇小说,并陆续出版《刀客与女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混沌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两部长篇小说,从1987年起,赵本夫发表了以《涸辙》为代表的“黄河故土风情系列”中篇小说,评论界对这类作品给予了肯定。然而,进入90年代,对赵本夫的研究几乎进入了沉寂期,研究文章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如80年代。随着1996年长篇小说《逝水》(后易名为《黑蚂蚁蓝眼睛》(《地母》三部曲之一)和1997年长篇小说《天地月亮地》(《地母》三部曲之二)的发表,赵本夫再次走进人们视野,文学评论界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文章,除了这两部长篇外,也有论者对赵本夫80年代创作的短篇和中篇小说从新的角度进行再评论。2004年,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下无贼》热映,虽然使赵本夫为更多读者知晓,但并没有使他像有些作家一样伴随着电影、电视剧的改编而迅速走红。2008年,《地母》三部曲终结篇《无土时代》问世,作者创作方法的转变引来评论界的关注与争论,高校也有不少硕士研究生以此作为学术论文。

自处女作《卖驴》(载《钟山》1981年第2期)发表至今,赵本夫从事文学创作已有三十年。他主要以小说创作为主,作品多次获奖,其中《卖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鞋匠与市长》获《中国作家》大红鹰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天下无贼》获《小说月报》百花奖、首届紫金山文学奖,《即将消失的村庄》获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尽管作品获奖无数,但在人才济济的江苏文坛中,赵本夫算不上知名作家,也不为大众所熟知。正如赵本夫自己在与编辑李星的通信中所言“我在文坛上基本上独行者,并不在热点关注之内”。[1]然而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作家作品的好坏与知名度的高低早已不对等了。笔者认为赵本夫小说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经过资料搜集与整理,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赵本夫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讨论。

一、小说创作历程研究

一些研究者意识到赵本夫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始终处于一个变化的状态。80年代,文学评论界有两位论者对赵本夫小说创作历程给予了关注。徐兆淮是一位较早关注赵本夫小说创作的文学评论家。1985年,他便在文本阅读中看出了赵本夫小说在主题、艺术特色方面与初期《卖驴》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在《艰难的寻找中》[2]中指出从《寨堡》、《绝唱》起,赵本夫小说开始追求主题的丰富性和含蓄性,艺术风格方面则以《西瓜熟了》为转折点,由注重故事情节的传奇性转向在十分平常的生活事件中细致地抒写人物心理的变化。1987年,徐兆淮在另一篇名为《赵本夫小说创作的蜕变轨迹》[3]中提到了赵本夫小说创作的几点新变,包括现实与历史的结合、增加风俗画的迷人力量、追求主题表达上的含蓄与丰厚等,他认为这些新变体现出赵本夫从一个多少带有农民意识的作家向着真正具有时代意识和历史意识的作家的转变。

90年代是赵本夫小说研究的萧条期,对赵本夫小说创作历程的研究仅有1990年丁帆的《人的生命意识窥探和技巧转换——论赵本夫小说的创作》[4],但笔者认为这篇论文的价值很大。在这篇文章中,丁帆将赵本夫十年的小说创作分为四个阶段,认为赵本夫在小说主题和艺术技巧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他那种“独调”小说的固定叙事视角妨害了他试图进入更深的心理层次。这是一篇较为权威的论文,全面地分析了赵本夫创作的变化过程,所提出的建议也是切实中肯的。

进入新世纪,论者更多地从具体文本入手,分析赵本夫的作品,而探讨其小说创作历程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比较有价值的是吴义勤的《赵本夫论》[5]。该文比较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近三十年来赵本夫小说的创作历程,指出赵本夫小说在主题、精神意义、艺术技巧各个方面的变化,并认为无论赵本夫的小说如何变化轨迹,他关注农民、在黄河故道的沙滩上挖掘心灵泉水的文学思维却一直未变,是近年来比较全面的探讨赵本夫小说创作历程的研究文章。

二、作家文学思想研究

通过阅读赵本夫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文学人文主义精神始终贯穿着他的创作,赵本夫的小说以人为本,关注人类精神世界,尤其是关注农民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在许多研究文章中都有这种观点,最早提出赵本夫以人为本文学思想的是徐兆淮。1982年赵本夫处女作《卖驴》发表当年,徐兆淮便撰写《努力探索农民的心灵变化——简评赵本夫的三篇小说》[6]一文,认为赵本夫注意从生活出发,立足于写人,写普通人的性格、心灵和命运,并借助这些人物形象反映出中国农民的传统的精神面貌以及历史性的变化。

自2004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热映,大家开始关注剧本原作者赵本夫,有论者发现赵本夫小说中的理想主义精神。余稷之在《人性的光亮与暖意——试论赵本夫短篇小说〈斩首〉》[7]中,通过分析文本,指出赵本夫笔下几乎没有纯粹的坏人,读者总能在冲突最为激烈的某种世俗关系中意外地发现人性的暖意。之后,李含侠在《略谈赵本夫小说的特色》[8]一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赵本夫也承认自己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在他心中小说是可以做梦的地方。赵本夫认为“理想主义不是美化生活,同样包含着批判精神;理想主义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寻找另一种可能。”[9]

在2005年于南京召开的赵本夫小说研讨会上,与会批评家对赵本夫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赵本夫的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人文精神和对人性深度的开掘。赵本夫的小说创作关注社会、人生与自然,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他始终是睁着一双善意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张扬人性中的温暖和善良,以温情来表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的纠缠。”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是比较准确的。赵本夫在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的指导下创作小说,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找与回归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小说文本研究

对赵本夫小说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少研究者从文化视角出发,探讨赵本夫小说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小说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探索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另外,有少数研究者运用比较研究法,将赵本夫的小说与其他作家的创作进行对比,展现赵本夫小说的独特价值。

(一)从文化视角研究

第一,对现代文明所引起的生存困境的研究。从赵本夫发表长篇小说《逝水》以来,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注意到其小说中包含的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然而,其实赵本夫自1987年创作《涸辙》起,人类和宇宙的终极等宏大主题就成为赵本夫小说不断思考的对象,这个观点由刘旭在《先锋与传统的整合——〈地母〉及赵本夫的小说创作》[10]一文中提出。季红真在《民间传奇中的历史、文明与性别想象》[11]中指出赵本夫对于文明的审视,是从乡土开始,在传奇的叙事结构中,隐含着城市与乡村的两向对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乡村文化即将成为资源被消费,人类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2008年起很多对长篇小说《无土时代》的文学评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在此就不一一罗列。

第二,对赵本说小说的乡土性和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分析。评论家很早就注意到了赵本夫小说中浓郁的乡土因素。最早对此进行阐述的是行人,他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祖先的坟〉说到赵本夫的创作个性》[12]中指出赵本夫的作品风格与其脚下的土地有着莫大的关系,黄河故道的民风和生活环境对作家创作影响极大。赵园在《地之子》[13]中谈到了赵本夫小说整体的乡土美学风貌及其方言的特色,认为赵本夫早期小说,写得质直泼辣,几无修饰,颇见劲爽,其家乡的方言也很有几分粗直痛快。逄增玉、姚树义通过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地域文化与乡土叙事的“方志性”——赵本夫乡土小说叙事论》[14]为题对赵本夫小说的乡土性和地域文化特点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较有新意。

(二)对小说艺术风格的研究

一些文章从小说叙事学和作家的创作历程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研究。许多文章都注意到了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学因素的影响。吴俊在《“中国作家”赵本夫》[15]中认为赵本夫的小说从中国古代笔记中借鉴了小说的文体形态,从古代传奇中借鉴的是小说的故事形态,他在传承、发展中国文学本土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崭新创作上有巨大贡献。

另外,不少论者看到了赵本夫小说在艺术技巧上的变化。1987年,北帆、大野在《追求小说的立体交叉——论赵本夫的创作倾向》[16]认为赵本夫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由单一到多侧面多层次展现,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有单纯到丰富复杂;创作风格由喜剧向悲剧发展,主动自觉地拓展思维空间,促使作品风格趋向多元;叙述形态由巧合性和偶然性的情节关系铺设转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生活细节、场景、原生状态的呈现。

(三)比较研究

还有不少论者尝试用比较研究法对赵本夫的小说进行研究。1988年,江苏作协创作研究室邀约四十多位评论家、编辑家、作家座谈,探讨赵本夫和储福金的创作现状和发展态势。“在江苏青年小说家的群体中,赵本夫和储福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与会者戏称为‘南储北赵’。‘北派’的赵本夫以雄浑著称,执着于在黄河故道古老、沉郁的土地上探索人的生命意识,呼唤原始的雄强生力。储福金以纤细见长,热衷于感应时代的脉搏和微妙的心态,追求舒缓而饱满的情绪容量。”[17]是年,徐兆淮发表《在文学寻找的海洋里——赵本夫、储福金创作比较》[18]指出赵本夫和储福金在创作上的不同是因为二人置身于两个不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中,这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制约着两人的个性和气质,决定着各自作品中不同的审美形态。

吴义勤、任现品在《另一种“南方写作”——赵本夫论》[19]认为赵本夫虽是江苏作家,但是他的小说有一种野性、雄浑的北方地气,是一种“硬汉”式的写作,这正是赵本夫在文坛上的独特价值。但是吴义勤、任现品把赵本夫小说独特风格的原因归结为作家的“农民情结”,而没将作品与作家生活地域联系起来进行详细论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篇论文的价值。汪政在《对峙江南》[20]中认为在江苏文学中赵本夫是最具异质的一个,并把他称为江苏文学的“叛徒和敌人”。因为与其他江苏作家不同,赵本夫所认同的传统不是贵族文化、废都文化,也不是享乐文化,而是上续秦汉、根植农耕的大传统。这种将作家置身于地域中,分析其与同地作家不同点的研究法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体会赵本夫小说的创作特点。

四、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及建议

纵观三十年来赵本夫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研究观念的改变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学界对赵本夫小说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还出现了一些关注专门研究赵本夫的论者和一些很有开拓意识的论文。比较重要的研究者有徐兆淮、何振邦、吴义勤和陈思和,他们对赵本夫小说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经过梳理分析,笔者认为当下赵本夫小说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研究资料数量太少。在江苏这样一个作家众多、作品层出不穷的地方,评论者更多的将目光投向苏童、余华、毕飞宇等主流作家,赵本夫小说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太少,数量上的缺失大大影响了赵本夫小说研究的质量。第二,研究角度不够丰富。当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赵本夫小说主题和艺术形式的研究,论者可以尝试多种研究方法,将最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对赵本夫小说的研究上。第三,研究内容有限,对文本研究不够全面、细致、深入。对赵本夫小说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篇,如《卖驴》、《天下无贼》、《无土时代》,这些虽然是赵本夫小说中的代表作,但不足以完全展现赵本夫小说的特点与成就。

回顾三十年来学界对赵本夫小说的研究,笔者认为我们还应该在这样几方面加以努力:第一,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当今,生态批评成为热点,事实上赵本夫从《涸辙》起就开始对生态文明予以关注,其中篇小说《那——原始的音符》更是以动物视角看人类世界,蕴含深刻哲理,可以尝试以生态批评理论分析赵本夫的小说。第二,加强文本研究。赵本夫短篇小说《绝唱》、长篇小说《刀客与女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但《绝唱》被《卖驴》的光芒所掩盖,《刀客与女人》更是鲜有问津,实在是可惜。赵本夫小说中有很多人物形象也值得我们关注与分析,这些都需要论者在文本阅读和挖掘上多下功夫。第三,要让研究视野更开阔,不是对研究对象做孤立的研究,而是将他及其作品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置于合适的坐标点上进行研究。赵本夫是徐州作家,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有论者结合地域文化分析赵本夫小说,这个角度是很有新意的。但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其扩大至研究新时期徐州的一批作家,或是关注一下新时期以来徐州这个城市在文学作品中的书写。笔者相信,在文学评论家的不懈努力下,赵本夫小说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

[1] 李星,赵本夫.关于长篇小说《逝水》的通信[J].当代作家评论,1998(2).

[2] 徐兆淮.艰难的寻找[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5(5).

[3] 徐兆淮.赵本夫小说创作的蜕变轨迹[J].文学评论,1987(5).

[4] 丁帆.人的生命意识窥探和技巧转换——论赵本夫小说的创作[J].当代文坛,1990(5).

[5] 吴义勤.赵本夫论[J].钟山,2009(6).

[6] 徐兆淮.努力探索农民的心灵变化——简评赵本夫的三篇小说[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2(6).

[7] 余稷之.人性的光亮与暖意——试论赵本夫短篇小说《斩首》[J].上海文学,2004(12).

[8] 李含侠.略谈赵本夫小说的特色[J].赤峰学院学报,2008(12).

[9] 张锲,赵本夫.一部成年人的童话——张锲和赵本夫就小说和电影《天下无贼》的通信[J].文艺报,2005(20).

[10] 刘旭.先锋与传统的整合——《地母》及赵本夫的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1998(6).

[11] 季红真.民间传奇中的历史、文明与性别想象[J].当代作家评论,2006(2).

[12] 行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祖先的坟》说到赵本夫的创作个性[J].小说评论,1985(3).

[13] 赵园.地与子[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1993.

[14] 逄增玉,姚树义.地域文化与乡土叙事的“方志性”——赵本夫乡土小说叙事论[J].扬子江评论,2007(5).

[15] 吴俊.“中国作家”赵本夫[J].当代作家评论,2006(2).

[16] 北帆,大野.追求小说的立体交叉——论赵本夫的创作倾向[J].钟山,1987(4).

[17] 一泓.京沪宁文学家应邀座谈赵本夫储福金的创作[J].上海文学,1988(3).

[18] 徐兆淮.在文学寻找的海洋里——赵本夫、储福金创作比较[J].当代作家评论,1988(2).

[19] 吴义勤,任现品.另一种“南方写作”——赵本夫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1(6).

[20] 汪政.对峙江南[J].南方论坛,2006(2).

猜你喜欢
作家小说创作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