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美华
(金坛市第五中学 语文组,江苏 金坛 213200)
南京大学高国藩先生的《敦煌民俗学》一书,①根据敦煌写本,并广泛网罗有关民俗资料,从家族、经商、生产、奴婢、生育、宗教、婚丧、迷信、解梦、医疗、占卜、装扮、饮食、建筑、行旅、四时、驱傩、娱乐、舞蹈等多方面研究古代敦煌民俗,剖析其性质、特点,探索其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据作者在导言中介绍,本书的材料来源主要有敦煌石室遗书、敦煌汉简、唐代前后的地方志等,其基本依据为敦煌石室遗书。
敦煌民俗学与敦煌文学联系密切,与中国古代宗教、伦理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本书对开卷者不无裨益。然本书在材料使用上缺憾颇多,当引起读者注意。现取其中问题相对明显、材料相对集中者言之,以供著者、读者参考。
惟愿贤女,孩子,贞兰洲顺,令吉端严,桂秀云涯,莲披月浦,名流(留)女史,荣满家族。其五。
珠颜日丽,素质霜明,聪慧天发,道心泉涌,淡花里净,身子逢而,辩屈献珠。圆满智积,见而疑除。其六。(第六章民间生育风俗页86)
按:此《祝文》见于伯2497《书仪》。上段“贞兰洲顺”不辞。“洲”字,检原卷实为“淑”,从“寸”,与“又”同,《说文》“叔,或从寸”。“贞兰淑顺”乃言女子性格温顺贤淑。下段“淡花”之“淡”,原卷作“談”。“献珠”后之“圆”字,原卷作“因”。且从“淡花”至“疑除”句读有误,不能通读。 “谈”为“昙”之借字,“里”为“理”之借字,“昙理”既昙花一现之理,比喻人生命之短暂。“身子”乃舍利弗之译名。梵语舍利,译曰身。弗多罗,译曰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佛弟子中第一智者。此处曰“辩屈”,则言此理不可辩驳。“献珠”则为法华经提婆品中记龙女上宝珠于佛,以表己证圆果之事,其经文曰:“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曰: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因”乃释家用语,从狭义而言,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皆称为因。“智积”为王子名,大通智胜佛时出家十六王子之第一名。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曰智积。或为从多宝如来来法华之会座,与文殊菩萨论议女人成佛一事之菩萨。明了以上佛学名词,此段不难断为:“谈花里净,身子逢而辩屈;献珠因满,智积见而疑除。”四六对文,所对甚工。
本书第十一章《民间试婚风俗与新婚性生活》中大量采用《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文字。现将《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原卷伯2539对勘本书文字,得如下数条札记:
(1)故仲尼称婚姻之大,诗人箸螽斯之篇,考本寻根,不离此也。(页175)
按:“婚姻”之“姻”,原卷作“嫁”,“姻”不知所本,当从原卷作“嫁”。
(2)遂想男女之志,形貌妍媸之类,缘情立仪,因象取意,隐伪变机,无不尽有,难字异名,并随音注。(页175)
按:“妍媸”,原卷作“研嗤”。 研、妍字通。 《释名·释姿容》“妍,研也。研精于事宜,则无蚩缪也”。王先谦《疏证补》引叶德炯曰:“妍,研声义相通”。 “嗤”,本当作“蚩”,唐人手写,往往加“口”。 “蚩”有“丑陋”义,赵壹《刺世疾邪赋》“孰知辨蚩妍”,陆机《文赋》“妍蚩好恶”,皆其例。故此处不烦改字,当从原卷作“研嗤”。 “变机”,原卷右侧有乙正符号“√”,当作“机变”。 “机变”有二义:一为机械之机巧,《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荀子·议兵》“固塞不树,机变不张”;二为机谋巧诈,《孟子·尽心上》“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抱朴子内篇·明本》“外物弃智,涤荡机变”。此处“机变”当为后一义。“机变”乃古人常语,“变机”不辞。伏俊连《敦煌赋校注》云:“机变为中古成语,谓随机应变。”②恐非确诂。
(3)玄化初开,洪炉耀奇,铄劲成健,熔柔制雌,铸男女之两体,范阴阳之二仪。(页176)
按:“初开”之“开”,原卷作“闢”,当从原卷。
(4)夫怀抱之时,总角之始,蛹带米囊,花含玉蘂。忽皮开而头露,俄肉俹而突起时迁岁改,生戢戢之乌毛,日往月来,流涓涓之红水。(页176)
按:“夫怀抱之时”句首原卷有“原”字,今脱,当据补。“蛹带米囊”不知所云。原卷作“蛹带朱囊”,乃言男童生殖器之形状:阴茎如虫蛹,其下连附两只朱红色阴囊。伏俊连《敦煌赋校注》所云“蛹带米囊”:带米,原卷作“虫朱”,不明何据。③且此句与下句据文例为对文,下句“花含玉蘂”第二字“含”乃动词,上句相应之处亦当为动词。若依伏校作“虫”则失对,故从原卷作“带”为是。“俄肉俹而突起”之“突”,检原卷当为“興(兴)”字之草书省笔,应从原卷作“兴”。伏俊连《敦煌赋校注》云:“叶本校记:‘突,原误作灾,今改突。’按:叶校是。”亦误。
(5)草木芳丽云水吞,裔懒叶絮花香风,遶砌鷰接,翼想于男,分寸心为万计然,乃求吉士。问良媒,初六礼以盈止,复百两而爰来,既纳征于两性,聘交礼于同杯。(页176)
(6)于是青春之夜,红纬之下,冠缨之际。花须将卸,思心静默,有殊鹦鹉之言,柔情含通,是念凤凰之卦。(页176)
按:“红纬”之“纬”,原卷作“炜”。 《说文》:“炜,盛赤也。 ”此处“红炜”当指红色灯烛之光,接合上文“青春之夜”。“花须”之“须”,原卷作“鬓”。此句描写新娘,应以“花鬓”为是。“冠缨之际(際)”,原卷作“冠缨之除”,此句与下句“花鬓将卸”对文,故应从原卷。作“冠缨之际”不明何义。“柔情含通”之“含”,原卷作“暗”,从原卷为是。且此段文字标点不当,应为:“于是青春之夜,红炜之下,冠缨之除,花鬓将卸。思心静默,有殊鹦鹉之言;柔情暗通,是念凤凰之卦。”
(7)观其童开点点,精漏汪汪,六带用拭承筐,是将然,乃成乎夫妇(页176)。所谓合乎阴阳,(此句为下段句首,页177)。
按:“六带用拭承筐,是将然”之“是”,原卷作“侍”。 此段文字句读有误。《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承筐是将”乃言以筐中礼品献宾客。此处乃借“承筐是将”言“侍女乃进罗帛,具香汤,洗拭阴畔,整顿裤裆”。“是”,当从原卷作“侍”。故此段应读为:“观其童开点点,精漏汪汪。六带用拭,承筐侍将。然乃成乎夫妇,所谓合乎阴阳。”段末“所谓合乎阴阳”句与“然乃成乎夫妇”对仗工整,当属上,不当属下。
(8)或高楼月夜,或闲窗早春,读素女之经,看隐侧之铺,立障圆施,倚枕横布。(页177)
按:“早春”之“春”,原卷作“暮”。 此处文字“暮”、“铺”、“布”为韵,从原卷作“暮”是。
(9)美人乃脱罗裙,解绣裤,頞似花围,腰如束素。情宛转似潜舒,眼恒迷而下顾,初变体而拍溺。(页177)
按:“頞似花围”不知所云,原卷作“頰似花團”,乃是形容“美人”之颊如花团般艳丽,从原卷是。“眼恒迷而下顾”之“恒”,原卷作“仾”,即“低”字。 录作“恒”误,应从原卷作“低”。“低迷”形容眼睛迷离、模糊不清。嵇康《养生论》“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寢”。原卷此句首有一“姣”字,疑为衍文。“初变体而拍溺”之“溺”,原卷作“搦”。 《说文》:“搦,按也。 ”“拍搦”义为抚摸,当从原卷。
(10)于是精液流澌,媱水洋溢。女伏枕而搘要。(页177)
按:“媱水”,原卷作“婬水”。 “婬”今作“淫”。 “淫水”即后人所谓爱液。乃是交接时女性生殖器分泌的起润滑作用的液体。 “媱水”不辞。 应从原卷作“婬(淫)”。 “伏枕”之“伏”,原卷作“撚”。 《龙龛手镜·手部》:“撚,捵也”。 《集韵·铣韵》:“撚(捵),乃殄切。 《说文》‘执也。 一曰蹂也’。 或从典。 ”《说文解字注》“撚”字条云“执者,捕罪人也。引申为凡持取之称”。“□枕”,当为取枕之义。 “伏”,当从原卷作“□”。 伏俊连《校注》云:“捵枕,谓将枕头支于腰臀间也。”④不确。“捵枕而搘要”方为此义。 “榰要”之“榰”,高注云“榰:同攥zuàn,握住”,实误,原卷作“搘”。 伏俊连《校注》云:“‘搘’,同‘支’,见《正字通》。要,古腰字”,甚是,当从原卷。⑤
(11)袋阑罩而乱摆,茎逼寨而深攻。(页177)
按:“阑罩”之“罩”,检原卷实作“单”。阑单,又作“兰单”、“阑殚”,乃筋疲力尽或萎软貌。刘知几《史通·二体》“碎琐多芜,阑单失力”;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记苏颋儿时诗:“兔子死阑殚,持来挂竹竿。试将明镜照,何异月中看。”
“茎逼寨而深攻”之“寨”原卷作“塞”。 伏俊连《校注》云:“作‘塞’是。逼塞为充塞、充满之意,敦煌变文屡用之。如《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讲经文》:‘也刚筑,也柔和,虚空逼塞满婆娑。’”⑥其说出自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⑦甚是。原卷作“塞”是。
(12)然更纵枕上之媱,用房中之术。(页177)
按:“枕上之媱”, 原卷作 “婬 (淫)”, 当从原卷作 “婬(淫)”。
(13)既恣情而乍疾乍徐,亦不顾而看出看入。(页177)
按:“不顾”之“不”原卷作“下”。 既“不顾”,何来“看出看入”?当从原卷作“下顾”,契合文意。
(14)龙宛转蚕,缠绵眼瞢,瞪足蹁跹。 (页178)
按:此段文字费解之至,实句读之误。当断为“龙宛转,蚕缠绵;眼瞢瞪,足蹁跹”,见《洞玄子》。乃为男女交合情状之描述。
(15)共寝匡床,如绣阖之鸾凤。 (页180)
按:“绣阖”不辞。 “阖”原卷作“閤”,即“阁”字。 当从原卷作“阁”为是。上文“闺阖(则)绣户朱帘”之“阖”亦据改。
(16)在一座之徘徊,何慙往燕,当重衾之缱绻,维恨鸣鸣。 (页180)
按:“鸣鸣”原卷作“鳴雞”。《乐府诗集·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正明此意。且据文例,“往燕”对“鸣鸡”。故从原卷为是。
注释:
①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②伏俊连.敦煌赋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255.
③伏俊连.敦煌赋校注:256.
④伏俊连.敦煌赋校注:260.
⑤伏俊连.敦煌赋校注:260.
⑥伏俊连.敦煌赋校注:262.
⑦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补定本:356-358.
[1]高国藩.敦煌民俗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伏俊连.敦煌赋校注[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3]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补定本,1997.
[4]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5)[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张锡厚辑校.敦煌赋汇[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6]叶徳辉编.双梅影闇丛书[M].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