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文学性教育提高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研究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36期
关键词:文学性教与学文言

张 莉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什么是文学性教育?范冬梅认为:“广义的文学性教育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活动。狭义的文学性教育指的就是文学教学。”因此“文学性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文学史基础知识(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的特征),分析文学形象的一般方法,鉴赏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等”。

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性教育,主要是从教材自身出发,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的学习,是一种建构学习,这种建构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开阔自己的视野、诵读大量的篇章,逐步提高自己的分析、鉴赏水平,重建自己内在的知识结构。这种建构必须始终以继承落实文化传统、发扬本民族文化精神内涵为前提。只有这样,通过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性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才符合其自身主体建构的需要。进行文言文的文学性教育,对于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来说,应采用如下方法。

一、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开展文学性教育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逐步体会得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呢?具体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

学生接触一篇文学作品时,第一位的感受就是喜不喜欢,而认为好与不好以及探究这种感受的原因则是第二位的。由读懂而理解,由理解而感动,由感动而判断,是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过程,之后才能谈得上研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辩词、会意、品味、涵咏。训练学生从文言篇章中把握内容、情感和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文言解读能力。比如:教材中节选自《诗经》的《关雎》、《蒹葭》,在学习时,应先指导学生多多朗读此诗,有个初步的感受。学生读过此诗后感到句式以四言为主,整首诗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诗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语言比较艰深,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品味感受劳动人民在诗中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品味劳动人民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因此,对文言作品来说感知是第一位的,没有感知就没有鉴赏。但并不是说要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把整篇文章或整首诗歌拆成单个字、单句话去理解,而舍弃了它的人文性。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丧失,只会渐渐觉得文言作品令人厌倦,而不会领略到诗文的神妙之处。其实,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之所以好,并不会仅仅因为其中的一个字、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它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我们应该尊重其整体性。

2.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名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知识经验积累之下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学生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生活经历、文学素养积累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但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也常常发现,一部名著在每一次重新阅读之后,都会有新的收获,学生也是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发生着变化,有助于学生主体的成长。所以,在引导学生对文言作品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要把参考书上的定论强加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勇于各抒己见,另一方面在学生出现偏激甚至错误的见解时,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最好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探讨和争论中调整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可以促使大家梳理、陈述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相互争论中了解问题的不同侧面,反思自己的感受,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比如:文言文中有些字词很值得学生仔细推敲,以便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质疑,进而明辨思想内容。但并不是说允许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就是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乱想和瞎说。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应以文本为基础自圆其说,最好能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文章的妙处是悟出来的,全靠教师一味讲解灌输并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能力,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才会更有价值。与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一样,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并不是一定要他们区分出是非黑白,关键是通过这样个性化的争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生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课本中文言单元所选的篇章,普遍涉及到多种文体,它们都讲究用描述的生动性、结构的精巧性和语言的感染性来反映现实或者理想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对于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来讲,读后往往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并引起强烈的共鸣。但是,学生们并没有过多的生活阅历和历史常识,对于古人的情感,他们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鉴赏文言作品的依据是其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如: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景物的形、色、声、情态,作者的议论抒情等,只有抓住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才能真正领悟到文章的好处。学习诗词时要注意的是诗词结构上的特色和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 (炼字、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在这些方面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感悟、鉴赏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许多诗的中心句都位于整首诗的最后一句上。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在最后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乐于奉献的理想。《泊秦淮》的最后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是如此。对于词来说,常常遵循的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规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再读文学作品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但需要注意的是教给学生鉴赏文言作品的方法的同时,应避免学生只会说些套话,导致无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拓展延伸课本内容,开展文学性教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区选择课外的文言文篇目作为中考文言文的阅读题,今年,南京市的《中考指导》也明确规定,课内古诗文鉴赏不再考查,转而考查课外古诗文阅读欣赏能力。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专家们从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选出了一定的篇章编入教材来进行教学。但凭借教材中的几十篇文言文,用现有的课时,而且还在文言文已不具备交际能力的今天,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要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到古典文化的魅力和精华,自觉地担当起传承文化的重任,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性教育时,还应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延伸,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的拓展、延伸,夯实课内文言的基础。

初中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章虽说是精品美文,但有的篇章并不能把历史的真实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只是一些节选,有的是在有限的资料基础上的文学艺术创作。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经历、人物的生平、事件的原委向学生进行适当而准确的讲解,使学生对其有个正确的评价,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教材教学。如:学生如果了解了苏轼经历的“乌台诗案”,屡次被贬,将会更好的理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感慨。这样做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2.以课外学习为基础的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讲的内容毕竟受到限制,因此,在课外,开展适当的活动,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也是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性教育的必备方法。如可以举行每周一首诗词的活动,在黑板报辟出一个角落,精选唐诗宋词中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方面面的优秀作品或名句,每周由一名学生主持,组织学生围绕诗的创作背景,诗的语言、意境、思想等方面进行重点赏析,要求学生对名句做到熟读成诵。这样做可以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增加学生的积累,锤炼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班每周二中午都是固定的读书日活动时间,可以利用一定的自习时间在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当学生长期浸润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中,就会逐渐具备开阔的视角和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语文教学不应着眼于考试中分数的得失,而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索的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综合学习能力,这将是一份功德无量的事业,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性教育才真正达到目的。

3.在课外文言文写作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学习能力。

近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中学生在尝试使用文言的形式来写中高考作文,其中最出名的当属2002年浙江某考生的《赤兔之死》,这篇作文毫无争议的获得了满分,不仅得到了阅卷老师的认同,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个成功的案例不仅值得高中语文老师借鉴,对于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同样也有着很大的启发,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识记问题颇令学生头痛,如果撇开语境孤零零的把多项意义记住了,到了一个新的文段中还是难以判定其意义和用法。有的同学就编写了一些文段,使识记更为便捷有效。比如:晚课铃响,某君不适。腹内作痛,意欲适厕。适蒙师问急急而逝。在笑声中,学生理解并掌握了“适”的多项义项:畅快,到——去,恰好。适当的文言文写作,使学生从平常文言文教学中纯粹的听、读中解脱出来,小试牛刀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文言文综合学习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今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未来学生面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语文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的培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由文言文所记载,文言文的教学承担着既往开来的重责。文言文的教学丝毫不能懈怠,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综合学习能力更是当务之急。我从文言文的文学性教育方面探讨了提高初中生文言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方法,

在撰写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也学到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方法,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学习,从而完善提高自己。

[1]张定远主编.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

[3]谭欣.心理学.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4]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

[5]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

[6]朱慕容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7]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第二卷).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2.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9]语文学习编辑部编.语文研究性学习个案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

[10]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11]赵伟士.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1.

[12]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13]吴益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

[14]皮连生主编,何更生,吴红耕等著.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15]孙芳.让语文教育绽放出民族文化的光芒.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4:22、23.

[16]刘晓哗.初中新教材文言文背诵篇目剖析.中学语文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10.

[17]陶永武.转变两个观念,走出教学困境—中学语文教学的观念误区及辨正.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0.

[18]陈文.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关于高一新教材文言文学习的调查.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1.

[19]林裕辉.古文尚需新编—关于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及教材设计的商榷.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2.

[20]钱吕明.文言文教育的理性思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2.

[21]何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中青年教师语文沙龙记要.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9.

[22]刘占泉.也说文言教学向何处去—兼评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9.

[23]范玉红.对中学生语文教育中实施文学教育的思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3.

[24]徐磊.文言文翻译应注意的问题.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11.

[25]黎传绪.论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1.

[26]殷朝芹.和学生一起成长.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1.

[27]傅丽霞、厉复东.语文教育文化底蕴的价值取向及培养策略.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2.

[28]刘英.关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2.

[29]程少堂.“语文味儿”理论构想.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3.

[30]王芳.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试对策.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4.

[31]吴绍晋.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误区探析.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4.

[32]赵志伟.论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11.

[33]孙宏.谈文言文复习方法.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2.

[34]陈小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3.

[35]汪中信.21世纪的中学生还要学习文言文吗?.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0.

[36]姜红娟.如何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2.

猜你喜欢
文学性教与学文言
楷书的教与学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教与学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