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在高三作文教学中的实践—— 论据使用讲评课案例

2012-08-15 00:42范红梅
文教资料 2012年35期
关键词:左拉犹太军官

范红梅

(北京101中学,北京 100091)

一、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接触母语学习,读写结合就是一个一直伴随他们学习的话题,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却意义非凡。它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受到各阶段老师的高度重视。但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读写结合的目的、方法应该有所区别。高中阶段,在高一高二,以课内阅读教学为主,并带动课外,教师找到读写结合点,采用多种方式,如仿写、续写、扩写、改写、批注圈点,评析感悟等,让学生广泛阅读,开阔眼界,积累素材,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到了高三,读写结合的实用性、目的性要加强,首先应服务于高三应试作文训练,而高三作文教学以议论文为主,因此,阅读材料作为论据的功能性更为重要。

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在论据使用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是:一、论据缺乏,二、论据叙述定向性不足,三、以叙代议。鉴于此,笔者设计了《水与岸》的作文讲评课。

二、教学过程

(一)布置当堂作文

【作文题目】

有水就有岸,岸阻遏了水的自由流淌,也避免了水的泛滥成灾;水需要岸的善意疏导,却排斥岸的恶意围困。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自选文体(除诗歌外),以《水与岸》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二)批阅后反馈

根据材料提示,本题立意有三大类:一是侧重肯定岸对水的积极作用,水需要岸的规范引导;二是侧重否定岸对水的消极作用,水排斥岸的恶意围困;三是岸对水的两种作用兼论。通过批改,发现学生大多数采用了第一类立意,主要原因是受生活经验的束缚,水冲破岸的积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学生在审题时直观考虑的便是现实生活中的水岸关系,没有深一层联想到文题中的水、岸只是一种比喻。而这个作文题思考的广度即在水、岸的比喻义上,以这点而言,第二类立意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另外,第二类立意也更能从主题的深度处挖掘。此外,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论据匮乏。因此,笔者利用一课时讲评了第一类立意后,又作了如下要求:

(1)下发《知识分子的楷模——左拉》一文,课后完成阅读;

(2)文章必须选用三个以上论据,其中一个论据必须采用下发材料中的左拉事例;

(3)必须采用第二类立意。

(三)第二课时讲评过程

1.读得深——讨论左拉事例如何在本题中使用。

(1)作为文人的左拉,在创作上打破传统文风。

展示学生作文片段:

传统观念所形成的岸,自古至今阻遏了无数人才的涌现,却也让冲破岸围困的水流更加汹涌,更加气势磅礴。宋代第一女词人李清照,打破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矗立在诗词的巅峰,文人左拉,打破法国当时的文风,创作出以工人为主角,真实再现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和恶劣劳动环境的小说,引起社会热议;查韦斯打破区时固定的传统观念,为了让孩子们看到太阳而调慢区时半小时……

在艺术的世界中,这规则不是指某些基本的技法,而是一个字“真”——真情与真实。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我活到九十多岁,洞悉世情,认为最珍贵的就是真学问与真性情”。诚然,艺术的湍流一旦冲破了“真”的堤岸,它便由优秀的创作变成了矫揉造作,混入了污浊的泥浆,成了恶俗的玩弄。文学之水是艺术的一条重要的支流,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总是写出了真实的社会现状或是真挚情感,并不需要用什么技法来将文字串联。左拉的小说《小酒店》一经刊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部书正如他说的那样:既不美化工人也不诋毁工人,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和恶劣的劳动环境。从而奠定了左拉在文坛上的地位。

(2)作为知识分子的左拉,和国家体制对抗,解救德国犹太下层军官。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材料,挖掘左拉的可贵:

①和国家体制对抗(岸之坚固,体现左拉非同寻常的勇气)

②为了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关的德国犹太下层军官第一个跳出来(左拉很可能因此孤立无援、博爱,超越了狭隘的国家、民族、种族主义(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大胸怀,大境界,为了全人类的价值观向上向前而跳动)

③原本拥有安稳富足的生活,很高的社会地位(把物质踩在脚下)

④遭到威胁而不放弃(信念的坚定)

⑤最后自己被审判,被放逐,甚至被暗杀,生前没有看到光明的结果

这是一股最有力量的水流,冲刷着人类的自私、狭隘、怯懦、对物欲的追求,蒙昧,人性的一切弱点,一切的动物性都被荡涤,人的高贵由此可见一斑。

再一次引导学生联想与之有相似点的人物:苏格拉底哥白尼 伽利略 曼德拉 普希金等。

2.写得准——印发学生片段,通过分析、比较,修改讨论论据使用中的问题。

(1)是否还记得那个充满腐朽的铜臭味的时代(此话题和钱无关),一名叫德雷福斯的犹太军官被误关进监牢并被处罚,应该说它犹太人的身份在那个时代是没有人会去可怜他,甚至想帮他平反的,但就在这时,一个知识分子站了出来,在那个文学几乎被遗忘的时代,(不够准确,枝蔓多)左拉用《我控诉》使良知解放,同时更加表明向统治者宣战(此二句前后对调)。他用笔杆表达了他的思想,表达了正义与真理,而他的思想就像汹涌澎湃的江水,惊动着天地和人心。但统治者也不甘示弱,他们化身成了岸,千方百计地阻遏水的流动,但左拉并没有放弃,虽然他本人受罚,他却让他的精神流了下来。(什么精神,空泛无力)

讨论后明确:此语段问题颇多,首先学生读材料马虎,选取信息不够准确,其次思维不严谨,语句间逻辑性薄弱,最后议论空泛,以叙代议。

(2)左拉也曾受到专制的压迫,他面对的是强势的军权。一个与左拉毫不相干的犹太下级军官遭到军方的诬陷,左拉依然站起为其控诉,以致被判罪。真正的情报泄露者已经现形,军事法庭为顾及脸面却宣布其无罪释放,他们不允许怀疑的声音,所以继续诬陷着犹太军官。并牵连了抗议中的无辜的左拉。社会上得大部分一味迎合,上到军官,下到市井百姓,他们不关注事情的真相,只在意自己能否发达,又不禁要问:专制统治泯灭了多少良知与人性?

讨论后明确:此语段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议论的中心是什么,似乎是专制统治的罪恶。但此段的中心本应是水冲破岸的表现及冲破的价值和意义。此段定向叙述薄弱。

修改后的叙述:

左拉也曾受到专制的压迫,他面对的是强势的军权。一个与左拉毫不相干的犹太下级军官遭到军方的诬陷,真正的情报泄露者已经现形,军事法庭为顾及脸面却宣布其无罪释放,他们不允许怀疑的声音,所以继续诬陷着犹太军官。社会上的大部分一味迎合,上到军官,下到市井百姓,他们不关注事情的真相,左拉依然站起为其控诉,以致被判罪。……(加议论)

(3)最美的左拉永生在《我控诉》的字里行间,法庭的被告席上也永远矗立着一个左拉的影子。最美的左拉不是那个在梅塘散步的文人,(梅塘是文人的安乐园,是宁谧的书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而是在硬木桌前奋笔疾书《我控诉》的知识分子。(走出了书斋,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他用正义的笔向国家权力的体制挑战,以人类的名义促使真理与正义撞击日益混沌的社会风气。控诉时的左拉是正气磅礴,气势如虹的良知的化身,是当时法国社会,是整个知识分子历史上,最美的浪花。

讨论后明确:对材料的驾驭能力很强,对材料的叙述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抓住梅塘和硬木桌这两个意象进行对比,使语段的形象性加强。并且指出左拉做这件事的本质是为良知和正义,不惜和国家对抗,遗憾的是缺少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信息点——左拉因为一个犹太军官的冤屈而与政府对抗。使用论据,最基本的信息点要齐备。

(4)江水如此,拥有这水之魂的人亦如此。当左拉得知一个犹太下级军官德雷福斯遭遇军方的诬陷时,一股正义之水便在他的心中翻滚起来。这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决不允许军方只因为他们无聊的面子而释放一个有罪的人,更不允许他们因此而惩罚一个无辜的人。面对着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面对着由强权堆砌的岸,左拉愤怒地写下《我控诉》,这是一种为了有权得到幸福的人类的真相大白的激情,是一种灵魂的呼声,这呼声不仅撼动着那看似坚硬无比的强权之岸,也撼动着人们日渐冰冷的心。有多少人的心被这呼声唤醒,被这正义之水洗净,他们为正义之水注入力量。一万种高调的理由,也抵不上一颗滚烫的良心。左拉不被强权左右的对正义和良知的坚守不仅将清白还给了德雷福斯,也将正义撒向了人间。

讨论后明确:这个片段叙例简洁,要点齐备,叙议结合,议论具体,议论的方向点是对于他者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学习此片段议论的角度。

(5)左拉为了一位被冤枉的陆军上尉,不惜与当时的政府为敌。此刻,在他眼中,阻碍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国家冤枉百姓的事件,而是一道让法国荣誉蒙黑的河岸。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用自己的身体冲击强悍、坚固的岸堤,是因为,在他心中拥有对于生命的重视。他揭示了现代文明的一个要义:生命正义高于国家利益,人的价值胜过一切权威,任何蔑视、践踏个体尊严和利益的行为都是犯罪。左拉的奋勇冲击,没有一丝一毫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出于其对“人”价值的理解。正是水对岸的冲击,方让后人意识到左拉所尊崇的“人”的价值,对于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讨论后明确:议论深入,议论的方向点是此事的价值,在于对一个理念的全新认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因此具有了高度。

3.布置作业:修改自己作文中的左拉小段。

三、教后反思

虽然高三教学任务紧,复习压力大,但学生的读写训练依然不能放松,当然,高考当即,教师更要进行设计,以读促写,使阅读更有成效。本案例正是结合高三写作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读写结合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虽然表面上第二次写作要求限制学生,但在高三教学中不妨偶一为之,学生平时积累论据往往浮光掠影,不能做到深入理解,深度记忆,全班同学通过读写结合使用同一论据,讲评时关注度一致,便于集中讨论,深入剖析,容易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讲透一个论据,引导学生在课后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事实证明,学生在讨论片段时非常积极踊跃,参与度高,而左拉也成了很多学生在以后作文中的一个常用论据。

当然,高三读写结合还有很多方式,例如,教研组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半亩方塘》,让一些经典文章成为学生每天必须接触的老朋友,同时,一周上交一张阅读后素材积累篇章,规定要有积累主题。有的学生按人物积累,把人物诗文、经典语录、最感人的细节、他者的评论进行摘录,同时附上写作角度。有的同学按某一精神品质积累,例如“叛逆与抗争”,把具有这一精神的相关人物,如李卓吾、西摩赫什、潘恩、方孝孺、刘文典等具体事件摘录,并进行比较分析。有的同学按身份积累,如文人、领袖、小人物、女性等。有的按时代、国别积累,有的甚至就分析其中的一篇文章,如《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摘录一些优美片段,并且提炼写作角度,“磨难造就一切”、“文学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情”、“文章憎命达”、“坚持独立的人格”、“悲剧之美”。这种方式更为自由,便于学生广泛阅读,同时,写的任务又逼迫他们不能止于泛化阅读,必须思考,提炼精华,弥补了本案例训练单一性、目的性过强的缺点。

阅读是母语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高三阶段的读写结合,虽然功利化的色彩浓重一些,但是通过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不仅对于写作有实际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也不再是遥远的梦。

猜你喜欢
左拉犹太军官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牛仔男孩面试记
跳伞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军官预备役制度的回顾与思考
“军官”一词的由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