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中汉语学习的一点浅见

2012-08-15 00:42张军岩
文教资料 2012年12期
关键词:双语汉语学习者

张军岩

(伊犁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我们常说,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是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必须了解其社会形态,熟悉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少数民族同志学汉语这么多年,大多数的人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汉语,这是为什么呢?窃以为是我们只接触了语言的皮毛——简单的语音、词汇、语法,却并不能用汉语来进行思考。举个简单的例子,民族同志说话都很直接,缺少修饰,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经常有少数民族同学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说:“谁谁谁,你过来!”我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因为在汉语中需要委婉语,得用商量的口气,询问对方。语言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内涵,要想学好汉语,首先要了解汉文化,了解汉族人的思维模式。汉人崇尚礼仪,侧重写意,意在言外。说这么多,我只是想要阐明一个观点,那就是学汉语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用汉语思考。

双语教育是全球化时代人类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民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跨文化性。

在双语教育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信服于老师的权威性,很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要想提高汉语成绩,必须解放心灵,在汉语教学中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什么是学习?

双语教育本质上就是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艺术,不仅是从书本上,更是从生活的全部运动中学习。罗杰斯(C.R.Rogers)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人格和自我的充分发展,是一种感性与理性、身体与心灵交融汇聚的全面的活动,是学习者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的一种自主自决、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习。具体来讲,就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并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营造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关于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这种思想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学习很重要,一个停止了学习的大脑将变得呆板,就像是被拴在柱子上的动物,只能在绳子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这是世界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对学习的看法。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主要出于以下三种情况:为完成学业,为专业深造打基础做铺垫,为更好更方便地工作和生活。

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具备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言语的角度来说,就是说出的话语合乎汉语语法,能够达到用汉语交际的目的,言语得体,切合汉文化的实际内涵,符合汉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讲,就是语音语调基本准确、语法上能够生成足够多的符合规范的句子、正确理解和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志、具有一定的读写能力并且可以运用一些语用策略,有能力去学习相对应的中国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母语非汉语的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的能力。汉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当代中国汉族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最终跨越文化障碍。

对学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掌握汉语的标志是学会用汉语思维。具体表现为:①对外界刺激和内部需要自然地用汉语产生合适的反应;②不假思索立即领会用汉语生成的话语的含义。这种能力,以熟练掌握汉语的语言要素为基础,但绝不只是依靠反复的机械训练便可获得的,它来源于真实的言语实践。因为在使用汉语的时候只有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言语对象(主题)上,对语言体系毫无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用汉语思维。

要想学会用汉语思维,深入领会汉文化的深厚底蕴,只有两字真言——“体验”。

双语语教育不仅是要学习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汉语思维觉醒。学会去观察和理解中国人的生存、生活、工作的方式,是唤醒汉语思维的开始。西方高等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领域大名鼎鼎的体验学习专家大卫·库伯(David A.Kolb)认为,一切学习皆源于体验。学习是“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这种体验学习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源自于杜威的“经验学习”、“做中学”与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包括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行动应用(active experimentation)四个环节,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化的学习。它关注学习的过程,以体验为基础,在辩证的对立方式中解决冲突,在个体与环境间连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而获得并创造知识,是一个适应世界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这种理论借鉴到汉语学习中来。体验涉及看和听,它包含着巨大的能量。“看”永远是此刻的事情。如果你说“我已经看过了”,然后带着你从“看过”里所学到的东西以及关于那个“看过”的记忆去看现在的话,那么,你的眼睛可能就会被过去的记忆所遮蔽。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汉语也是,人的思维模式同样也在改变。“听”,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听,也要对语气、嗓音、词汇隐含的意思保持敏感,不带干扰地去听,立即捕获声音的深度。“看”和“听”都是一件非常复杂而又简单的事情,绝对不能带着自我的阴影。在体验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对一些汉语现象进行反思观察,简单地说,就是对比,然后总结概括,将这种汉语现象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充实自己的文化积淀,以便更好地形成汉语思维模式。在了解到相当多的文化内涵后,学习者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将之应用。然后在行动应用中继续体验 (“看”和“听”)、对比、总结、概括、内化、应用,如此良性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有充裕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去体验汉语汉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不要预设结果,学生要有独立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在广阔的知识范畴和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手段去和文化内涵进行亲密接触,其中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时可以倾听汉人的看法,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在交流中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一次完美的交流甚至可以囊括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和所有环节。

总之,要想学好汉语,必须用汉语思维;要想用汉语思维,必须了解汉文化;要想了解汉文化,体验式汉语是最好的方法。放空自己,解放心灵,才能在头脑中放入更多的东西,才能更加自如地使用汉语。

[1]赵成平,黄萍.双语教学大突破——技能与方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曹丽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仇新奕.目的语环境优势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思路[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4]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中国东北地区达斡尔族民族教育田野个案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5]廖丽芳.当代教师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双语汉语学习者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